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慨嘆:眼見不一定為實!

2021-01-11 一堂國學

孔子曾經感概:眼見不一定為實,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

這個典故有兩個出處,一則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大意是說,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之間,有七天都沒有吃飯了,飢餓難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

後來顏回想辦法討回一些米煮飯。當飯快要熟快熟時,孔子路過,遠遠看見顏回竟然飢不擇食的用手抓飯吃,吃相很難看。

孔子還是比較尊重人性,所以故意裝作沒有看見。

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編了個瞎話:「我夢到祖先了,應該那這些清潔的食物先祭祀他們」。

顏回忙說:「不行!」(因為祭祀先祖是不可以用被吃過的飯的)

孔子稍感寬慰,心想,顏回這孩子畢竟是大弟子,雖然偷吃,但是敢於承認錯誤。

可是接下來的話就讓孔子無地自容了。

顏回說「都是我烹飪技術不嫻熟,剛才開鍋,熱氣太猛,把屋頂的灰塵給衝下來,有灰塵掉到鍋子裡了,我抓了出來,扔掉總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

孔子感嘆反省道: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

「原以為眼見為實,誰知實際上眼見的未必可信;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看來要藉由一些事物來知道一個人的為人,也真的是不容易啊!」

另一則出自《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說的也是孔子被困於陳蔡兩國,七日不食,這回是子貢換來一石米。

顏回與仲由兩人,在一間破屋裡負責煮飯,恰巧屋上有團黑灰,掉落在飯上,顏回當即將之吃掉。

無巧不成書,子貢在屋外井邊正好望見此事,心中不悅,懷疑顏回偷吃,太不應該。

於是跑到孔子說了,孔子很覺詫異,說道:「我信回有仁德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雖然聽聞此事,也不能除去我的懷疑,或許他這麼做是有其緣故?你且暫不聲張,我來了解源由。」

接下來,孔子考問顏回的情節與之前的故事也一樣。

聽完顏回的陳述後,孔子說:「是啊,要是我也會吃的。」

顏回出去後,孔子對周圍的人說:「我這樣信任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

從此弟子們對顏回更加悅服。

孔子和顏回(劇照)

社會中充斥著各種訊息,我們大多只能看到或感受到事實一部份,無法窺探其全部。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人類猶如瞎子摸象般的在探索這個世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尤其更不能有成見。

孔子都感概:「目不可信,心不足恃」。

有時候,我們對人寬容一點,甚至理想化一點,反倒能將一個人引導成我們希望的樣子,正如吸引力法則:

