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2020-12-16 解小影8

道儒在《中國》

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

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論道

紀錄片中描述老子與孔子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孔子千裡迢迢來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陽向老子虛心求教,說出了自己心中對當下社會諸多現象存在的疑問,也聽到了與自己觀念截然不同的道家思想的表述,表達了自己對過去那個禮制分明,倫理規範的周王朝的嚮往以及想努力拯救如今即將崩塌的社會秩序,使周王朝回歸鼎盛。雖然孔子的儒家思想與老子的道家思想相差甚遠,但二人相談甚歡,並未因為思想觀念的差別而心生疑慮,這些思想大家的宇宙觀、人生觀無不是開放而又包容的。

無為而治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一切遵循客觀規律,不強求,不硬變,不做過多的幹預,可以有所作為,但不要妄自作為,尊重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頗有一些唯物主義感。老子「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拋棄形式主義,簡政放權,讓官員們自理,讓百姓自治,不做過多的幹預,遵循本質,從而達到「以無事取天下」。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老子能將自己的道家思想發揚光大並傳承下來,不所謂是一種傳奇。道家思想在那個時代非常有意義,就是放到今天也一樣意義深遠,並且有很多人始終奉為座右銘,一直追隨。但是這種觀念在如今複雜的社會也許並不能簡單地拿來就用,局勢的複雜,人性的多變,註定「無為而治」必須要結合一定的「有為」。

克己復禮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這裡的禮不同於現在的禮,包含內容非常廣泛,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禮儀,又有德、才、秩序、規範、倫理等一些其他意義。禮樂仁政是儒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施行仁政,愛民,仁愛,規範各種禮制,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不可僭越。

孔子為了追尋心中的目標,恢復周禮,可以說開始了曲線救國。孔子先是開辦私學,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在孔子開辦私學之前,知識只掌握在統治階級和權貴手中,下層人民是沒有機會學習。無學則不禮,為了恢復禮制,孔子言傳身教,希望通過教學,讓更多的人變得有「禮」,以此來恢復周朝鼎盛時期的禮制分明。

而後孔子輔佐魯國國公治理國家,削權貴,墮三都,最終失敗而走。

墮三都

隨後孔子周遊列國,傳道解惑,結束了自己懷才不遇而又輝煌的一生。留下了《詩》、《書》《禮》、《易》、《樂》、《春秋》眾多典籍,他的弟子後又將孔子的言行編撰成著名的《論語》,流芳百世,一直影響著後人。

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都出自孔子這一生。如「有教無類」即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貴賤。這不就是我國當今所提倡的全民義務教育麼,可見對後世的影響意義深遠。又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一切不符合禮教的東西都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談論,更不能去做。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很多,老子和孔子猶如兩顆明亮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開啟了中國思想的新篇章。

