墨子的「染絲說」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

2020-12-05 陽明悟行學宮

03_墨子之於哲學、教育

04:48來自陽明悟行學宮

墨子之於哲學

有西方學者把影響世界的幾大思想做了一個簡單分類,概況為三大流派,分別是西方哲學、印度宗教和中國思想。從狹義上來講,中國誕生的人文思想是不能稱為「哲學」的,因為狹義的哲學是專指以邏輯為基礎,通過理性思辨形成的思想體系,其中古希臘哲學最具有這樣的特徵,而中國思想家們的主張並不以邏輯和理性見長,而更多感性、具象的特徵。

雖然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些賢哲提出了一些邏輯學思想,如公孫龍的「白馬論」,但僅僅是一些零碎的思想火花,並未形成體系。儒家、道家學人均對邏輯學不甚重視。只有墨子獨樹一幟,提出了「六辯」,構建了較為完整了邏輯思想,與西方邏輯學、印度因明學並稱為世界的三大邏輯體系,填補了中國哲學在邏輯學方面的空白。

墨子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

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之於教育

自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接受教育就一直是貴族階級的特權,這種狀況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歷經兩千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中下層勞動人民目不識丁地生活在精神的荒漠之中。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率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第一次以學者的身份將教育推向了平民,從此,民間子弟不論貧富貴賤,只要繳納一點象徵性的財物,就可以接受教育了。

到了戰國初期,墨子更是直接將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底層勞動人民身上,不僅躬身稼穡,更是在田間地頭授徒講學,傳播墨家思想。

墨子強調環境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他以染絲為例,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這就是著名的「染絲說」,在他看來,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過如待染的素絲,有什麼樣的環境,就能造就什麼樣的人。

