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2020-12-09 小珏說歷史

在孔子心目中,最得意的學生無疑是顏回。他出自寒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受到孔子最多的稱讚,後世也將其列為復聖。然而,細想起來,顏回的生命太過短暫,僅僅29歲就去世了,沒有建功立業,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突出的事跡流傳。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

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

要知道,子貢並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審時度勢,根據市場的行情做出預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後人將誠信經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

也就是因為孔子有子貢的資助,才可以帶領其他學生周遊列國,兜售儒家學說。不僅如此,孔子在遊歷時,一次在宋國遇險,一次在陳、蔡之間受困,都是子貢出面擺平。如果沒有子貢,孔子恐怕很難活著回到魯國。

後來,孔子的晚年十分悽涼,獨子孔鯉去世,妻子去世,最欣賞的學生顏回去世,最勇猛的學生子路去世。他強撐著身體,就是為了等待子貢的到來。孔子見到子貢後,第一句話就是:「子貢你為什麼才來啊?」(賜,汝來何其晚也?)

孔子的後事也是在子貢的操辦下完成的,別的徒弟都是為孔子守喪三年,子貢卻是守了六年,以此報答在孔子門下學習六年的恩德。子貢不僅生意做得大,政治上也是如魚得水,曾任魯國、衛國兩個國家的丞相,他能花這麼多時間守喪,對孔子是真有感情。

而且,因為子貢後來的名氣越來越大,當時許多人甚至認為他比孔子強多了。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就公然宣稱「子貢賢於仲尼」,當子貢聽說後,就對自己的學生服景伯說:

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雲,不亦宜乎?

子貢的意思是,自己的那點本事,就像是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到,孔子的學問,如同數仞高牆裡面的宗廟景觀,很多人連門都摸不到,更不用說能夠看得到。這也就是萬仞宮牆的典故,相當感人。但即使這樣,依然還有人認為,子貢不過是謙虛罷了。

對於這一點,司馬遷看得很清楚。在《史記》中,介紹子貢的篇幅是孔子諸多學生中最多的,而且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司馬遷甚至認為,因為顏回的早夭,孔子去世後,儒家思想實際上落入了後繼乏人的窘境。但就因為子貢在商界和政界的地位,才讓儒家最終成為了顯學,司馬遷因此說:夫使孔子名布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孔子在世的時候,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賜也。何如?」按理來說,子貢是想得到老師的讚譽,結果孔子卻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女(汝)器也。」孔子的意思是,你大概是一件物品吧。幸好子貢臉皮夠厚,又追問道:「何器也?」孔子想了想說:「瑚璉也」。

瑚璉是當時擺放在宗廟的祭祀用器,主要是用來盛放糧食的,因此可以理解為孔子將子貢比作「飯桶」。只不過,這個「飯桶」是禮器,是一種高貴的象徵。然而,孔子也曾經說過「君子不器」,所以不一定是對子貢太高的評價。

