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推行忠孝仁義,是因為崇拜舜帝嗎?

2021-01-09 一堂國學

引子:孔子曾說:「舜其大孝也與」;孟子言必稱堯舜,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後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稱「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由此可見,儒家學派為推行其倫理道德,對堯舜帝推崇備至。

「舜的傳說」已於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孟子·離婁下》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諸馮,就在今天的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北15華裡處的濰河(濰水)西岸。

舜是「三皇五帝」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又稱舜帝、帝舜,《山海經》中稱帝、帝俊。

舜姓「姚」,名「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重瞳」(兩個瞳孔)。

在此,個人有個大膽的猜想,這裡的「重華」的「重」應該發「zhong」的音,是「中華」一詞的由來。

因為「重華」之名出自《尚書舜典》,孔穎達解釋為:「此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用此德合於帝堯」。

同時,舜帝的「姚」姓是中國四大原始古姓之一,與佔卜預測這一神奇技能有關。而且舜的佔卜決策非常科學,當兆(爻)顯示的結果是很吉或者很兇時,舜會採取折中的方法,來做出決策,實施行動。

根據《尚書》、《史記》等有關典籍,虞舜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以和諧為依歸,實施「中和」戰略。這也很可能是孔子推崇舜,提倡「中庸」、「和為貴」的原因!

《中庸》記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後來用「中華」,也就是舜的名字「重華」來代稱我們大美祖國為「中華」,這是極有可能的!

周代教學童識字的字書《史籀篇》說,「姚,《易》也。」

「姚」這個姓氏與《易經》有關!

姚=女+兆

女,顯示了這一姓氏來自母系氏族社會;

兆,日晷記錄太陽在天空中運行軌跡的符號,後來被甲骨佔卜的「兆」文借用,是預測、徵兆的意思。

古時,日晷的日影運行作「S」形,後來演化為太極圖,這個日影軌跡「S」用「兒」表示,一年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記作「X」符,與「兒」合成「兆」字。

古人在祭祀天地,行軍作戰前,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用龜甲獸骨灼燒看裂痕紋路,進行佔卜,成為卜兆或佔兆,引申為預兆。

而姚姓氏族就是擁有這項技能的神秘氏族。

孔子晚年喜讀《易經》,韋編三絕,與其偶像——舜的影響力必有關聯。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有「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與舜帝的名字和其部落崇拜桃樹有關。

《荀子·非相篇》有「美麗姚冶」,由此可以推斷出姚姓始祖相貌俊美,或者崇尚美麗的圖騰。

《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因舜早期的生活地點在姚墟,盛產桃樹,因此桃樹成為部落神樹和社樹。

直到現在,民間還有用桃木製成的法器驅邪。

《山海經》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

神荼、鬱壘,最早的門神之一,後來被刻畫在桃符上,或用桃符替代門神。

王安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這一民俗現象,後來桃符又被「福(符)字」、「春聯」(俗稱「對子」)所替代。春節「貼對子」、「貼福字」成為最重要的中華傳統民俗符號之一。

用桃樹木製作的物品,如桃木劍,桃木杖也成為巫師、道士等職業驅邪的法器。

《尚書》云:「德自舜明。」

《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說苑·指武》,「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把美德賦予代言人——舜帝。

《禮記》上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舜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推廣音樂教育,提升全民審美情趣。

《尚書》有: 「舜 彈五弦之琴」的記載。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是說舜讓重黎舉薦了擅長音律調和的夔,擔任政府的音樂部長,夔受命制定了音律標準規範,並推廣實施,結果天下百姓臣服。

《史記·樂書》曰:「舜歌《南風》而天下治。《南風》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傳說,舜帝發明了五弦琴,並創作了《韶樂》和《南風》等音樂作品,通過彈奏吟唱《南風》而與天地百姓同樂,天下大治。

孔子是舜帝的鐵桿粉絲,曾經為了舜帝創作的《韶樂》去到齊國潛心學習。

直到春秋時期,韶樂在齊國仍然盛行,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入齊,在高昭子家中欣賞《韶》樂,由衷的讚嘆:「不圖為樂至於斯!」

《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夫子聽音樂如痴如醉,以致肉味都不能吸引,可見韶樂的美是難以言表的。

舜的德行和其提倡的「中和」科學管理決策,在歷朝歷代備受推崇。

他20歲以孝行聞名,四嶽舉薦,被堯立為繼承人,任命大禹治水,參照《洛書》完成了堯未竟盛業,整頓禮制,推廣音樂,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是《易經》的重要傳承人,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創新者!

