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堅持辭達而已,反對文過飾非?

2020-12-22 騰訊網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言辭的重要性,《詩經·大雅·板》:「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毛傳:「輯,和;洽,合;懌,說(悅);莫,定也。」這句詩的意思是言辭和順,百姓就融洽和睦;言辭動聽,百姓就安寧悅生。關於言辭的重要性,《詩經·大雅·抑》也說:「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告誡人們言語不可不慎重。據《論語·子路》記載,魯定公曾問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固然言過其實,但言語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事關國家政事更應該用詞嚴謹。《論語·憲問》:「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產潤色之。」一份完善的命令出爐,竟然需要那麼多人為之嘔心瀝血!先秦時期人們對言辭的重視,《說苑·善說》用一段話進行了歸納總結:「夫辭者,人之所以自通也。主父偃曰:『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產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內心的想法被稱作「志」,有時也稱作「意」。《莊子·外物》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人的語言能力有高有低,很多人有「言不盡意」的人生體驗。《周易·繫辭上》引孔子之言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為此聖人不得不「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語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達意,情和意都可以憑藉言辭進行傳達。曹植《洛神賦》:「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其中的「誠素」就是情愫。情意既可以藉助言辭通達對方,也可以藉助其他方式——比如玉佩。但在人類掌握語言後,交流溝通主要依靠語言來進行。情意就象靈魂一樣,憑附在言辭之上,經人接聽然後為人理解。或者可以這樣說,言是車駕,情意就是車上的貨物,從此地載到彼地。在生活中,語言是表情達意最便捷和最常用的方式。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辭達而已矣。」在孔子看來,說話最重要的是將內心的想法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對方。在《周易·文言傳》中,孔子提到了「修辭立其誠」,要求修辭者持中正之心,懷敬畏之意,對自己的言辭要切實負責。「修辭立其誠」要求說話者懷真誠之心,從心靈深處發聲音,講真話。孔子還說過「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的話,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為了精準地表情達意,有必要對「言」進行修飾,但「文以足言」,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意。楚竹書《孔子詩論》第一簡「文亡隱言」,意思是「文」不要起到遮蔽言辭的負面作用,強調的也是對「言」的修飾不能過分。《論語·季氏》記載孔子之言:「不學《詩》,無以言。」孔子以《詩》授徒,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孔子重視言辭,孔門四科中就有「言語」一科。但孔子反對巧言,認為「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聲稱「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在孔子看來,「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修飾過甚會給人誠意不足的印象。在孔子的學生當中,宰予、子貢都善言辭,但孔子對他們都有嚴厲的批評。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論語》記載宰予的地方有兩處,一見於《陽貨》,宰予與孔子辯「三年之喪」,孔子稱「予之不仁也」。一見於《公冶長》,宰予晝寢,孔子罵宰予「朽木不可雕」後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宰予言行不一,讓孔子非常不滿意。

孔子一方面重視「言」的作用,另一方面反對對「言」進行過分修飾。然而,現實卻是「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如果既不能像祝鮀那樣能言善辯,又沒有宋國公子朝的美貌,就很難在這個世界上立足了。容貌是天生的,言語則可以習得。春秋之後,善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說:「君子必辯。」(《荀子·非相》)辯必文其言,文其言則難免過其實,有傷「修辭立其誠」之初衷。尤其是那些縱橫家們,他們繼承了春秋時期「行人」相聘於諸侯的傳統,熟悉縱橫捭闔之術,憑藉自己的口才,鼓吹「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史記·蘇秦列傳》)。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他們見風使舵,明辨利害得失,為諸侯爭城、掠地、殺人、滅國,出奇謀,劃妙策。他們或遊說君王,或互相辯難,無不變本加厲,鋪張誇飾,務必出奇制勝,決勝千裡,形成的文字固然令人拍案叫絕,但也背離了「修辭立其誠」的原則。

