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史鑑:孔子的偶像——周文王!

2021-01-07 冬暉學堂

第二篇第1 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正也。形聲兼會意字。「政」的原意為糾正它使變正確。比如《墨子》:「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後「政」泛指匡正,治理。如《後漢書》:「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政」也延伸為政策,法令。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北辰:北極星,它距地球的北極很近,基本正對著地軸,從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基本不變,可以靠它來辨別方向。北極星在天文學上不是固定的某一顆星,它的位置是可以輪流值班的。因為北極星的位置相對穩定,不易變化,所以寓意忠誠,堅定,受人擁戴等。

居其所:安穩地處在一個位置。

共:原意為「捧起」,後延伸為:崇拜,擁護。在甲骨文中,「共」就像兩隻手捧起一件物品,後表示「捧」的時候,旁邊加了個提手旁。共後來延伸為共同,共享,公共等意。

共也是一種中華姓氏,為共工氏後人,如秦漢時期名將、臨江王共敖。共姓又衍生出龔姓和洪姓。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如果統治者能以德治國,那麼他就像北鬥星一樣,穩定地處在一定的位置,其他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擁護它。」

這一章的內容其實是孔子在思念他的偶像—周文王!孔子曾多次稱讚周文王,如「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詩經》有記載:「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孔子一生都在宣傳「克己復禮」的思想,其復的「禮」就是「文王之禮」。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姓姬,名昌。其先祖是上古堯帝時期的「農官」—后稷(ji第四聲),由於他發展農業有功,又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帝「堯」封他於邰地(今陝西汾河下遊地區)。

到了古公亶父時期,由於部落常受戎狄遊牧民族襲擾,部落首領亶父為了尋找出路,爬山涉水帶領部落人民從黃土高坡遷徙到岐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寶雞一帶)。《詩經》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裡的「水滸」就是尋找出路的意思,《水滸傳》中的「水滸」即取此意。

「滸」原意為水邊較寬的平地,沿海,沿江地區多有以「滸」為地名,如福建霞浦縣有下滸鎮(海帶之鄉)。

商紂時,周部落首領——姬昌是西方諸侯之長(管理西方諸侯,有殺伐權),所以也稱西伯昌,或者西伯侯。

姬昌敬天法祖,尊老愛幼,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其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能人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重任,如「文王四友(弘么、太顛、南宮适、散宜生)」,巫師鬻(yu)熊,古齊國的姜太公,苦竹國的伯夷、叔齊等。

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周邊各國如眾星拱月一樣圍繞著它。

姬昌為政的主要事跡有:

1, 發展農業,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九一而助」的政策,即,耕地的九分之一收入作為稅收。

2, 實行「裕民政策」,商人往來不收關稅,刺激勞動激情,讓老百姓有所積蓄。孔子的「富民」思想即來源於此。

3, 一人犯罪一人受罰,不連坐!讓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4, 禮賢下士,廣納賢才,如「文王四友」中,除了南宮适(kuo),其他三個(太顛,閎天,散宜生)都是別的部落投奔過來的。還有伯夷,叔齊,鬻熊,辛甲等……

5, 周文王以西伯侯的名義調解各國矛盾,如虞,芮兩國的爭田糾紛。周文王威信大增,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們視文王為「受命之君」。「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岐周的壯大讓商紂王懼怕,加上崇侯虎的誣陷,姬昌被囚於羑(you)裡(今河南湯陰縣境內),七年後,在南宮适等大臣的不斷努力下,送珠寶,美女,車馬等財物後才得釋歸。

文王歸周后,積極投入滅商準備,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先向西北,西南用兵,戰敗犬戎等西部諸夷(今陝西武功,興平一帶)。為滅商鞏固了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黎(今山西黎城縣),邗(han今河南沁陽縣)等國。

沿渭水東進,佔領崇國(今陝西戶縣)繼續向前,佔領了關中的膏腴之地,不久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詩經-大雅》:「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隨著勢力發展到長江,漢江流域,文王已完成對商的鉗型包圍。就在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病逝,在位50年,享年96歲,諡號「文」。

周文王是一位明君聖人,被後世歷代稱頌敬仰,孔子稱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堯曰》上記載了一首民間歌謠,似乎是周文王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白: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孟子說,文王這樣的聖人,五百年才出一個。他在他的書中更明確地記載說: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由此可見,周文王對弱勢群體的關愛,體現了他的「為政以德」的思想。為後世敬仰。

3000年以來,以復周禮為己任的人數不勝數,三國時的曹操控制朝廷四十多年,始終沒有稱帝,大臣們再三上書懇請曹超「廢獻自立」,曹操不為所動,他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武則天建立的朝代也叫「周」,為了區別,武則天建立「周」叫做「武周」。據說周平王少子出生時,手掌的紋路像個「武」字,所以取名為姬武,其後人也以「武」為姓,武則天自稱是姬武的第40代孫,所以其建立的朝代也叫「周」。

另外,武則天想效法一生都在追求「恢復周禮」的孔子,決定「承周禮,治盛業。」所以決定定國號為「周」。 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周文王在獄中還創造了《周易》,相傳,在上古時期,伏羲氏創造了《先天易》,神農氏創造了《連山易》,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但是,只有《周易》得到了比較好的傳承,這功勞必須感謝周公旦和孔子這兩個偉大人物。他們經過學習,推論,解讀,才留傳下來。《周易》成了中國人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