孔子一向認為,作為君子不能拘泥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職業的發達和人生的顯貴,而應該追求「道」,追求信仰,追求駕馭天下萬物的能力,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講究「君子不器」的孔子,自然沒有將「瑚璉」子貢看得太高。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何被稱為「瑚璉之器」?
    作為孔門最受人矚目的弟子,子貢具有多重身份。善於學習的他,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子貢是身先士卒的,也兼具良好的德行。那麼,作為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子貢,到底具有哪些身份呢?
  • 兩位國君在臺上見禮,子貢看了一眼,對孔子說:他們都活不長
    孔子被後人稱為「至聖先師」,其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孔廟十哲」,「十哲」是孔子最優秀的十位弟子,分別表現在德行、言語、政務、文學四個方面。其中,在言語方面最具代表的人物,莫過於子貢。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貢最大的特點是擅長雄辯,時候著名的外交家。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宰予,字子我,也稱為宰我。孔子在上面講,宰予在下面呼呼睡。孔子實在受不了了。就說道:大家看到了嘛,像宰予這樣的學生,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這麼討厭宰予,怎麼還把宰予配享在文廟裡呢。
  • 小雪,孔子要去周遊列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意思是說,小雪節氣在農曆十月中旬,天上雨水落下被寒冷的空氣凍結,凝結成雪花。小雪是少量的、飄零的雪花,小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大雪漫天的冬季即將來臨。  不知為什麼看到日曆上小雪節氣時,我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幅悽冷的畫面——有位孤獨行者,兩肩披著雪花,背影消失在無垠曠野中。
  • 古書錄事一則:孔子在陳國、蔡國被圍困絕糧,一隻魚妖成為糧食
    孔子周遊列國儒家是一個講究積極入世的學說。統治者用自己,自己就出來做官;統治者不用自己,自己就隱居修德。這是儒家的理念。孔子當然是非常想做官的,想在政治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他也做過魯國的攝相,升官的時候高興壞了,以至於受到門生的質疑。不過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孔子就下野了。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孔子說:「我當不當官,對你們就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終於明白當年季札先生為什麼要把自己醉死?因為他心裡痛苦。難道披上一身衣冠就可以解除內心的痛苦嗎?"「子貢的建議陷我於不仁,子路的做法將陷我於不義。你們的做法都不是我的學問。」
  • 子貢緣何為孔子守墓6年?不愧《論語》中恩師以「器」評價
    這墓一守便是6年(服喪3年,廬墓3年),可見子貢對孔子的敬慕與追思,是非同一般的。而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論語》中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出現得非常多,其中有這樣一句,是孔子對子貢的特殊評價。
  • 即便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有厭倦學習的時候
    學習,不僅僅只是指學校的教育,還包括生活、工作、社會中的學習。就如同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因而,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往往都會有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時候。即便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也不例外。
  • 孔子,聖人的吶喊!
    這只是千奇百怪姓氏來源的冰山一角,都還沒能夠解釋孔子姓氏的來源。回顧上文,孔子的「子」姓,是大禹給孔子的先祖——契,封賜的。當然得注意,現在我們稱孔子,當中的「子」是對他的尊稱。「孔」氏,是取他那個大司馬孔父嘉名字當中的一個字「孔」為氏。瞧瞧,看似很講究,其實就是沒啥理由的無釐頭。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自此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斷地對其追加諡號——唐太宗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則尊之為"兗公",宋真宗時,則是加封顏回為"兗國公",元代文宗皇帝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時又改稱"復聖"。至今,山東曲阜市還立有"復聖廟"。顏回所生活的時代,處於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政權也衰落了。
  • 孔子慨嘆: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曾經感概:眼見不一定為實,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這個典故有兩個出處,一則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大意是說,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之間,有七天都沒有吃飯了,飢餓難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後來顏回想辦法討回一些米煮飯。
  • 孔子弟子三千,誰是他最喜歡的學生?
    ,是最早追隨孔子的學生子路性子急、脾氣犟,經常頂撞孔子,也經常挨孔子的罵,但是孔子對他的評價卻很高,說他很有才能,可以治理「千乘之國」子貢是個「高富帥」,是孔門弟子中唯一的大商人,據說孔子周遊列國就是他贊助的。
  • 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6、職司委吏:孔子成年後,曾做過季孫大夫家的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稱量算數都很公正。7、命名榮貺:孔子十九歲成婚,第二年生1子,魯昭公賜他鯉魚一尾,為顯耀國君賞賜,孔子遂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用志不忘君恩。8、職司乘田:孔子21歲時,曾任乘田吏,主管苑囿,負責養牛羊牲畜。孔子都能盡心做好工作。
  • 《論語》|陳恆弒君,有人自殺有人保全,孔子無奈,成就了子貢
    孔子把禮制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當聽到這件事後,對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異常憤慨。這時候孔子已經71歲了,在家賦閒很久了,他還是沐浴齋戒之後去朝見魯哀公,請他出兵討伐陳恆,以匡正義。當時魯國公室的政治經濟權力被三桓瓜分,所有權力都掌握在三桓手中,政出三家大夫,魯哀公也是有名無實,他知道自己作不了主,就讓他去找這幾位大夫。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君子固窮
    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事,《呂氏春秋》、《莊子》、《荀子》、《韓詩外傳》、《說苑》、《風俗通》等書都有記載,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孔子從五十六歲起,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等國,都沒得到重用。
  • 孔子的班委會中,如果子路是紀律委員,子貢能做生活委員嗎?
    在孔子的學生中,子路是批評孔子最多的人,作為回報,他也是被孔子批評最多的人。孔子和子路的關係,介於兄弟和師徒之間。雖然在很多事情上,子路經常批評孔子,但孔子還是很喜歡他,對子路的評價很高,說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孔子曾經高度評價子路,「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意思是,「自從子路做了我的學生,我就沒有聽到什麼壞話」。這大概有兩層意思。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
  • 農夫扣了孔子的馬,善辯的子貢要不回來,趕馬的車夫出手就成功了
    在古代,有馬可乘的一定不是一般人,可這些上層老爺也太不像話了,天天喝酒吃肉,還讓自己的馬搶老百姓的糧食。農夫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馬主人,養了這樣不顧百姓生活的馬。當孔子和他的學生討論完畢,才知道馬被人扣了。子貢自告奮勇去要馬。孔子沉默了一下,答應了。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以善變著稱。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掌權後,陽虎大喊著要為魯國國君整肅那些跋扈的大夫,為了拉攏人心,他專門去拜訪孔子(孔子多居於魯國),孔子卻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呢?因為陽虎的身份是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按照周禮規定,他只能效忠於季孫氏,而他卻標榜為國君整肅大夫,那就是僭越。這就是孔子所謂的「陪臣執國命」。
  • 陳蔡絕糧,方顯孔子真聖人!
    陳蔡絕糧,是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過程中,處境最危險的一次,幾乎性命不保。這個時候孔子已經63歲了!面對如此困境,我們看到的是孔子並沒有因被困斷糧而有絲毫煩惱,反而更加精神抖擻地講學,弦歌不衰。並且,孔子還利用這次逆境,對弟子們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使人大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