-END-

原創不易,求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主義榮光
    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紀錄片《中國》首播 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主義榮光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觀眾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
  • 紀錄片《中國》今日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之光
    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 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
  • 怪不得這部紀錄片敢以「中國」命名
    紀錄片《中國》宣傳片 首集名為《春秋》,由中國兩大思想家老子與孔子的會面說起,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 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但《老子》不一樣,它是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繞到孔子的後面,跳到孔子的上面,用更具終極思考的東西,貶低它、消解它、超越它、包圍它,把它濃縮在自己的概念裡。它們的先後,太明顯。孔、墨和《老子》,都認為天下無道,都批判現實,都懷揣理想,酷愛烏託邦,鼓吹復古,迷戀聖人,主張愚民,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但對社會問題的癥結,看法不一樣,對策也不同。
  •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
    《中國》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在孔子出生那年老子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幾戶集合了當時中國文化的全部精髓看到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貴經典更增加了孔子對周禮鼎盛時期的崇尚之心>安靜地留在了時間深處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在拜訪老子之前和辭別老子之後孔子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
  • 《尼爾:機械紀元》孔子和老子機器人打法攻略
    導 讀 《尼爾:機械紀元》中孔子和老子機器人怎麼打?
  • 中國古代的服裝是如何起源的?孔子與老子的穿衣文化有什麼不同?
    源遠流長的服裝文化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人的審美趣味和聰明智慧,更見證著一個個大時代的政治改革和經濟變化。那麼中國服裝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人文初祖黃帝為炎黃子孫設計的服裝究竟有著怎樣深刻的文化內涵?中華文明的兩位聖賢老子和孔子對中國人的穿衣文化又注入了怎樣揮之不去的哲學理念?「衣裳」這個詞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其實非常不簡單,因為咱們的服裝文明就是從這個詞開始的。
  • 老子與孔子,聖人?賢人!及歌功頌德!
    在老子和孔子之後,主導後世的是孔子,所以出了很多小孔子,這些小孔子的著述並不比孔子少,實際的社會影響也不比孔子低,只是孔子主導下的後世社會的思想是崇古及歌功頌德等,所以小孔子們被忽視了,把功勞都算在孔子身上,而過錯算在小孔子身上!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原來孔子是第二個「東方三人大聖人」中的第二個正是我們所熟悉的孔子。孔子,孔聖人的成就從小學到大學。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古代,他開創了「私學」思潮,有3000多名學生講課,其中有72位著名的聖人。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大學表明孔子不僅對東亞文化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反映了人們對孔子思想的逐漸理解、接受和提出。的確,孔子被選為「東方三大大聖人,但是孔子不是第一個,而是第二個,這非常令人震驚,誰是第一個?第一個是老子你說得對!第一個是老子。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類社會。偉大的精神導師孔子和老子,這是西方哲學界對中國思想巨人的承認。
  • 聽音樂賞鑑古今,從《春秋戰國》看紀錄片《中國》裡的歷史
    12月7日,向來以青春偶像出名的湖南衛視,播出了一部名為《中國》的特殊紀錄片,因此上了熱搜。大片的畫面質感、精緻走心的服化道和實景拍攝,讓這部紀錄片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紀錄片從春秋戰國講到新時代,追溯中國上古三代和中國神話,採用全景的方式,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通過生動逼真的影視向演繹,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歷史書籍呈現人前,讓更多人,再次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歷史。紀錄片首篇便從孔子的春秋時代開始講起。春秋,在中華歷史上這絕對是一個輝煌的時代。
  • 紀錄片《中國》開播 它憑什麼取名為「中國」
    它與以往大多數紀錄片不同:不局限於某一段歷史、某一個主題或者某個事件的講述。「了解自己從哪裡來,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好奇心。」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開啟一次滿載信仰與心血的尋根之旅。12月7日,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首播。自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時30分,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播出。
  • 《世界眼中的中國聖賢 漫畫 老子 王陽明 孔子》出版發行
    老子、孔子與王陽明是影響世界歷史、文化的人物,他們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其影響無遠弗屆。但通過人物主題漫畫徵集這一形式來全面表現中國古代聖賢在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漫畫家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件前所未有、意義非凡的事情。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孔丘29歲,恰時魯哀公贈給他了一輛車和一個僕從,於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個偉人,孔子和老子在洛陽會面了。孔丘講了自己對周公時期禮行天下社會形態的嚮往,他侃侃而談,將自己以禮、德為基礎,教化人們仁愛之心的主張和盤託出,期待著老子的回應。
  • 這部紀錄片憑什麼敢以《中國》二字命名?
    本以為《舌尖上的中國》就已經是巔峰了,沒想到芒果臺推出的紀錄片《中國》再次讓人拍案叫絕。紀錄片《中國》籌備了5年,製作了1年。雖然沒有大牌和流量出演,但因為製作精良、意義深遠,引來了很多明星為它打call。比如周濤、黃曉明、郭麒麟、佟麗婭、佟大為、張雨綺、秦海璐等人都來宣傳。
  • 一部敢用「中國」命名的紀錄片,道盡我泱泱大國中無數顆赤子之心
    《中國》是一部講述我泱泱大國的紀錄片。但讓人疑惑的是,中國地域如此廣闊,文化歷史如此浩瀚,到底從什麼角度能真正道明「中國」二字?之前的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三季講述的只是中國美食長河中的寥寥晨星。那麼究竟是怎樣的紀錄片,從什麼角度拍攝,敢用「中國」這個字命名呢 ?
  • 看了紀錄片《中國》,每個娃都能對中國歷史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最初我對芒果臺做的紀錄片,是拒絕的。芒果臺在我眼裡一直是大型流量製造現場。流水的綜藝,鐵打的芒果;流水的明星,鐵打的芒果;流水的熱搜,鐵打的芒果。這,才是芒果臺的正確打開方式。但是看完第一集記錄片《中國》,我知道我錯了。這是一部乍一看,還以為是央視爸爸拍的紀錄片。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孔子和老子,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雖然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但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如果說西方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走向強盛的搖籃,那麼中國的百家爭鳴便是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基石,而歐洲強盛必走的這一步,中國遠在兩千年前就走過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四大家,分別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