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1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大夫陳恆(諡號「成子」,又稱陳成子)發動政變,殺死了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為國君,就是齊平公。此後,他獨攬齊國大權,陳恆的封邑比齊平公直轄的地區還要大。
陳恆弒君這個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圍繞這件事,前前後後發生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
0 1 陳恆排除異己,有人捨命有人自保
陳恆殺了齊簡公後,開始拉幫結派,擴大自己的勢力,對他盟誓的人,能夠保全全家人的性命,不願意與他同流合汙的人,統統殺掉,齊國公族中比較強盛的鮑氏、晏氏全部誅殺。
大夫石他人不願意對陳恆盟誓,他人認為,作為人臣,應該侍君,讓自己放棄侍君而去侍奉人臣,這是違反做臣之禮的,他是萬萬做不到的。
石他人也認識到,如果不與陳恆合作,父母就要被殺害。生在亂世,不能行得正,被暴力所挾持,不能按道義行事。與其和陳恆盟誓,讓父母免於被殺害,不如自己自殺,以全君臣之禮。於是,石他人就自殺了。
陳恆想讓一大夫子淵棲就範,找了6名勇士脅迫他。子淵棲一點也不懼怕,他說:「你們想與我結盟不就是覺得我有智慧嗎?可是如果做人臣的殺了國君,這怎麼能算得上有智慧?是因為我有仁德才找我嗎?如果對自己有好處就背叛了國君,你說這樣的人怎麼算得上有仁德的人呢?你們覺得我很勇敢嗎?用武力脅迫我,我怕死而結交了你們,這算什麼勇?我要是這3種德行都沒有,對你們又有什麼用呢處?如果我有這3種德行,又怎麼會加入你們叛變的行列呢?」於是他們就把子淵棲給放了。
政治鬥爭很殘酷,生於無道之世,行正道不易,正直的人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對於亂臣賊子陳恆的挾迫,石他人和子淵棲表現完全不同,石他人捨生取義,而子淵棲保全了性命。
石他人寧折不彎,犧牲精神可嘉,但他的做法卻沒有子淵棲明智。子淵棲保全了性命,並沒有苟且,他同樣是與陳恆不合作。孔子說,「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要學會中庸地處世,不能與黑暗勢力硬磕,而是要講技巧。石他人死了,就再也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了,而子淵棲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0 2 孔子請求魯國討伐沒有成功
陳恆殺掉齊國國君,這是一種叛逆篡位行為,按照當時的禮制的要求,弒君父之亂臣賊子,天下理應人人得而誅之。孔子把禮制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當聽到這件事後,對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異常憤慨。
這時候孔子已經71歲了,在家賦閒很久了,他還是沐浴齋戒之後去朝見魯哀公,請他出兵討伐陳恆,以匡正義。當時魯國公室的政治經濟權力被三桓瓜分,所有權力都掌握在三桓手中,政出三家大夫,魯哀公也是有名無實,他知道自己作不了主,就讓他去找這幾位大夫。孔子很無奈地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這件事。可君主卻對我說去向那三人報告。
孔子無奈地到季孫、叔孫、孟孫三人那裡去報告,請他們發兵討伐陳恆,結果被他們拒絕了。他只好又說,我也做過大夫,不能不報告呀!孔子很無奈,又很尷尬,只好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對這件事盡心了。
孔子請求討伐陳恆除了是為了維護君臣大義,他還有深的用意:提醒魯哀公,如果不對三桓採取措施,限制他們的權力,任由他們的勢力發展下去,終有一天也會出現像陳恆以下犯上的事情來;他想通過這件事有意提醒三桓,作為人臣子要守臣禮,如果不加收斂,做出不當的事來,全天下的人都會來討伐他們的。但是,孔子的用意沒有人領會,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0 3 子貢出色外交轉移了陳恆對魯國的威脅
陳恆以上犯下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蓄謀已久,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在他犯上作亂之前,因忌憚高氏、國氏、鮑氏、晏氏四大家族的勢力,於是他試圖通過攻打魯國的方式給齊國的其他大夫家族以震懾。
孔子對他的弟子說:「魯國是我們祖墳墓所在的地方,也是我們的祖國,國家有難,你們為什麼不採取行動呢?」子路、子張、子石請求出使齊國,孔子阻止了他們,而子貢請求前去,孔子準許了。
他見到陳恆後直截了當的指出,如果想控制齊國朝政,攻打弱小的魯國是毫無意義的,要想真正達成控制齊國的目的,該去打強大的吳國。陳恆勃然大怒說,不去攻打容易的而去攻打難的,這是什麼話?
子貢說,討伐吳國取得不了勝利,士兵在國外戰死,大臣在內部空虛,陳恆在上就沒有了大臣作為政敵,在下就沒有士兵百姓的反對,就可以控制孤立的國君了。
子貢說動了陳恆,讓他不要對魯國開戰,他又出使吳國,勸動吳王救援魯國並討伐齊國,為齊國與吳國開戰找到了突破口。
子貢又來到越國,以消滅吳國為誘餌,建議越國與晉國聯合,趁吳國伐齊救魯之機,南北夾擊滅吳。說服了越王后,又到了晉國,告訴吳國將要攻打齊國,戰勝齊國後攻打晉國,讓晉國國君做好準備。
子貢回到魯國後,吳國果然和齊國交戰並大敗齊師,然後直接攻晉,結果晉軍大敗吳軍。越王勾踐聽到了這個消息,帶兵渡江襲擊吳國,吳王趕緊率軍回國和越國交戰,結果屢戰屢敗。三年後,越國稱霸。
子貢的一系列外交,十年之中,使各國形勢發生了相應變化,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大而使越國稱霸。子貢的這次外交活動,充分展現了他無敵的外交才能。
結束語
陳恆的祖先陳完原是陳國的公子,因陳國發生內亂他逃到了齊國,到齊國後改姓田。陳恆又稱為田恆、田成子,是田氏家族第8任首領。從他開始,田氏一直把持齊國朝政,直至陳恆的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而自立為君,田陳篡齊完成。
陳恆弒君是春秋時期的一件大事,從他準備造勢到他實施,經過數年的準備,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引起了許多諸侯國的勢力變化。
從陳恆弒君這件事,不僅看到政治鬥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也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不再講規則,沒有公平,沒有是非,勝則為王敗則為寇。誰強硬佔了上風,誰就是贏家;誰軟弱鬥不過,誰就是輸家。
由此也就明白孔子為什麼要恢復周禮,如果大家都遵守規矩,社會秩序就會良性互動,就不會相互攻伐,天下就會太平。同時,也說明為什麼孔子的主張沒有哪個諸侯國會採納了,叢林規則盛行,大家都不守規則,誰講規則誰吃虧。
諸侯國的國君也知道孔子的主張很好,是達到天下大漢的良方,但是諸侯的時代,按照他的來做,只有挨打的份。你不打別人,別人可能來打你,不想被別國吃掉,只能拿起戰爭的武器,就是不去打別國,最起碼先自保。打來打去的結果,就是天下更亂。由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混戰的局面才結束。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憲問篇》:
【原文】陳成子(陳恆)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譯文】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在家齋戎沐浴後去朝見魯哀公,告訴哀公說:「陳恆殺了他的國君,請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向季孫、仲孫、孟孫三人報告吧!」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可君主卻對我說『去向那三人報告』。」孔子到季孫、叔孫、孟孫三人那裡去報告,他們不同意討伐。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