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2020-12-22 愛歷史的小丫頭

「克己復禮」是孔子試圖恢復周王朝穩定社會秩序的核心主張,並逐漸成為了社會規範,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時期發揮了顯著作用。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

封建時期禮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政治比較混亂的時期,各諸侯國國力增強,而周王室日益衰微,禮樂制度失去效力,周王朝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然崩潰,孔子試圖以恢復周禮的方式來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也只能是空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孔子復禮治國的意義所在。在各諸侯國都欲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情況下,禮維持社會關係,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變得日益衰微,卻絕不能認為禮已無用,可隨意廢棄。禮的根基在於宗法制度,即使是在亂世,宗法制度依舊堅如磐石,宗法制度即使在亂世也如磐石一般存在,並建構基本的社會關係,所以禮仍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

戰國紛爭

而且,一旦群雄割據被大一統取代,禮本身所具有的維繫情感倫常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將再次顯現。也就是說,在政治局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禮安邦定國的作用才會顯現出來。在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都制定和運用相應的禮。自漢武帝起,儒家禮教興起,它中所提倡的忠、孝、節、義維護鞏固了當時的大一統局面,非常適合大一統社會的穩定發展。

禮不僅是統治者統治百姓的工具,也是束縛統治者自身的準繩。統治者治國平天下,亦需修身齊家,其間就有「禮」的道德倫理規範,若他們違背了此規範,則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統治身份的合法性。孔子曾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所以孔子怒斥季氏「八佾舞於庭」的行為。可見,禮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規範著社會秩序,保障人們「在其位,謀其政」,各盡其責。所以孔子主張恢復和倡導「禮」,以此達到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穩定和諧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孔子

「克己復禮」是儒家視域下社會生活的公共原則和價值理想

春秋時期所論的「禮」有廣狹二義。狹義指禮之儀文形式,廣義指一切典章制度。在政治生活上,「無禮義,則上下亂。」;在日常生活中,「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完備的周禮時時處處規範著人們的政治和日常言行。孔子深刻地認識到了在那個時代周禮所發揮的作用,因此它不可或缺。周禮根植於宗法制度,因此周禮規範和體現著親尊疏遠關係和尊卑等級制度,後二者的規範穩定本身就意味著社會關係的穩定。但無所不包的禮僅僅作為一種外在約束,雖可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鞏固已有的社會秩序,但如果沒有人類情感的參與,則將徒有虛表,流於形式。或者說,一旦禮的履行變成例行公事或自動的,它就會被腐化或褻瀆。這樣的禮則也不能稱之為「禮」,而是「儀」。

孔子與諸弟子

孔子曾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由此可見,禮需與人類的道德情感「仁」相結合,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禮。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是孔子對周禮的突破,此「仁」概念的提出乃是他的思想創見。於是,作為外在符合或強制的服從的禮將內化為人的一種德行,成為自生自發,也成為了人自身修養的一條途徑。

於是,孔子從探討社會、國家領域的「群體之善」,進入私人領域,探討「個人之善」,即「克己」。孔子明言「克己復禮」。人們對「克己復禮」雖有爭議,但都未曾否定禮的復歸乃是自身修養過程的體現。禮不僅僅是作為「管理國家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修養自己的一種媒介」。當儒者通過禮的自身修養從而進入政治生活來規範制約統治者的行為時,克己復禮不僅是一個私人的道德律令,而且是一個有關儒家公民行為的政治教育的公共的原則。

克己復禮

依孔子言,禮的修養的起始處乃是個人行為,因「克己復禮」的起點和主體乃是「己身」,非他人,所以可以說,禮的修養是在「個人主體性」的視野下,是「自我主義」的體現。眾所周知,個體存有差異,這種差異性是不可抹滅,現實存在的,因此僅僅立足個體生命的價值規範不可能成為社會價值規範,社會價值規範乃是基於個體生命而在其間形成差異平衡的結果。

因此,「克己復禮」似乎不能夠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公共原則。而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對於「仁」,孔子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予以不同的回答。

孔子與弟子

樊遲問仁,孔子答:「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仲弓問仁,孔子答:「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孔子答:「仁者其言也仞。」等等,由此可見孔子是因材施教。

這也正是孔子正視個體生命存有差異的事實,試圖通過點撥各自的修身之道從而達到大公無私之仁的超越境界,最終形成具有超越性和社會性的價值規範。毫無疑問,作為「仁」的承載體的「禮」也相應成為了具有超越性的社會價值規範。孔子說:「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還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所以,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以仁為裡襯的禮,可在任何時代發揮著穩定社會關係的作用。

古代社會

第二,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此「欲立」、「欲達」之目標,為人類共同之道德價值確立,「立人」、「達人」之可能則正是凡之為人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需求。於是,無論從情感還是實踐來說,存有差異的個體之間的絕對劃分界線不復存在。《大學》有言「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道出了個體之己與他人,與家國,與天下無別同一的思想。

