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到底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2020-12-05 棟德

下面是我回答別人的問題,拿過來參考一下,看看是不是顛覆你的認知。

大概,掃了一眼其他回答,幾乎全是胡說八道,打趣的,言語不遜的,都有,囉裡囉唆說一大堆,都不明白孔子說這話是在什麼語境下,什麼環境下說的。

要想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須要對照當時春秋時期的現狀才能更全面地去了解,當時為什麼這麼說,而不是戲說,胡說。

大家都知道,孔子活著的時候,並不是什麼聖人,當時孔子的儒家學說並不是主流意識形態,這一點跟後朝以「外儒內道」的治國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儒家學說真正的開始被應用到治國,是從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家」開始的,這時候離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已經過去四五百年了。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真正興旺並達到高峰是在宋朝,把孔孟之道發揮到了極致,在這之前,世人只知道有孔子,有誰知道世界上還有孟子這個人呢?是朱熹把孟子拔高到了亞聖的地位,形成了理家學說。所以,宋朝被史稱文官士大夫們的天堂。

不羅嗦,進入正題。

儒家的男女大防,克己復禮,在人類的歷史上是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的,對守住人類基因不被破壞汙染,畸形變態的付出是不可磨滅的。今天竟被無知宵小拿來開玩笑,真是後生無知無畏,讓人噁心。

為什麼給孔子的男女大防,克己復禮這麼高的評價呢?接著往下看。

首先,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封制的社會模型,也就是今天了解的封建社會,什麼是封建社會呢?打個比方說,就是當時的天子,把自己的大兒子封到山東當齊王並軍政自治可以有自己的軍隊,把自己的二兒子封到陝西做秦王並軍政自治可以有自己的軍隊,把自己的三兒子封到江蘇做楚王並軍政自治也可以有自己的軍隊,等以此類推,四兒子封北平燕王,五兒子封山西晉王等等。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生殖傳承的問題,大家為了不讓權力和財富外流,以求達到長期統治的目的。會怎麼辦呢?開始出現大量的聯姻情況,看上去是不是沒什麼問題?問題就在於,聯姻的對象,不可避免的都有血緣關係,更甚的是姨親結婚,姑親結婚等近親結婚的現象開始泛濫。

今天的人,都知道,近親結婚的危險。是什麼?是滅種的危險。當時的人為了保住王位的利益的這種政治婚姻,利益婚姻是反人類的,是泯滅人性的。這是在王侯家的情況。

其次,在民間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大家都知道有個詞叫「庶民」,什麼是庶民?就是,不是嫡出的叫庶出。庶出的孩子,也就是小老婆或者是沒有婚內地位的女人生的孩子叫庶出,後來管中國的老百姓叫庶民。在農村地區,幾乎一個村就是一個姓,外姓人幾乎沒有。一個姓說明了什麼呢?就是往上數,都是一個爺爺奶奶,都是一家人。在這種情況下,男女到了青春期,荷爾蒙泛濫,情慾爆炸的年齡,近親相合的事情,是避免不了的偷偷摸摸的都會發生的,是禁止不住的。

到此,怎麼辦?近親相合生孩子,這個問題是擺在眼前不得不解決的大問題。孔子這個時候就出來倡導克己復禮,有個俗語到今天還在用,就是男女結婚行房被稱為行周公之禮。為什麼要倡導男女大防,並在社會上大肆渲染,就是為了防止年輕人特別是近親的男女偷偷的行周公之禮。也就是今天說的少男少女偷情,做愛做的事,今天一個姓的一個村的結婚的都很少了,所以不存在這個近親的問題。但在孔子的春秋時期,這還是個大問題。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訴當時天下的少男少女們,在交通不發達,大家都是族親的氏族社會形態下,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則就是不道德,是違反人倫的事情,這樣的事情是堅決不允許的。是滅人類的事情。