相關焦點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現代 孔子研究的角度五花八門,但專門從《論語》一書的記述中 總結 孔子思想遇挫的角度較為少見,本文著重從這一新的角度去探討孔子思想在當時時代的傳播過程,特別是從當時孔子所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入手,更加具有獨特的學術意義。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賴輝東《論語史鑑》:晚清「一品宰相」曾國藩!
    孔門弟子中有兩個姓曾的:曾點,曾參,他們是父子關係,其中兒子曾參的成就比較高,被稱為「宗聖」,曾參還是《大學》的作者(有爭議),《論語》中,曾子就是曾參,是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提出的「忠」不是愚忠,「孝」也不是愚孝。後世文人為了討好統治階級,故易曲解孔孟的「忠孝」思想,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洩憤於孔孟。 信:信用,誠信!講信用是自覺的,不應該讓人提醒,督促。不講誠信等於欺騙,傷害自己!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周公是孔子偶像,孔子為何說:即使比周公還優秀,我也沒眼看
    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年前門看孔子怎麼說。孔門趣事之《才徳之辯》如果有人問孔子:「你的偶像是誰?」我想孔子毫不猶豫會說:「周公。」確實如此,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的聖人孔子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周公。在他的眼中,周公簡直就是完美的代表。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明治維新之後,這種影響並未隨著「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而消逝,相反,有學者指出,日本在建立現代大學以後,主要的漢學家基本上都有一本與孔子或《論語》相關的著作。這個傳統流傳至今,迄未改變。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明治維新之後,這種影響並未隨著「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而消逝,相反,有學者指出,日本在建立現代大學以後,主要的漢學家基本上都有一本與孔子或《論語》相關的著作。這個傳統流傳至今,迄未改變。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所以在學習上獲得巨大的成功,與他們不僅好學而且善於學習有關。孔子在教學上有很多原創性的發明,比如: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誨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成名之後的他在訪談節目上提及此事仍然難以平靜。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如果我們要談《論語》哲學(或《論語》裡的孔子哲學),我們最好能先確定:《論語》是一部哲學文獻。但怎樣才算哲學文獻?我的興趣在中國哲學,尤覺得這問題不易回答。「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歷史。古代無「哲學」一詞,自然就沒有「自覺地將某些文獻歸類為哲學文獻」或「自覺地為哲學文獻訂立標準」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 孔子《論語》起名:一見傾心的小孩名,這些名字,驚豔清新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孔子是中國以至世界的文化巨人,但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卻一直備受批判。孔子的偉大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以「仁政」、「禮樂」為核心的政治思想;二是「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讓孔子受批判的是他的政治思想——「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做客中央電視臺,在「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論語詳解「一」大多數人都是曲解孔子的
    那麼國學最能代表的是什麼,中醫可以說是國學,但不能代表國學,國學最能代表的,就必須說到論語論語被譽為中華第一書。易經難是隱而難,論語難是顯而難。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絕不是那麼簡單。甚至在幾百上千年的時間裡絕大多數人都曲解了孔子了,理解錯了論語。而這就是給 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的一系列。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史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人可以諡以「文」!
    如《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也引申表示柔和,不猛烈,如「文雅」,「文靜」。先民文身是為了保護自己以避野獸傷害,所以「文」也有掩飾的意思,如「文過飾非」。「文」還可以作為錢的單位,如「不名一文。」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叫「文言」,用禮樂教化來治理國家叫「文治」。如杜牧《感懷詩一首》:「聖雲繼之神,神乃用文治」。
  • 孔子《論語》起名: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不想脫穎而出都不行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等,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一、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 1. 謹權出自《論語》:謹權量,審法度。
  • 《論語》導讀之201:孔子認為治國關鍵在人才。用人在賢,得人在德
    孔子說:「人才難得,不這樣是嗎?唐堯、虞舜時代,人才方面最興盛。(周武王時代十位治國之臣中),有一位婦女(周武王母親太姒),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以此服從服務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啊。」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關鍵在人才。用人在賢,得人在德,周文王有賢臣得人心,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謹守臣道,所以孔子推崇為「至德」。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禮記·禮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
  • 還原孔子之五:《論語》中三段言論的字句解釋與斷句校正
    《論語》中的很多言論,由於通假、斷句等原因,後世對其理解存在歧義,現舉三例,以期正本清源,還原孔子本義。一、此免通冕是帽子《論語·為政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其中的「免」字通「冕」,作帽子解釋。在這段言論中,免不是「免於」的意思,而是特指一種能遮住臉的帽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以政劃線,越線就問罪,民就會像戴上一種能遮住臉的帽子一樣,不見了臉色的變化。
  • 子貢緣何為孔子守墓6年?不愧《論語》中恩師以「器」評價
    孔子像 孔子弟子眾多,《論語》中出現名字的就有25位。其中又以顏淵,子路,子貢三人最受孔子器重。顏淵與子路比孔子先去世,三人中只有子貢得以為孔子送終守墓。這墓一守便是6年(服喪3年,廬墓3年),可見子貢對孔子的敬慕與追思,是非同一般的。而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論語》中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出現得非常多,其中有這樣一句,是孔子對子貢的特殊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