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個體修身的步步擴展延伸,家、國和天下都非外在於我,而是與我同一,如孟子所言「萬物皆備於我」,而此「大一統」之「我」則以「仁」為內核的「禮」為最高外在規範。於是「個人主體性」在合禮成仁的前提下則成為「主體間性」,或者說,達致「仁」德的個人之善在「禮」的聯結規範之下,走入社會,自然形成了群體之善。鑑於這兩個方面,「克己復禮」順理成章成為儒家視域下人們社會生活的公共原則和價值理想。

孔子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成為現代社會生活公共原則的可能性

「克己復禮」還能否成為今日中國社會生活的公共原則?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從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歷程及其當前特點來說,基於宗族和血緣關係而成的禮仍將發揮重大作用。這種私人聯繫網絡的形成首先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基礎和核心的。如果個人脫離了宗族血緣關係網絡,那麼他就沒有可靠的憑證來建立他的私人聯繫網。

如今,由於工業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都在發生悄然變化,以宗親關係為基礎所形成的私人聯繫逐漸淡化,出現了以團體單位為基礎的個人聯繫網。但是這種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連續性的歷史過程。從解放初期至1978年間,我國的政治和經濟政策都有多次變動,並進行了持久的反傳統運動,但無論怎樣,農村的居民仍是「按照宗族、宗教、村莊遺留下來的慣例和標準,以及包含在長期形成的習慣中的傳統規範進行思考和行動」。

宗親族譜

即以宗親關係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建構他們的私人社會關係網絡。那些傳統文化和其中重要儀式以及與寺院、宗族和節日相關的公共信仰,仍是農村中十分必要的「社會粘合劑」。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農業發展日益商品化和市場化,加上工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人們尤其是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了重大衝擊,尤其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關係發生了不少變化,如婚姻關係從以往的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血親關係則從以往的主要地位下降到次要地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建立私人聯繫的血親關係已經不再發揮作用。

人與人的社會關係

歸根結底,因為我國傳統的精耕細作的家庭關係並沒有徹底改變,因此以宗親關系所形成的「差序格局」之社會結構仍然存在。所以,以此為根基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現代化的進行而完全斷裂,事實恰恰說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連續性使「克己復禮」之儒家視域下的公共原則仍可以在當今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從「克己復禮」本身來說,以仁為核心的禮所體現的包容和超越之道德情感在任何時代都可繼承發揚,同時現代社會也需要以此來維繫和規範法律無法顧及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和工業發展削弱了家庭關係中血緣的維繫作用,社會關係日益功利的情況下,個人和社會對感情交流和道德情感慰藉的要求變得異常重要,而傳統文化中一些禮儀的復歸和繼承不僅能保存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能夠以人類道德情感為基礎緊密建構人際關係,穩定社會關係。

當代市井生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逐步推進,人逐漸從一個普遍的人、群體的人、國家的人或者是宗族的人向一個個體的人轉變。也就是說,對一個人不再是從一個群體的或者普遍的層面上來界定。這種界定首先將個人從家族中解放出來,實現了自己的獨立。實現人的獨立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必然結果。這是一個進步,然而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因為對人的普遍性的維繫不僅僅是信仰,更重要的是道德情感。隨著普遍性的消除,信仰的消失,道德情感也變得可有可無,而肯定人的唯一的標準就是物質。物質帶給我們的是欲望、消費以及孤獨。這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已有先例,然而他們還有一個自我慰藉的地方,那就是教堂。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個人的道德情感危機,而且他們也有一種回歸家庭的趨勢。

教堂

然而反觀我國,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絕大多數人缺乏宗教信仰。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我們留下的只有那還沒有完全割斷的家庭血緣關係。因此,我們應當保留家庭血緣調適我們道德情感的作用,繼承以此為基礎的「克己復禮」的傳統。當然,此時的禮並非是拘泥於過去的不合時宜的規則步驟,而是依據社會的變化進行損益的。孔子就曾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這才是變化的社會所需要的禮。

