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感概:眼見不一定為實,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
這個典故有兩個出處,一則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大意是說,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之間,有七天都沒有吃飯了,飢餓難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
後來顏回想辦法討回一些米煮飯。當飯快要熟快熟時,孔子路過,遠遠看見顏回竟然飢不擇食的用手抓飯吃,吃相很難看。
孔子還是比較尊重人性,所以故意裝作沒有看見。
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編了個瞎話:「我夢到祖先了,應該那這些清潔的食物先祭祀他們」。
顏回忙說:「不行!」(因為祭祀先祖是不可以用被吃過的飯的)
孔子稍感寬慰,心想,顏回這孩子畢竟是大弟子,雖然偷吃,但是敢於承認錯誤。
可是接下來的話就讓孔子無地自容了。
顏回說「都是我烹飪技術不嫻熟,剛才開鍋,熱氣太猛,把屋頂的灰塵給衝下來,有灰塵掉到鍋子裡了,我抓了出來,扔掉總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
孔子感嘆反省道: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
「原以為眼見為實,誰知實際上眼見的未必可信;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看來要藉由一些事物來知道一個人的為人,也真的是不容易啊!」
另一則出自《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說的也是孔子被困於陳蔡兩國,七日不食,這回是子貢換來一石米。
顏回與仲由兩人,在一間破屋裡負責煮飯,恰巧屋上有團黑灰,掉落在飯上,顏回當即將之吃掉。
無巧不成書,子貢在屋外井邊正好望見此事,心中不悅,懷疑顏回偷吃,太不應該。
於是跑到孔子說了,孔子很覺詫異,說道:「我信回有仁德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雖然聽聞此事,也不能除去我的懷疑,或許他這麼做是有其緣故?你且暫不聲張,我來了解源由。」
接下來,孔子考問顏回的情節與之前的故事也一樣。
聽完顏回的陳述後,孔子說:「是啊,要是我也會吃的。」
顏回出去後,孔子對周圍的人說:「我這樣信任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
從此弟子們對顏回更加悅服。
孔子和顏回(劇照)
社會中充斥著各種訊息,我們大多只能看到或感受到事實一部份,無法窺探其全部。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人類猶如瞎子摸象般的在探索這個世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尤其更不能有成見。
孔子都感概:「目不可信,心不足恃」。
有時候,我們對人寬容一點,甚至理想化一點,反倒能將一個人引導成我們希望的樣子,正如吸引力法則:
你希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世界就會以什麼樣子展示給你。
相信美好的事情總會發生。
有困惑,問《易經》。
歡迎關注泛《易經》與企業文化應用交流平臺,一起探討《易經》和企業文化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