孔子也是很無奈吧。這種情況自打破了封建社會專制以後,還是會出現在少數利益家族中。不是他們她們不懂。而是不這樣就要被吃掉,被滅掉,是活不下去的問題。

……

A:作者:棟德

B:道家隱派傳人,小天使投資人,寫作只是愛好。

相關焦點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 什麼是「克己復禮」?
    在《顏淵》一篇中,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並且克己復禮可以把天下都歸入自身之仁,可見境界之大;孔子還特別提到「為仁由己」,即想不想成為仁人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顏淵當然想成為仁人,故而追問孔子「為仁」的具體做法。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克己復禮」一聲長嘆,我們聽到了孔子不安於現狀的雄心抱負,聽到了周禮在歷史深處的呼喚。何為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什麼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克己復禮」是孔子試圖恢復周王朝穩定社會秩序的核心主張,並逐漸成為了社會規範,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時期發揮了顯著作用。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孔子弟子三千卻獨寵愛他,還甘願為他做管家,他憑什麼能夠做到?
    孔子認為上天奪走了顏回的生命,簡直是對自己最大的懲罰。孔子對顏回總是讚不絕口,還心甘情願地做他的管家呢!這個顏回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孔子對他的評價你就知道了。他雖然認為自己比較愚笨,但是從來沒有間斷過對孔子所授之學的研究和實踐。在《論語·顏淵第十二》中這樣記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一切遵循客觀規律,不強求,不硬變,不做過多的幹預,可以有所作為,但不要妄自作為,尊重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頗有一些唯物主義感。老子「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拋棄形式主義,簡政放權,讓官員們自理,讓百姓自治,不做過多的幹預,遵循本質,從而達到「以無事取天下」。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老子能將自己的道家思想發揚光大並傳承下來,不所謂是一種傳奇。道家思想在那個時代非常有意義,就是放到今天也一樣意義深遠,並且有很多人始終奉為座右銘,一直追隨。
  • 孔子真的歧視女性嗎?他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
    幾千年來,孔子的那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成了很多攻擊孔子的證據,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很多人就都覺得,是孔子的思想導致女性在古代沒有地位,把女子與小人放在一起,那麼,孔子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一個貴族出身的少年,六藝在身,從小便背負起祖輩漸衰的榮光,他是奇才,他立志廓清諸侯紛亂,恢復天下秩序,他要教導諸侯國君克己復禮,規範行為,尊奉天子,順從天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孔子說,好,有民族主義精神。公西華說,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國家最勝任的司儀官。孔子說,好,苟利國家勝司儀啊。曾皙說,我沒各位同學那麼高的志向。這兩人的話讓孔子感覺不好意思啦。什麼嘛,誇人都不會誇,沒有實質內容,太空。這時候,孔門第一高足顏淵站出來了。一扒拉子遊、子夏,靠邊靠邊。老師的課是你們說的那樣嗎?老師的課,那應該是這樣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幾句,真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了。
  • 禮之用——《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解讀
    生: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標準。「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約束自身,就是淨化自身的品行;循禮而行,就可達到仁的境界。生:「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不仁的人,不能行禮樂,說明仁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外現。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商鞅在年輕時代也是屬於典型的「懷才不遇」,他投奔到魏國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聽從他的意見但是卻並不給他足夠的權力,只是讓他做了個整理文書的小官。但是經歷過官場險惡的商鞅並沒有急著去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首先做通了秦孝公和大部分高官的思想工作,他對他們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有什麼深意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呢?「躬」,篆文為:人彎腰的樣子,象徵勞作、行動、努力。「自」,《象形字典》和《說文解字》都解釋為:鼻子。引申義有:本身、當事者、開始、從、由等。
  • 「名正言順」到底要正什麼名,順什麼言,看孔子
    在《論語`子路》中,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正兒八經的根據便去做事,那就會後患無窮。一個人做事要有個正兒八經的根據或者名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正名」。其實,要給一件事情找到個根據很簡單,只要做事情的人認為他的理由是有根據的就行了。因此,我們的身邊就經常會見到這樣的現象:歹徒正在行兇,路人只知看熱鬧卻無一人見義勇為。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據自己的認知,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對「君子」賦予了其它含義。孔子把君子的含義無限擴大,把那些具有偉大人格,高尚道德,淵博學識,深厚修養,傑出智慧的人,稱為君子,跟之前那種以身份地位界定君子的情況完全不同。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孔子講的「大同」與「小康」到底指的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最早的「小康」和「大同」是什麼意思,它們最早出自孔子之口,《禮運》記載了那次對話。《禮記·禮運》有: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是孔子的學生,字子遊,「蠟」通「臘」,指的是蜡祭,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圍捕獵物以祭祀祖先,前面講的是孔子參加了一次年終的臘祭,活動結束後孔子發出了一聲嘆息,當時子遊恰好在孔子身旁,他就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向他的老師詢問:「您為什麼要嘆息呢?」接下來就是孔子的回答,而且這段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非常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