「十進位制、極限逼近原理、小孔成像原理……思想家墨子在科學上竟也有如此高深的造詣。要說墨子的機械製造,公輸般都略遜一籌。

下期「陽明悟行學宮」將繼續與您分享「從墨子看理想人文情懷 四《墨子之科學、機械》」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墨子看到有人染絲
    墨子看到有人染絲,就感嘆說:「將雪白的蠶絲放進青色的染料中,蠶絲就變成了青色;將雪白的蠶絲放進黃色的染料中,蠶絲就變成了黃色。蠶絲放到不同顏色的染料中,它的顏色就跟著改變。蠶絲染了五次,它的顏色就改變五次。所以,染絲的時候不能不小心謹慎啊!」
  • 墨子、甘地與託爾斯泰
    就像人們明知自己早晚會死卻仍然忌諱言死一樣,對很多生活在和平環境裡的人來說從不願意逼迫自己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戰爭的。這場戰爭很容易使人想起了三個人物,就是題目中那三位,他們都曾經在行動和理論上反對過戰爭。墨子反對的是侵略性的戰爭,是他所謂「強凌弱,眾暴寡」的戰爭,但他並不反對抵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戰爭。
  • 墨子的「兼愛」、孟子的「王道」以及荀子的「王霸」
    在春秋戰國之交,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鐵器和牛耕已經在廣大地區使用,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以及勞動人民階級鬥爭的推動下,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區初步確立起來,社會大變革引起了思想的空前活躍,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爭奇鬥豔,利用各種形式去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百家爭鳴局面
  • 墨子:無功不受祿,做人應當堅守原則
    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餘,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雖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意思是說,社會上不足的東西,是理義,有餘的東西,是胡作非為。人之常情是,以不足的東西為貴,以有餘的東西為賤。所以平民、臣子的品行,應該純潔清廉,合乎法度,越窮困越感到榮耀,即使死了,天下的人也越發尊崇他們,這是因為社會上這種品行不足啊。
  •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二十)楊朱泣歧路,墨子悲染絲
    詠懷八十二首(其二十) 阮籍 楊朱泣歧路,墨子悲染絲但也由於功高震主,旁人疑其有不臣之心,因而建安十五年《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又說:「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說明他像當年「周公救亂」一樣,怕「成王未知周公之志」,所以有《鴟鴞》中的「風雨所漂搖」之感。然而不管他怎樣信誓旦旦,援《金縢》以自明,阮籍卻是認為「難與期」而仍然表示不信。 問題何在?因為曹操決非存心歸政於成王的周公。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理解自己和環境 :社會和教育對個體的影響,超乎想像《理解人性》中有很多關於個體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內容充滿了智慧,特別是關於教育方面,讀下來感觸良多,受益匪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受到許多教育家、諮詢家、治療家的擁護。那麼阿德勒是如何走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道路上的?
  • 《小丑》的黑化:一個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另外一個人文環境的影響
    一個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另外一個人文環境的影響。我認為人性的變化離不開這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小丑的「舞蹈」作為一個隱性的彩蛋,貫穿了人物轉變的過程。從在廁所裡一個人孤獨的舞蹈,到房間裡笨拙的舞蹈,到最後釋放了自我在街上富有節奏的跳舞,於小丑們的擁戴下在車上跳舞。你會發現一個人從自閉到融入社會、被接受的過程,也是如此的,事物的兩極是極其相似的。
  • 第八屆墨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儒學全球論壇...
    王玉璽宣布第八屆墨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儒學全球論壇(2020)開幕。  孔繁軻在開幕式上講話,充分肯定了山東大學和滕州市委、市政府在弘揚儒墨文化上做出的努力。 他說,山東是儒墨思想文化的發祥地,有著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根基。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在思想領域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是前四家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四家都有哪些思想或學說?哪些至今還影響著我們? 孟子一生以教書為主,曾遊歷諸國,向各國國君或執政者闡述他的政治主張,著有《孟子》一書,主要是發揮孔子的學說,以「義」為他的理論核心。
  •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義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墨子》這本書。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假如現在對別人說:『給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斷你的手、腳,你願意嗎?』又說:『給你天下,但要殺死你,你願意嗎?』那人一定不願意。為什麼呢?因為天下不如自己的生命珍貴。因爭辯一句話而互相殘殺,是因為把義看得比自身珍貴。所以說,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  墨子講了一個故事,墨子推薦一個人到衛國做官,這個人到衛國後卻回來了。墨子問他:「為什麼回來呢?」那人回答說:「衛國國君與我說話不算話。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 墨子搞哲學,就是信鬼神,懟儒家,司馬遷都不給他寫傳記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影響深遠。後世多說諸子哲學,其實諸子最初都不是搞哲學的,百家都有同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找怎麼解決當時亂糟糟的社會問題辦法。提出解決辦法,類似於提出觀點。有觀點就要說服別人,讓別人同意自己的主張,這就得不斷地解說觀點,各有一套邏輯方法,漸傳漸遠,便形成了各自的「哲學」。但總而言之都是「社會哲學」,或者「政治哲學」。
  • 究竟無證: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 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現在的宇宙,宇宙究竟是怎麼樣形成的?
    他就是釋迦牟尼,他悟道以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說原來一切眾生都有智慧德性!只是由於眾生業力深重,障礙了本性,那麼這位聖人是如何看待宇宙呢?佛經大乘佛教所描述的世界則更不可思議。《華嚴經》說,10000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一個「華藏世界」,而華藏世界也只是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個微塵團而己。
  • 生物與環境的中考題,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環境
    下列關於生物與環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北極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適應極地寒冷的環境B.光照會影響植物的分布,如小麥喜歡生活在光照充足處,而人參喜歡生活在陰暗處「大樹底下好乘涼」說明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D.「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間最常見的捕食關係【考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 人類日常行為過程的闡述
    根據前文生命主體的生長法則,人類日常行為也分為八個階段:思想體系、立志、感受記錄環境、行動、行為影響、環境反饋、記憶錄入、循環。不同的是,這八個階段幾乎都是瞬間,畢竟人不是樹懶,沒有那麼長的反射弧。第五、行為影響行為可以有各種,但是任何一種行為都對環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哪怕是我們無意識的每一次呼吸、走的每步路都是對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大有小,有利有弊,只是限於人類認知的局限,我們對這種影響的認識非常不全面。對個體而言,行為越劇烈,對環境影響越大;對團體而言,行為越密集,對環境影響越大。
  • 論對畫家不同時期油畫創作風格的分析,來探索環境對畫家的影響
    這樣一個現實社會環境必然會使身處其中的中國人以特別的方式把人性的某些方面展示出來。當代油畫家的很多作品是對這些人性的剖析,同時又是對社會反映論的升華,揭示出畫家創作中包含的反諷性,同時表明畫家對人的生存、現代文明、人的本性關係這一系列主題的密切關注。本文以曾梵志的繪畫創作方式為出發點,通過對畫家不同時期創作風格的不同進行分析,來探索環境對畫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