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陳恆弒君,有人自殺有人保全,孔子無奈,成就了子貢

2020-12-08 丁小悟典

公元前481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大夫陳恆(諡號「成子」,又稱陳成子)發動政變,殺死了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為國君,就是齊平公。此後,他獨攬齊國大權,陳恆的封邑比齊平公直轄的地區還要大。

陳恆弒君這個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圍繞這件事,前前後後發生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

0 1 陳恆排除異己,有人捨命有人自保

陳恆殺了齊簡公後,開始拉幫結派,擴大自己的勢力,對他盟誓的人,能夠保全全家人的性命,不願意與他同流合汙的人,統統殺掉,齊國公族中比較強盛的鮑氏、晏氏全部誅殺。

大夫石他人不願意對陳恆盟誓,他人認為,作為人臣,應該侍君,讓自己放棄侍君而去侍奉人臣,這是違反做臣之禮的,他是萬萬做不到的。

石他人也認識到,如果不與陳恆合作,父母就要被殺害。生在亂世,不能行得正,被暴力所挾持,不能按道義行事。與其和陳恆盟誓,讓父母免於被殺害,不如自己自殺,以全君臣之禮。於是,石他人就自殺了。

陳恆想讓一大夫子淵棲就範,找了6名勇士脅迫他。子淵棲一點也不懼怕,他說:「你們想與我結盟不就是覺得我有智慧嗎?可是如果做人臣的殺了國君,這怎麼能算得上有智慧?是因為我有仁德才找我嗎?如果對自己有好處就背叛了國君,你說這樣的人怎麼算得上有仁德的人呢?你們覺得我很勇敢嗎?用武力脅迫我,我怕死而結交了你們,這算什麼勇?我要是這3種德行都沒有,對你們又有什麼用呢處?如果我有這3種德行,又怎麼會加入你們叛變的行列呢?」於是他們就把子淵棲給放了。

政治鬥爭很殘酷,生於無道之世,行正道不易,正直的人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對於亂臣賊子陳恆的挾迫,石他人和子淵棲表現完全不同,石他人捨生取義,而子淵棲保全了性命。

石他人寧折不彎,犧牲精神可嘉,但他的做法卻沒有子淵棲明智。子淵棲保全了性命,並沒有苟且,他同樣是與陳恆不合作。孔子說,「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要學會中庸地處世,不能與黑暗勢力硬磕,而是要講技巧。石他人死了,就再也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了,而子淵棲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0 2 孔子請求魯國討伐沒有成功

陳恆殺掉齊國國君,這是一種叛逆篡位行為,按照當時的禮制的要求,弒君父之亂臣賊子,天下理應人人得而誅之。孔子把禮制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當聽到這件事後,對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異常憤慨。

這時候孔子已經71歲了,在家賦閒很久了,他還是沐浴齋戒之後去朝見魯哀公,請他出兵討伐陳恆,以匡正義。當時魯國公室的政治經濟權力被三桓瓜分,所有權力都掌握在三桓手中,政出三家大夫,魯哀公也是有名無實,他知道自己作不了主,就讓他去找這幾位大夫。孔子很無奈地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這件事。可君主卻對我說去向那三人報告。

孔子見魯哀公劇照

孔子無奈地到季孫、叔孫、孟孫三人那裡去報告,請他們發兵討伐陳恆,結果被他們拒絕了。他只好又說,我也做過大夫,不能不報告呀!孔子很無奈,又很尷尬,只好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對這件事盡心了。

孔子請求討伐陳恆除了是為了維護君臣大義,他還有深的用意:提醒魯哀公,如果不對三桓採取措施,限制他們的權力,任由他們的勢力發展下去,終有一天也會出現像陳恆以下犯上的事情來;他想通過這件事有意提醒三桓,作為人臣子要守臣禮,如果不加收斂,做出不當的事來,全天下的人都會來討伐他們的。但是,孔子的用意沒有人領會,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0 3 子貢出色外交轉移了陳恆對魯國的威脅

陳恆以上犯下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蓄謀已久,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在他犯上作亂之前,因忌憚高氏、國氏、鮑氏、晏氏四大家族的勢力,於是他試圖通過攻打魯國的方式給齊國的其他大夫家族以震懾。

孔子對他的弟子說:「魯國是我們祖墳墓所在的地方,也是我們的祖國,國家有難,你們為什麼不採取行動呢?」子路、子張、子石請求出使齊國,孔子阻止了他們,而子貢請求前去,孔子準許了。

他見到陳恆後直截了當的指出,如果想控制齊國朝政,攻打弱小的魯國是毫無意義的,要想真正達成控制齊國的目的,該去打強大的吳國。陳恆勃然大怒說,不去攻打容易的而去攻打難的,這是什麼話?