呂叔湘先生將語言分為「口語」和「筆語」。「文」在先秦時期的「口語」和「筆語」中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橫家們的言談風氣極大地影響了先秦諸子的著述,各種言說技巧被運用到著書立說當中,大大增加了諸子散文的可讀性。然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卻指出:「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先秦諸子競逞口舌之辯的書寫方法,引起了一些人對以文害辭的擔憂和警惕。《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反對對「言」進行修飾,認為修飾會對「言」所承載的志意產生傷害。在言文關係方面,孔子的看法還是比較辯證的,老子則顯得相當偏激。在諸子散文中,《墨子》一書最乏文採,這當然與其「非樂」思想有關。在墨子看來,「文」與「樂」一樣,因為不切實用所以不被重視。韓非對《墨子》一書之所以缺乏文採卻是這樣看待的:「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值),以文害用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深恐人們「覽其文而忘其用」,所以又特意講了「買櫝還珠」和「秦伯嫁女」兩個寓言來說明「以文害用」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孔子:一年為什麼只有三季?
    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 孔子說,學《周易》有三種境界,你在哪一種?
    這實際上是分為「史」和「巫」兩種人,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要》中,明確地記載了孔子對於「史」和「巫」的看法。《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杏壇講學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從「中庸」到「下學而上達」,孔子到底在說什麼
    雖然孔子並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其「恢復禮制」的政治抱負,但這並不妨礙他「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主張,把以往貴族專有的文化公開傳授給平民,開創了文明發展的重大革新。以火種延續的方式,把匡扶社稷的救世宏願交給後人去完成。孔子教化世人是手段,目的是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
  • 假如沒有孔子,我們今天的生活真的會更好嗎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直以來都備受尊崇,經過歷朝歷代不斷的加封,終成為一代聖人。當然,盛名之下,必有反對之聲。與他同時期開始,春秋戰國,乃至今時今日,不同意他的觀點的人大有人在,提出與他完全相悖的理論的也不少,然而,在不斷的批判中,他不但沒有衰弱,反而越發活躍。
  • 小雪,孔子要去周遊列國
    小者未盛之辭。」意思是說,小雪節氣在農曆十月中旬,天上雨水落下被寒冷的空氣凍結,凝結成雪花。小雪是少量的、飄零的雪花,小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大雪漫天的冬季即將來臨。  不知為什麼看到日曆上小雪節氣時,我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幅悽冷的畫面——有位孤獨行者,兩肩披著雪花,背影消失在無垠曠野中。他是孔子,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孔子離開魯國要去周遊列國時的情景。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什麼是「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範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盡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等,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不僅如此,他還仗義疏財,施善鄉梓。
  • 遲來的致歉信:終於承認「斷軸」,理想汽車不再文過飾非?
    所以,理想汽車這種行為,頗有些「文過飾非」的意味。有媒體統計顯示,根據此前公開報導顯示,從正式上市開始,理想ONE已經累計發生了前懸架碰撞事故97起,其中有10起發生了前懸架下擺臂球頭脫銷的情況,事故概率高達10.31%。在這種情況下,涉嫌文過飾非的「事故導致,與本身質量無關」的解釋,顯然並不能讓車主和行業認可。
  • 孔子的學說為什麼得不到當時國君的認可?真的有問題?
    其實孔子也是非常嚮往做官的,他說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他覺得,做了官也不能忘記學習,學習東西達到一定的水平一定要通過做官來展示自己,孔子也做過官,但是他的抱負,卻一直沒能得到實現。孔子的學派以及核心思想有問題嗎?
  • 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為什麼學習《周易》一定要先看《序卦》和《雜卦》呢?因為《序卦》和《雜卦》是對每一卦的卦名的具體解釋,只有理解了每一卦名的含義,才能真正明白每一卦的經文和傳文。孔子在《繫辭上》第二章: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 世間有沒有鬼神,孔子為什麼不說「怪力亂神」?
    隨著子路的好奇心而來的是他的困惑——子路問孔子怎樣事奉鬼神?子路是孔門大弟子,很喜歡提問題,意外的是他這次提了一個「如何事奉鬼神」的問題。為什麼意外呢?因為孔子是提倡敬鬼神而遠之的。「子不語怪力亂神」,鬼神之事孔子從不願意多想多談,子路既然觸碰了這一個問題,孔子接不接?
  • 漫畫|孔子是個文弱書生?你可能對孔子有什麼誤解
    一提到孔子,我們想到是個儒雅隨和,充滿智慧,文弱和氣的老爺爺。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好勇」的子路、江洋大盜顏涿聚等都心甘情願的拜孔子為師,靠以理服人嗎?為什麼55歲的孔子能徒步走遍各諸侯國?為什麼遭到圍困,絕糧之際,年輕的學生都已經站不起來,而孔子卻還能撫琴唱歌?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它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後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概念並不是孔子首倡的,而是春秋時期流行的觀念,它是人所具有的德性,是跟智、勇、惠等其他德性並列的概念。孔子對這個舊有的概念加以改進,賦予了它新的意義,將它視作最高的道德標準。
  • 所有人都反對的婚事,她為什麼還在堅持?
    準新郎被曝是玩咖, 他的母親被曝是老賴、還疑似加入過邪教, 然後父母反對、身邊所有人都反對, 這種情況下你還會堅持結婚嗎?
  • 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孔子承認有鬼神,只是未多討論】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論語》中也有「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裡又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孔子他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而是認為先要把人做好,才有資格或者再來研究鬼神的問題也不遲。連人都沒有做好,連做人都稀裡糊塗一輩子,還想進一步去了解鬼神這麼高深的事,想得太遠了,不切實際。正如淺近的道理還沒搞明白,就去學習高深的學問,多半是白費力氣。
  • 聽了孔子這句話,很多明星要抓狂
    孔子說,出名不算成功,明星粉絲千萬,不算成功人士。一些明星如果知道孔子這句話,玻璃心肯定碎一地。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樣是「達」,就是在社會上通達,做得是風生水起,成為成功人士。孔子就問他,他所謂的「達」是什麼樣的?他說,在地方出名,在全國也非常有名。
  • 孔子的女婿懂鳥語?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公冶長》這一篇記錄的都是孔子學生的故事,裡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啟發教育的作用。公冶長是誰?他先是孔子的學生,後來又成了孔子的女婿。有人傳言他懂鳥語,可能是公冶長這個人具有靈動之性,用現代話來說叫「貼近大自然」。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現代 孔子研究的角度五花八門,但專門從《論語》一書的記述中 總結 孔子思想遇挫的角度較為少見,本文著重從這一新的角度去探討孔子思想在當時時代的傳播過程,特別是從當時孔子所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入手,更加具有獨特的學術意義。
  • 拙讀《論語》第二百二十三篇:孔子為啥對失傳的《樂經》那麼上心
    主流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才把音樂整理訂正,使《雅》和《頌》各自歸於適當的位置。」拙的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把《樂經》整理,《雅》和《頌》各自回歸到相應的位置上。」本篇最後提到「雅、頌各得其所」,不知道說的是不是《樂經》中也有《雅》、《頌》,還是說孔子整理了《樂經》之外,還整理了《詩經》當中的《雅》、《頌》呢?不得而知。況且《樂經》早就失傳了,有說是秦始皇焚書燒掉了,總之就是沒傳下來了,所以,這也成了個千古之謎了,《樂經》到底是什麼樣的,便無從所知了。另外還有人爭議孔子正樂,是正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