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孔子曾說:「舜其大孝也與」;孟子言必稱堯舜,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後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稱「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由此可見,儒家學派為推行其倫理道德,對堯舜帝推崇備至。
「舜的傳說」已於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孟子·離婁下》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諸馮,就在今天的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北15華裡處的濰河(濰水)西岸。
舜是「三皇五帝」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又稱舜帝、帝舜,《山海經》中稱帝、帝俊。
舜姓「姚」,名「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重瞳」(兩個瞳孔)。
在此,個人有個大膽的猜想,這裡的「重華」的「重」應該發「zhong」的音,是「中華」一詞的由來。
因為「重華」之名出自《尚書舜典》,孔穎達解釋為:「此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用此德合於帝堯」。
同時,舜帝的「姚」姓是中國四大原始古姓之一,與佔卜預測這一神奇技能有關。而且舜的佔卜決策非常科學,當兆(爻)顯示的結果是很吉或者很兇時,舜會採取折中的方法,來做出決策,實施行動。
根據《尚書》、《史記》等有關典籍,虞舜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以和諧為依歸,實施「中和」戰略。這也很可能是孔子推崇舜,提倡「中庸」、「和為貴」的原因!
《中庸》記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後來用「中華」,也就是舜的名字「重華」來代稱我們大美祖國為「中華」,這是極有可能的!
周代教學童識字的字書《史籀篇》說,「姚,《易》也。」
「姚」這個姓氏與《易經》有關!
姚=女+兆
女,顯示了這一姓氏來自母系氏族社會;
兆,日晷記錄太陽在天空中運行軌跡的符號,後來被甲骨佔卜的「兆」文借用,是預測、徵兆的意思。
古時,日晷的日影運行作「S」形,後來演化為太極圖,這個日影軌跡「S」用「兒」表示,一年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記作「X」符,與「兒」合成「兆」字。
古人在祭祀天地,行軍作戰前,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用龜甲獸骨灼燒看裂痕紋路,進行佔卜,成為卜兆或佔兆,引申為預兆。
而姚姓氏族就是擁有這項技能的神秘氏族。
孔子晚年喜讀《易經》,韋編三絕,與其偶像——舜的影響力必有關聯。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有「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與舜帝的名字和其部落崇拜桃樹有關。
《荀子·非相篇》有「美麗姚冶」,由此可以推斷出姚姓始祖相貌俊美,或者崇尚美麗的圖騰。
《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因舜早期的生活地點在姚墟,盛產桃樹,因此桃樹成為部落神樹和社樹。
直到現在,民間還有用桃木製成的法器驅邪。
《山海經》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
神荼、鬱壘,最早的門神之一,後來被刻畫在桃符上,或用桃符替代門神。
王安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這一民俗現象,後來桃符又被「福(符)字」、「春聯」(俗稱「對子」)所替代。春節「貼對子」、「貼福字」成為最重要的中華傳統民俗符號之一。
用桃樹木製作的物品,如桃木劍,桃木杖也成為巫師、道士等職業驅邪的法器。
《尚書》云:「德自舜明。」
《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說苑·指武》,「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把美德賦予代言人——舜帝。
《禮記》上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舜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推廣音樂教育,提升全民審美情趣。
《尚書》有: 「舜 彈五弦之琴」的記載。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是說舜讓重黎舉薦了擅長音律調和的夔,擔任政府的音樂部長,夔受命制定了音律標準規範,並推廣實施,結果天下百姓臣服。
《史記·樂書》曰:「舜歌《南風》而天下治。《南風》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傳說,舜帝發明了五弦琴,並創作了《韶樂》和《南風》等音樂作品,通過彈奏吟唱《南風》而與天地百姓同樂,天下大治。
孔子是舜帝的鐵桿粉絲,曾經為了舜帝創作的《韶樂》去到齊國潛心學習。
直到春秋時期,韶樂在齊國仍然盛行,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入齊,在高昭子家中欣賞《韶》樂,由衷的讚嘆:「不圖為樂至於斯!」
《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夫子聽音樂如痴如醉,以致肉味都不能吸引,可見韶樂的美是難以言表的。
舜的德行和其提倡的「中和」科學管理決策,在歷朝歷代備受推崇。
他20歲以孝行聞名,四嶽舉薦,被堯立為繼承人,任命大禹治水,參照《洛書》完成了堯未竟盛業,整頓禮制,推廣音樂,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是《易經》的重要傳承人,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創新者!
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借用舜帝推行其倫理道德思想。
但是,崇尚務實精神的齊國國相晏嬰卻一直對孔子評價不怎麼高。
《晏子春秋》裡記載了晏子對孔子和舜帝的一段著名評價:
晏子說,孔子是聖人,但卻不是像舜一樣的聖人。舜在普通人群裡是普通人,在有才藝的人那裡是有才藝的人,在朝廷裡是君王,而孔子在哪裡都是一個聖人。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吧。重視人倫道德、「親親尊尊」的魯國孔子,和崇尚務實、「尊賢尚功」的齊國晏子,所在兩國的文化是有顯著差異的,畢竟不是一路人。
但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卻是最高的。他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曾引用《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來表達對孔子的仰慕之情。
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也是立言高於政治能力的人吧。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東坡先生」蘇軾對舜帝推崇備至。
他在知密州(今諸城)時,曾留下著名詩句:「西望穆陵關,東望琅琊臺。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飛埃。相將呼虞舜,遂欲歸蓬來……」
在每年六月十一日這天(傳說大舜生日),蘇軾還會帶領府衙人員去諸城北部的諸馮村祭舜。
如今,「大舜傳說」和「諸城古琴」都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舜與《易經》佔卜及舜的姓氏起源故事也會隨著眾多學者的研究深入,提上申遺日程。
歡迎喜歡大舜文化的朋友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