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2020-12-05 文明太略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

「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

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現在的社會,我們知道,各地風俗各不相同,所以很多活動如婚喪嫁娶,交給禮儀公司處理。孔子當時也是「禮」方面的專家,對「儀禮」有標準化需求。

再者,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天下大同」,而能夠實現的「小康」,離不開「禮」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

而當時「禮崩樂壞」,典型的例子: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想一想,如果現代社會,一個縣長搞大閱兵,出行儀仗隊開道,必然千夫所指。當時,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之類的越禮行為,也是無法容忍。

所以,「禮」,是人們處理各項事務的儀禮規範,孔子就曾經問「禮」於老子,並以周禮為基礎,統一規範,教授與學生。

「禮」,不是某一個人的思想主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禮」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在表現形式。

「禮」,在本質上,是道德範疇的外在表現。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表述,用誠信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因為是道德範疇的東西,強制性相對較弱,不同於外在的強制性的被動性的「法制」,因此,「禮制」,更多要從人的「內在」主動性地呈現。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孔子說:「人的修養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得以完成。」

孔子在這裡,認為一個人成長從學習「詩」開始不斷充實發展,而要立於世,必須有「禮」才能與人打交道,而到了能夠獨立欣賞「樂」,說明思想靈魂真正的成熟豐滿。

因此,「禮」是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部分,一個人如何才能時時刻刻保持「禮」的狀態呢?「人心惟危」,作為個體的人,反而經常會處於「越禮」「失禮」的狀態,比如「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這樣一種表現。

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復禮」,這裡的「復」,是當你偏離「禮」的時候,要重新回復到「禮」的狀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所以,孔子才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旦每個人都能做到不斷的「克己復禮」,天下人就都回歸到「仁」的狀態了。

孔子進一步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更說明「克己復禮」全是個人修為,由不得別人。而這種修為功夫,孔子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能做到這四「非」,離「仁」不遠了。

特別在此處說明一點,孔子沒說「非禮勿思」,人的思想世界大而無邊,別人也不得而知,所以孔子對此不提要求,只不過要求「君子慎獨」罷了。

「人心惟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管理社會的根本標準,「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尚書·大禹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願」),不也正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目標嗎?

所以後世如「朱子」非要「存天理滅人慾」,大錯特錯了。

相關焦點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克己復禮」一聲長嘆,我們聽到了孔子不安於現狀的雄心抱負,聽到了周禮在歷史深處的呼喚。何為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什麼是「克己復禮」?
    顏淵死後,魯哀公、季康子問孔子哪個弟子好學,孔子每次的回答都是顏淵,可見孔子對顏淵是偏愛的。故而說孔門之中以顏淵為首,是很自然的事。顏淵跟孔子的對話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則是關於「克己復禮」的討論。在《顏淵》一篇中,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克己復禮」,到底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大概,掃了一眼其他回答,幾乎全是胡說八道,打趣的,言語不遜的,都有,囉裡囉唆說一大堆,都不明白孔子說這話是在什麼語境下,什麼環境下說的。要想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須要對照當時春秋時期的現狀才能更全面地去了解,當時為什麼這麼說,而不是戲說,胡說。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孔子與諸弟子孔子曾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由此可見,禮需與人類的道德情感「仁」相結合,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禮。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克己復禮依孔子言,禮的修養的起始處乃是個人行為,因「克己復禮」的起點和主體乃是「己身」,非他人,所以可以說,禮的修養是在「個人主體性」的視野下,是「自我主義」的體現。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
  • 禮之用——《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解讀
    生: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標準。「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約束自身,就是淨化自身的品行;循禮而行,就可達到仁的境界。生:「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不仁的人,不能行禮樂,說明仁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外現。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  儒家關於」仁「的思想  「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孔子重視「禮」,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恢復周禮,建立井然有序的社會制度和親近和睦的社會關係。
  • 為什麼說孔子是一個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呢
    《論語》: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今本《論語》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①思想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一個貴族出身的少年,六藝在身,從小便背負起祖輩漸衰的榮光,他是奇才,他立志廓清諸侯紛亂,恢復天下秩序,他要教導諸侯國君克己復禮,規範行為,尊奉天子,順從天意。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
  • 略說孔子06 也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太略公在前文「略說孔子05《書》中的道理」中說過,《尚書》談的是管理之道,而其根本,是基於對「人心」的觀察研究,不管是管理多大的單位,管理的根本,在於對「人心」的理解,治理天下,更是如此。要正確理解這句話,至少要搞清楚「危」和「微」。這兩個字,是同音字,在此處,字義相對。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儒家在孔子修《春秋》兩百餘年後,因為成為新生事物「郡縣制」中央集權的障礙,被革了一次命,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書坑儒」,因為從奴隸制的瓦解到重建社會組織結構,必然要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博弈。隨後,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將孔子的「君君臣臣」,異化為「君為臣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繼續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 孔子是如何解釋「怪力亂神」的?
    今天的內容我們主要來看看孔子是如何解釋「怪力亂神」的。我們要知道孔子曾經說過: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孔子對「怪力亂神」的解釋又談何說起呢?我想這很有可能是幹寶的自我編排。01孔子的「怪力亂神」傳說孔子與弟子們周遊列國的時候,在陳國陷入困境,斷糧好幾天大家連飯都吃不上。一天晚上,忽然有一名身高9尺的黑衣人闖到孔子與弟子的茅草屋內,一把手就抓住了子貢。在孔子的弟子中武力值最高的子路見狀後馬上與黑衣人搏鬥在一起,卻佔不到上風。
  • 孔子弟子三千卻獨寵愛他,還甘願為他做管家,他憑什麼能夠做到?
    他雖然認為自己比較愚笨,但是從來沒有間斷過對孔子所授之學的研究和實踐。在《論語·顏淵第十二》中這樣記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商鞅和孔子。 但是經歷過官場險惡的商鞅並沒有急著去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首先做通了秦孝公和大部分高官的思想工作,他對他們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 孔子的這三點主張,你意下如何?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但影響到自他之後的中國曆朝歷代,被稱為萬世師表,被人供奉,而且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名列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是明證。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