你希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世界就會以什麼樣子展示給你。

相信美好的事情總會發生。

有困惑,問《易經》。

歡迎關注泛《易經》與企業文化應用交流平臺,一起探討《易經》和企業文化的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眼見不一定為實!18個神奇的視錯覺,看完不相信眼睛系列!
    眼見不一定為實!好懷念以前逛吃逛吃的快活日子呀現在宅在家裡除了左手蒸蛋糕就是右手拌涼皮廚房的門檻都要踏平了為了能漲些奇怪的知識今天打算帶大家雲逛一下這個博物館你們只需要睜大眼睛看就完事了歡迎來到奇妙的幻覺世界感受「眼見不為實」的奇特體驗第一部分 幻覺裝置看傻眼這張房間錯覺
  • 奇幻仙蹤:眼見不一定為實,曼達和小曼還是太年輕了
    在生活中,尤其在現在這個網絡發展極其迅速的年代裡,眼見的不一定就是真的,例如你看到一張照片,可能會聯想出各種想法,但這只是憑空想,有可能是有人故意斷章取義,放一張容易誤導人的圖片,來歪曲事實,讓人產生誤會,在現在這個年代裡,真的太平常了。事物的現象有真象與假象之分,假象不是對事物本質的如實體現。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
  • 螞蟻的水管:眼見並不為實!宇宙更多維度擺在這裡,你看的懂嗎?
    但在物理學家的眼裡,眼見並不為實,我們的空間結構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是一層套著一層的。如果還以水管舉例,在將它放大到微觀尺度的大小後,水管將是一個新的空間。在《復仇者聯盟》中,蟻人掉進了神秘的量子世界,而那個世界就是我們放大後的世界。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但孔子與墨子不同,他是一位有較高修養的文雅君子,他對於已經逐漸失傳的古代傳統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希望人們「克己復禮」,慨嘆當時已經「人心不古」。 因此,出身就已經決定了,墨子要批判和反對孔子。 再者,在歷史上,墨家學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軍事色彩濃鬱。
  • 走進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這裡人文底蘊深厚
    孔子像尼山為孔子出生地,東臨沂河,山上有孔子廟、尼山神廟、尼山書院,三級建築組成一個群體,看起來很有氣勢。孔子廟內東南角有一座高高的觀川亭,傳說是孔子臨川慨嘆的地點,那一嘆,聲聞千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山東麓有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
  • 眼見不一定為實,看完你會覺得這不是印度
    眼見不一定為實,看完你會覺得這不是印度。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很多人對印度的印象不一樣,有人認為印度有些領域還是很強的,比如IT行業、醫藥行業或者電影行業,但也有人認為印度的街道很髒很亂,比如公交、地鐵,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印度地鐵很亂嗎?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慨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 「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說:人們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落入名利的網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逃離。人們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卻不能堅持一個月的時間。「辭」,退,引申為逃離。「驅而納」,理解不一。有人認為是被驅趕而進入,不妥。本文以為是主動趨附而進入。驅,多義,此處應是自己奔跑。「罟擭」,音古獲,罟為捕魚、鳥、獸之網總稱,擭為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
  • 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迂腐嗎?無可無不可,孔子滑頭嗎?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被分裂成兩個形象。第一種認為孔子是個非常迂腐不懂變通的人。孔子秉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信念,不管前路有多麼艱辛,未來看不到希望,孔子還是毅然前行。他去齊國,夢想在齊國從政做出一番恢復周禮的大事業,差點被人陷害,趕緊跑回魯國。
  • 眼見未為實:美國網紅假裝在峇里島度假,其實照片家居大賣場拍的
    泰勒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這個帖子很形象地說明了網上的信息,眼見不一定為實。▲泰勒發布的所謂「峇里島豪華度假」照片在這家全球知名的家居用品大賣場做了這個實驗時,泰勒就是想看看她的粉絲是不是真的相信此時她正在峇里島度假,結果事實也證明她的大部分粉絲真的相信了,網友紛紛點讚,還有不少粉絲回覆說,」我也正在峇里島」。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
  • 孔子徒弟不受皇帝歡迎,為發牢騷羞辱他人,產生一「千古奇冤」的成語
    歷史上的葉公,名沈諸梁,字子高,楚國貴族,是春秋末期楚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由於被楚昭王封在葉邑為尹,史稱葉公。 葉公因有大功於楚,任為尹令兼司馬。他選賢任能,整飭朝政,修文經武,致楚中興,使楚國五百多年的國脈又延續了約280年。
  • 眼見不一定為實,CPU天梯圖(桌面版、移動版)雙升級
    前言——俗話說,眼見為實,但很多時候,不一定。此文借V6.3版發布告訴大家,電腦的評測,有時候「眼見並不為實」。正文CPU天梯圖第一次迎來雙升級——桌面版和移動版都同步升級到V6.3,優化了綜合性能值算法。
  • 陳蔡絕糧,方顯孔子真聖人!
    陳蔡絕糧,是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過程中,處境最危險的一次,幾乎性命不保。這個時候孔子已經63歲了!面對如此困境,我們看到的是孔子並沒有因被困斷糧而有絲毫煩惱,反而更加精神抖擻地講學,弦歌不衰。並且,孔子還利用這次逆境,對弟子們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使人大受啟發。
  • 孔子得意門生,人們贊他身不下堂,鳴琴而治,他是怎麼治理單父的
    他是孔子的70位高足之一,少孔子49歲(一說少30歲),曾出仕為單父(今山東東單縣)宰。為政3年,人們贊他「身不下堂,鳴琴而治」。那麼宓子賤是怎麼治理單父的呢?原來,在他出任邑宰以前,單父宰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巫馬期,巫馬期兢兢業業,身體力行,「以星出,以星入」,受到百姓們的尊敬和愛載。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斥責老朋友失禮,若是我們可能更刺耳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原來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因老朋友元壤極為失禮,才斥責而出的一句「罵人」的話,看來聖人「罵人」也是極有水平,值得我們一起看看。元壤失禮,孔子怒斥,還用手杖敲打元壤小腿《論語.憲問》:元壤夷俟。
  • 眼見一定為實嗎?楚門突破了虛擬世界,但大腦可能正在欺騙你
    不一定,迷霧總會存在,它遮蔽著真相,想知道多少事情,那就要看你能否有能力,撥開所有的迷霧了。《楚門的世界》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於1998年上映,豆瓣評分為9.3分。楚門是該劇的男主角,自出生開始他就活在一個巨大的影棚中,一舉一動都被攝影儀器直播著,全世界人們可透過螢屏觀察楚門的成長曆程,沒有半點隱私可言。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我只希望能在一個春風不太大的天,約幾個交情不太淺的人,開一瓶年份不太近的酒,酒足飯飽之後,到沂水裡去泡個澡,在大雩臺上唱唱歌,跳跳舞,這樣的生活滋潤不?孔子說,嗯,這樣的生活才滋潤,記得帶著老師一起去。1孔子講課絕對講究。首先每節課一定要有音樂伴奏。就好比現在的綜藝節目一樣,無鋼琴不歡快,無音樂不起範。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
    首先,孔子認為財富是生存或者說生活的基礎,用他的話說就是人「焉能系而不食」!有一年,身為晉國中牟主官的佛肸造反,他邀請孔子前來議事。孔子聞訊後準備前往,子路很不高興,他認為佛肸為非作歹,孔子不應與其同流合汙。孔子為自己辯解說,他不會受佛肸行為影響,自己會保持高尚品節,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孔子,作為聖賢之師。其一言一行,被編撰為《論語》傳至今天,乃是真正的聖賢書。不過,隨著「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越來越少,讀得也越來越囫圇吞棗,對書中的諸多句子也開始斷章取義。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單看這句話,似乎牽扯到了「老人」這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