結語

當今在大一統的穩定格局之時中國仍然可以通過「克己復禮」發揮維繫和穩定社會關係的作用,建設一個真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的文明國家。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克己復禮」?
    顏淵跟孔子的對話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則是關於「克己復禮」的討論。在《顏淵》一篇中,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並且克己復禮可以把天下都歸入自身之仁,可見境界之大;孔子還特別提到「為仁由己」,即想不想成為仁人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顏淵當然想成為仁人,故而追問孔子「為仁」的具體做法。
  • 什麼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擁有人格魅力,品性善良的人。「克己復禮」則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克己復禮」一聲長嘆,我們聽到了孔子不安於現狀的雄心抱負,聽到了周禮在歷史深處的呼喚。何為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 「克己復禮」,到底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大概,掃了一眼其他回答,幾乎全是胡說八道,打趣的,言語不遜的,都有,囉裡囉唆說一大堆,都不明白孔子說這話是在什麼語境下,什麼環境下說的。要想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須要對照當時春秋時期的現狀才能更全面地去了解,當時為什麼這麼說,而不是戲說,胡說。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文】顏回問(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就都歸依仁了。實踐仁德在於自身,難道要仰仗他人嗎?」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該怎麼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在網絡上經常會有網友問起,而且問題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側重。筆者在網上發貼的時候,經常會在留言區裡遇到這樣的詰問,讓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工作之餘,朋友同事之間談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筆者亦會想起網貼留言區之問。
  • 那年花開月正圓:一直「克己復禮」的趙白石,你喜歡嗎
    趙白石第一次遇到周瑩時她在大街上和一個洋人「拉拉扯扯」雖然周瑩和那個洋人並沒有做什麼逾矩之事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已經算是有失禮儀了。當時趙白石就覺得這個女子和尋常女子不一樣,但是事實上他是不認同她這種做法的。
  • 君子之道:一個真正懂得復卦的人,你就知道它是——克己復禮歸仁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無妄而正(4)無妄需要注意什麼?無妄大象講「天下雷行,物與無妄」。雷行天下,到處都有雷,萬物不敢亂動。什麼時候茂盛?要看天時什麼時候合適。天時適合茂盛的時候就茂盛,需要收斂的時候就要收斂。當我們能夠恢復無妄的時候,後面才會有大畜的希望。沒有無妄是不可能大畜的。所以《序卦傳》講「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 禮之用——《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解讀
    「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約束自身,就是淨化自身的品行;循禮而行,就可達到仁的境界。生:「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不仁的人,不能行禮樂,說明仁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外現。生:仁是綱領,禮是細目。只要視、聽、言、動都合乎禮,行乎正道,仁也就達到了。
  • 五千年歷史璀璨星河,動漫,能否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出一份力
    作為傳遞日本文化載體的日本動畫,一直以來在世界各地播出,深受當地青少年的喜愛。20世紀80年代,深受我國觀眾喜愛的動畫《聰明的一休》,可謂是日本傳統文化開發利用的典範。我國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包括傳統建築文化、傳統節日慶典文化、傳統文學、傳統戲劇、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等等。
  • 小成本動畫電影如何撬動傳統文化代際傳承
    《新愚公移山》在借力經典優勢的同時,沒有拘泥於文本局限,而是根據當代價值與情感判斷,進行「故事新編」。圖為該片海報。「這是我兒子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我特意選擇了傳統文化題材,對孩子是一種教育。」影片在借力經典優勢的同時,卻沒有拘泥於文本局限,而是根據當代價值與情感判斷,進行「故事新編」:原著的主人公從愚公變為愚公的兒子清風;原著中僅寥寥數語描繪的山神被賦予了幽默的戲劇看點;「移山」這一看似「不自量力」的行為則被引申到對夢想的堅守。人與長輩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人與夢想的關係被植入故事之中,讓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情一刻。
  • 傳承我國傳統文化雕塑
    少數民族雕塑,鑄銅雕塑,戶外景觀雕塑,人物雕塑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新民藝評|看系列微電影《成語新故事》有感: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傳承
    這正是總導演田錚錚的意圖,即打通當代社會與古代成語的隔膜,將後者所含傳統文化精神作當代解讀,並釋放在生活的層面。據悉,《成語新故事》將用10年時間攝製1000部,成為總時長120小時的系列文化產品。從古代成語的保有量看,是可行的;從當代生活的豐富度看,是可行的;兩者的緊密關聯加上主創的精雕細刻,更是可行的。
  • 挖掘鄉土文化當代價值 手藝東方邀請展在青島即墨開幕
    人民網青島11月24日電 即墨傳統手工藝基礎雄厚,近年青島市政府對手工藝發展也極為重視。11月24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與華僑城北方集團共同主辦,以「土地·鄉村·人」為主題的手藝東方邀請展在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開幕。本次邀請展主要展示燒造、編結和染織三大類別展品,展品來自於各地的知名設計師、手工藝人和收藏家,展覽為期15天。
  • 手繪小成本動畫《新愚公移山》探索國漫傳承傳統文化
    「這是我兒子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我特意選擇了傳統文化題材,對孩子是一種教育。」國產動畫電影《新愚公移山》公映後,一位帶著三歲兒子前來觀影的母親這樣描述選擇的理由。影片在借力經典優勢的同時,卻沒有拘泥於文本局限,而是根據當代價值與情感判斷,進行「故事新編」:原著的主人公從愚公變為愚公的兒子清風;原著中僅寥寥數語描繪的山神被賦予了幽默的戲劇看點;「移山」這一看似「不自量力」的行為則被引申到對夢想的堅守。人與長輩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人與夢想的關係被植入故事之中,讓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情一刻。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燦爛,凝聚著眾多觀眾的關注與期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八點半檔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共話國寶前世今生,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進一步探尋著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