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1 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正也。形聲兼會意字。「政」的原意為糾正它使變正確。比如《墨子》:「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後「政」泛指匡正,治理。如《後漢書》:「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政」也延伸為政策,法令。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北辰:北極星,它距地球的北極很近,基本正對著地軸,從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基本不變,可以靠它來辨別方向。北極星在天文學上不是固定的某一顆星,它的位置是可以輪流值班的。因為北極星的位置相對穩定,不易變化,所以寓意忠誠,堅定,受人擁戴等。
居其所:安穩地處在一個位置。
共:原意為「捧起」,後延伸為:崇拜,擁護。在甲骨文中,「共」就像兩隻手捧起一件物品,後表示「捧」的時候,旁邊加了個提手旁。共後來延伸為共同,共享,公共等意。
共也是一種中華姓氏,為共工氏後人,如秦漢時期名將、臨江王共敖。共姓又衍生出龔姓和洪姓。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如果統治者能以德治國,那麼他就像北鬥星一樣,穩定地處在一定的位置,其他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擁護它。」
這一章的內容其實是孔子在思念他的偶像—周文王!孔子曾多次稱讚周文王,如「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詩經》有記載:「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孔子一生都在宣傳「克己復禮」的思想,其復的「禮」就是「文王之禮」。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姓姬,名昌。其先祖是上古堯帝時期的「農官」—后稷(ji第四聲),由於他發展農業有功,又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帝「堯」封他於邰地(今陝西汾河下遊地區)。
到了古公亶父時期,由於部落常受戎狄遊牧民族襲擾,部落首領亶父為了尋找出路,爬山涉水帶領部落人民從黃土高坡遷徙到岐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寶雞一帶)。《詩經》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裡的「水滸」就是尋找出路的意思,《水滸傳》中的「水滸」即取此意。
「滸」原意為水邊較寬的平地,沿海,沿江地區多有以「滸」為地名,如福建霞浦縣有下滸鎮(海帶之鄉)。
商紂時,周部落首領——姬昌是西方諸侯之長(管理西方諸侯,有殺伐權),所以也稱西伯昌,或者西伯侯。
姬昌敬天法祖,尊老愛幼,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其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能人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重任,如「文王四友(弘么、太顛、南宮适、散宜生)」,巫師鬻(yu)熊,古齊國的姜太公,苦竹國的伯夷、叔齊等。
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周邊各國如眾星拱月一樣圍繞著它。
姬昌為政的主要事跡有:
1, 發展農業,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九一而助」的政策,即,耕地的九分之一收入作為稅收。
2, 實行「裕民政策」,商人往來不收關稅,刺激勞動激情,讓老百姓有所積蓄。孔子的「富民」思想即來源於此。
3, 一人犯罪一人受罰,不連坐!讓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4, 禮賢下士,廣納賢才,如「文王四友」中,除了南宮适(kuo),其他三個(太顛,閎天,散宜生)都是別的部落投奔過來的。還有伯夷,叔齊,鬻熊,辛甲等……
5, 周文王以西伯侯的名義調解各國矛盾,如虞,芮兩國的爭田糾紛。周文王威信大增,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們視文王為「受命之君」。「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岐周的壯大讓商紂王懼怕,加上崇侯虎的誣陷,姬昌被囚於羑(you)裡(今河南湯陰縣境內),七年後,在南宮适等大臣的不斷努力下,送珠寶,美女,車馬等財物後才得釋歸。
文王歸周后,積極投入滅商準備,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先向西北,西南用兵,戰敗犬戎等西部諸夷(今陝西武功,興平一帶)。為滅商鞏固了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黎(今山西黎城縣),邗(han今河南沁陽縣)等國。
沿渭水東進,佔領崇國(今陝西戶縣)繼續向前,佔領了關中的膏腴之地,不久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詩經-大雅》:「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隨著勢力發展到長江,漢江流域,文王已完成對商的鉗型包圍。就在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病逝,在位50年,享年96歲,諡號「文」。
周文王是一位明君聖人,被後世歷代稱頌敬仰,孔子稱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堯曰》上記載了一首民間歌謠,似乎是周文王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白: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孟子說,文王這樣的聖人,五百年才出一個。他在他的書中更明確地記載說: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由此可見,周文王對弱勢群體的關愛,體現了他的「為政以德」的思想。為後世敬仰。
3000年以來,以復周禮為己任的人數不勝數,三國時的曹操控制朝廷四十多年,始終沒有稱帝,大臣們再三上書懇請曹超「廢獻自立」,曹操不為所動,他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武則天建立的朝代也叫「周」,為了區別,武則天建立「周」叫做「武周」。據說周平王少子出生時,手掌的紋路像個「武」字,所以取名為姬武,其後人也以「武」為姓,武則天自稱是姬武的第40代孫,所以其建立的朝代也叫「周」。
另外,武則天想效法一生都在追求「恢復周禮」的孔子,決定「承周禮,治盛業。」所以決定定國號為「周」。 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周文王在獄中還創造了《周易》,相傳,在上古時期,伏羲氏創造了《先天易》,神農氏創造了《連山易》,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但是,只有《周易》得到了比較好的傳承,這功勞必須感謝周公旦和孔子這兩個偉大人物。他們經過學習,推論,解讀,才留傳下來。《周易》成了中國人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