子貢說,討伐吳國取得不了勝利,士兵在國外戰死,大臣在內部空虛,陳恆在上就沒有了大臣作為政敵,在下就沒有士兵百姓的反對,就可以控制孤立的國君了。

子貢說動了陳恆,讓他不要對魯國開戰,他又出使吳國,勸動吳王救援魯國並討伐齊國,為齊國與吳國開戰找到了突破口。

子貢又來到越國,以消滅吳國為誘餌,建議越國與晉國聯合,趁吳國伐齊救魯之機,南北夾擊滅吳。說服了越王后,又到了晉國,告訴吳國將要攻打齊國,戰勝齊國後攻打晉國,讓晉國國君做好準備。

子貢回到魯國後,吳國果然和齊國交戰並大敗齊師,然後直接攻晉,結果晉軍大敗吳軍。越王勾踐聽到了這個消息,帶兵渡江襲擊吳國,吳王趕緊率軍回國和越國交戰,結果屢戰屢敗。三年後,越國稱霸。

子貢的一系列外交,十年之中,使各國形勢發生了相應變化,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大而使越國稱霸。子貢的這次外交活動,充分展現了他無敵的外交才能。

結束語

陳恆的祖先陳完原是陳國的公子,因陳國發生內亂他逃到了齊國,到齊國後改姓田。陳恆又稱為田恆、田成子,是田氏家族第8任首領。從他開始,田氏一直把持齊國朝政,直至陳恆的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而自立為君,田陳篡齊完成。

陳恆弒君是春秋時期的一件大事,從他準備造勢到他實施,經過數年的準備,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引起了許多諸侯國的勢力變化。

從陳恆弒君這件事,不僅看到政治鬥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也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不再講規則,沒有公平,沒有是非,勝則為王敗則為寇。誰強硬佔了上風,誰就是贏家;誰軟弱鬥不過,誰就是輸家。

由此也就明白孔子為什麼要恢復周禮,如果大家都遵守規矩,社會秩序就會良性互動,就不會相互攻伐,天下就會太平。同時,也說明為什麼孔子的主張沒有哪個諸侯國會採納了,叢林規則盛行,大家都不守規則,誰講規則誰吃虧。

諸侯國的國君也知道孔子的主張很好,是達到天下大漢的良方,但是諸侯的時代,按照他的來做,只有挨打的份。你不打別人,別人可能來打你,不想被別國吃掉,只能拿起戰爭的武器,就是不去打別國,最起碼先自保。打來打去的結果,就是天下更亂。由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混戰的局面才結束。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憲問篇》:

【原文】陳成子(陳恆)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譯文】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在家齋戎沐浴後去朝見魯哀公,告訴哀公說:「陳恆殺了他的國君,請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向季孫、仲孫、孟孫三人報告吧!」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可君主卻對我說『去向那三人報告』。」孔子到季孫、叔孫、孟孫三人那裡去報告,他們不同意討伐。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你一起領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子貢緣何為孔子守墓6年?不愧《論語》中恩師以「器」評價
    孔子像 孔子弟子眾多,《論語》中出現名字的就有25位。其中又以顏淵,子路,子貢三人最受孔子器重。顏淵與子路比孔子先去世,三人中只有子貢得以為孔子送終守墓。這墓一守便是6年(服喪3年,廬墓3年),可見子貢對孔子的敬慕與追思,是非同一般的。而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論語》中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出現得非常多,其中有這樣一句,是孔子對子貢的特殊評價。
  • 《論語》中的子貢
    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自《論語》觀之,司馬遷所言,蓋近於事實。《論語》中涉及子貢的語錄有38章。統觀這些語錄,子貢留給我們的印象是:聰明機智,嫻於辭令;做事腳踏實地,決不好高騖遠;深得孔子信任,師兄弟之間也非常佩服他,是孔子的得意高足之一。
  • 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何被稱為「瑚璉之器」?
    作為孔門最受人矚目的弟子,子貢具有多重身份。善於學習的他,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子貢是身先士卒的,也兼具良好的德行。那麼,作為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子貢,到底具有哪些身份呢?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論語.為政篇》)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孔子門下有弟子,以名列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十大弟子猶為傑出。
  • 禮之用——《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解讀
    生:如果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便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了。師:孔子強調「正名」,是因為在春秋時期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夫子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子貢說:孔老夫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有人來問他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還是別人主動給的呢?子貢說:夫子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得到的,他所求的方法大概跟別人不同吧!】子貢是孔子的學生端木賜,少孔子三十一歲,在論語中很多地方有子貢的身影,他既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富可敵國,也是一個外交家,畢竟商人嘴上功夫還是很厲害的,最重要的是子貢很敬重孔子,他在很多地方十分維護孔子的形象,後文有描述子貢將孔子神化的章節。還有一方面,孔子去世後,眾弟子守孝三年離開後,子貢還接著守了三年總計六年,可見子貢心至誠。
  • 兩位國君在臺上見禮,子貢看了一眼,對孔子說:他們都活不長
    孔子被後人稱為「至聖先師」,其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孔廟十哲」,「十哲」是孔子最優秀的十位弟子,分別表現在德行、言語、政務、文學四個方面。其中,在言語方面最具代表的人物,莫過於子貢。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貢最大的特點是擅長雄辯,時候著名的外交家。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4:賜也何如?
    >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①。」【譯文】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祭祀時才用來盛糧食的珍貴的瑚璉。」
  • 孔子對六位弟子的評判唯獨對顏回青眼有加
    朱熹引程頤的話說,曾子的學問,就是因其有誠敬心,敦厚實學而求得,孔子的弟子裡聰明才辯的仁不能說不多,而最後傳承孔子聖賢之道的就只有魯鈍的曾子。所以求學問以誠實為貴。「師也闢」,師即即顓孫師,字子張。這個闢,古人有多種講法,清代學者黃式三解釋為偏僻,他在《論語後案》中說,「偏也,以其志過高,而流於一偏也。」
  • 孔子:一年為什麼只有三季?
    但是,在《子貢問時》這個故事裡,孔子卻講「一年只有三季」,當然,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後人的杜撰,目的是講不要與無知的人講道理,我們先看故事的原文,即:孔子講課圖也就是說,有一天,有人跟子貢爭論,一年到底是三季還是四季?
  • 《論語》:溫、良、恭、儉、讓
    子禽①問於子貢②曰:「夫子③至於是邦④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⑤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異乎人之求之與?」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注《論語》和《檀弓》都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從《論語·子張篇》中所記載的事來看,他並非孔子的學生。②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
  • 從孔子和《論語》中談談,身為窮人或者富人,該如何自處?
    今天我就從《論語》中談談身為窮人或富人該如何行事。1、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入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簡單翻譯,子禽問於子貢:先生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這個國家政治的許多事情。他是怎麼獲得這些消息的呢?子貢說:先生為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有人問:「用善舉回報惡行,怎麼樣呢?」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或問禘之說章」
    【翻譯】有人問諦的說法。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諦的說法的人,對於治理天下,那就像這一樣。(意為:易如反掌)」孔子指著自己的手掌。「或問」,就是有人問。魯君僭越禮制,不光是孔子知道,而「不欲觀」,很多知禮之人都是知道的,看在眼裡的。或人之問,不是不懂「諦」禮的內容,來問孔子諦禮該如何進行。恰恰是或人明白諦禮的意義,認為魯君不當如此,來孔子這裡尋求證明。正如「林放問禮之本」。
  • 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蘇格拉底非常無奈,笑了笑說:「我就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下雨!」以這種辦法掩飾了尷尬。一輩子窮困潦倒也就算了,晚年蘇格拉底還被判了死刑,真的是悲催的一生。這個環節,不用比了,蘇格拉底和過了一輩子人上人生活的孔子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 即便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有厭倦學習的時候
    即便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也不例外。孔子說:「《詩經》上說『早晚溫和又恭敬,做事認真又謹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侍奉父母。」孔子說:「《詩經》上說『孝子之孝無窮盡,上天才會賜福你。』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娶妻生子。」孔子說:「《詩經》上說『先給妻子作榜樣,然後影響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養育妻兒不容易,養育妻兒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拜會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情,就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解讀」:據說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妾婦、一個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卻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親近孔子的學生子路都有意見了,孔子被逼得無法解釋,只好對天發誓以表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