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
「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
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現在的社會,我們知道,各地風俗各不相同,所以很多活動如婚喪嫁娶,交給禮儀公司處理。孔子當時也是「禮」方面的專家,對「儀禮」有標準化需求。
再者,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天下大同」,而能夠實現的「小康」,離不開「禮」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
而當時「禮崩樂壞」,典型的例子: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想一想,如果現代社會,一個縣長搞大閱兵,出行儀仗隊開道,必然千夫所指。當時,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之類的越禮行為,也是無法容忍。
所以,「禮」,是人們處理各項事務的儀禮規範,孔子就曾經問「禮」於老子,並以周禮為基礎,統一規範,教授與學生。
「禮」,不是某一個人的思想主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禮」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在表現形式。
「禮」,在本質上,是道德範疇的外在表現。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表述,用誠信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因為是道德範疇的東西,強制性相對較弱,不同於外在的強制性的被動性的「法制」,因此,「禮制」,更多要從人的「內在」主動性地呈現。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孔子說:「人的修養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得以完成。」
孔子在這裡,認為一個人成長從學習「詩」開始不斷充實發展,而要立於世,必須有「禮」才能與人打交道,而到了能夠獨立欣賞「樂」,說明思想靈魂真正的成熟豐滿。
因此,「禮」是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部分,一個人如何才能時時刻刻保持「禮」的狀態呢?「人心惟危」,作為個體的人,反而經常會處於「越禮」「失禮」的狀態,比如「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這樣一種表現。
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復禮」,這裡的「復」,是當你偏離「禮」的時候,要重新回復到「禮」的狀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所以,孔子才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旦每個人都能做到不斷的「克己復禮」,天下人就都回歸到「仁」的狀態了。
孔子進一步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更說明「克己復禮」全是個人修為,由不得別人。而這種修為功夫,孔子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能做到這四「非」,離「仁」不遠了。
特別在此處說明一點,孔子沒說「非禮勿思」,人的思想世界大而無邊,別人也不得而知,所以孔子對此不提要求,只不過要求「君子慎獨」罷了。
「人心惟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管理社會的根本標準,「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尚書·大禹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願」),不也正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目標嗎?
所以後世如「朱子」非要「存天理滅人慾」,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