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借用舜帝推行其倫理道德思想。

但是,崇尚務實精神的齊國國相晏嬰卻一直對孔子評價不怎麼高。

《晏子春秋》裡記載了晏子對孔子和舜帝的一段著名評價:

晏子說,孔子是聖人,但卻不是像舜一樣的聖人。舜在普通人群裡是普通人,在有才藝的人那裡是有才藝的人,在朝廷裡是君王,而孔子在哪裡都是一個聖人。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吧。重視人倫道德、「親親尊尊」的魯國孔子,和崇尚務實、「尊賢尚功」的齊國晏子,所在兩國的文化是有顯著差異的,畢竟不是一路人。

但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卻是最高的。他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曾引用《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來表達對孔子的仰慕之情。

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也是立言高於政治能力的人吧。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東坡先生」蘇軾對舜帝推崇備至。

他在知密州(今諸城)時,曾留下著名詩句:「西望穆陵關,東望琅琊臺。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飛埃。相將呼虞舜,遂欲歸蓬來……」

在每年六月十一日這天(傳說大舜生日),蘇軾還會帶領府衙人員去諸城北部的諸馮村祭舜。

如今,「大舜傳說」和「諸城古琴」都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舜與《易經》佔卜及舜的姓氏起源故事也會隨著眾多學者的研究深入,提上申遺日程。

歡迎喜歡大舜文化的朋友提供線索。

相關焦點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孔子晚年時期,喜歡鑽研《易經》,並對《易經》進行了評價和論述,先後寫下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當然還有司馬公沒有羅列的《序卦》和《雜卦》七種文章,對《易經》進行註解和評論。孔子喜歡《易經》到什麼程度呢? 因為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的牛皮都翻斷了三次。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忠孝仁義是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倫理規範體系。儒家以仁孝互釋建立了以血親之愛為基礎的仁孝一體觀。仁的親親原則表現在家庭倫理中就是孝道,父子關係是人倫之本,孝道是家庭與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儒家的倫理體系中,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成為必然的邏輯軌跡。
  • 追問孔子,韋編三絕悟到啥
    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下古孔子贊十翼,三聖治易。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精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周公爻辭),撰述十翼,成為解讀易經的最大門派。但話又說回來,我們在不盲從孔子的同時,要承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孔子的貢獻。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元代儒士認為,要實現元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推行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這是鞏固人倫、維繫人心的關鍵,他們認為,「儒者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國家鹹治。」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小明:「做過這件事情,就說明我是壞人嗎?」小紅:「傷風敗俗,垃圾就是你」小明:「好,就算你是對的,但那是我六七年前的事啊,六七年前的壞人到現在就一定還是壞人嗎?」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忠孝仁義禮智信,會讀,你真的會懂嗎?
    每每看到這些新聞一度都會激動想衝進電視機暴揍那些沒有良心的兒女,我就想問問你們沒有老去那一天嗎?人是要有良心的。「仁」仁義,很巧,一度的名字裡也有一個仁字,是爺爺給起的名字,寓意是一度將來要為人仁義,仁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生活中為人仁義富有愛心總是不會錯的!
  • 推崇仁義、孝道、忠誠的社會,是一個好社會嗎?
    兩千多年來,儒家一致推崇「仁義禮智信」,孔子更是為了達到這個人人嚮往的人文社會環境,周遊列國,不遺餘力的弘揚這一思想。我們都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個時候,孔子看到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非常不好。人心不古,禮崩樂壞,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所以,他曾經在精神思想的迷茫中前去拜訪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老子。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綜合歷史這些事件,關羽作為「武聖」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仁義忠孝,武藝超群的名將之人。儘管如此,書籍還是影視劇有些無從考證,有些虛構的部分。但正史的關羽,斬過敵方大將,決定整個戰役的勝負,「萬人敵」這個稱位關羽自然受起。
  • 孔子說,學《周易》有三種境界,你在哪一種?
    這實際上是分為「史」和「巫」兩種人,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要》中,明確地記載了孔子對於「史」和「巫」的看法。《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值得嗎?你是不是傻?古人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養你這麼大,還沒有享受到你的孝順,你都能賣腎去「孝敬」手機了,孝順女朋友了,孝順老婆,孩子了?當你們大把花錢,充場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家裡的老父老母?辛苦一輩子把我們養大,供我們讀書,指望著我們能出人頭地,他們呢,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到死都沒出過遠門,連火車都沒見過,甚至根本不知道「蘋果」根本不是蘋果!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盤點動漫中那些忠孝仁義禮智信!
    在這個充斥著烏煙瘴氣的時代之下,還是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盤點二次元世界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廢話就不多說了,現在開始!(土方最大的有點就是不需要任何的契約,任何的協議,一樣盡忠,知道嗎?混蛋們不像某些人,還要契約什麼的。土方為國盡忠嗎?以他而言其實也不是,他忠的是那份心。那份真正為民,愛民的心,也許在他認為沒有那麼偉大的宏願。只是儘自己的本分保護自己心中嚮往的那份需要守護的東西。不管結果如何,他做到了,守護到了。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七期:《十翼》作者 東漢史學家班固有云: 「《易》道深矣,人更三聖,
  • 孔子逝世之後,儒家竟從內部「分離」,成了這副景象!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他們每個人所理解的儒家思想都不一樣,因此在孔子死後,儒家就從內部開始「分離」,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形成了不同的學派。韓非子說儒分為八,這八家都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子張之儒:子張本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曾遭「刑戮」,後來隨孔子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