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孔子,聖人?賢人!及歌功頌德!

2020-12-14 蘭風竹影

在老子和孔子之後,主導後世的是孔子,所以出了很多小孔子,這些小孔子的著述並不比孔子少,實際的社會影響也不比孔子低,只是孔子主導下的後世社會的思想是崇古及歌功頌德等,所以小孔子們被忽視了,把功勞都算在孔子身上,而過錯算在小孔子身上!

而孔子復古、崇古思想主導下的後世社會,經學壓制哲學,奇技淫巧難於出頭,社會難於向前躍升發展,只是不斷的重複循環,分——合,亂——治!中國歷史上的多數禍患,皆源自於儒家,敗毀多由歌功頌德促成!

禁固隱藏禍患,自由促成創建!禁錮的思想意識環境下,更難產生象老子這樣自主思考的哲學賢人!所以老子氣呼呼的對孔子說:你說的那個人(周公)早就死了骨頭都爛成渣了,你還整天來我這裡絮絮叨叨他制下的這些過失的東西!

世人多禁錮,少知,夜朗自大,醒者少數,睜眼看世界之入更翏翏無幾!所以後來一直要喊「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

我這裡只稱老子為賢人,不講什麼聖人,「聖」太虛高,被封神美化,不真實!

不管是什麼思想主義,把人歌領成神,必然招致災難。一時盲目的功利崇拜,帶來的災禍最終必然自己買單!

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傳承和發展創新,但絕不要復古和崇古!

我嘗反思,改出以下謹言,與諸眾共勉!

歌而不功,頌而不德,則天下人人有功,人人有德!

歌而不功,知道不足,時時自省,檢改錯繆,常常自新。天下人人爭相建功!

頌而不德,可曉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知己之短,曉人之長,時時自謙,常常自省,天天上進,天下人人爭相習德!

歌功頌德,好也歌功頌德,壞也歌功頌德;成也歌功頌德,敗也歌功頌德!

魚,能力再大,遊不出大海;鳥,能力若大,可傲遊宇空。

相關焦點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孔子在回答魯哀公所提如何選拔人才時,他認為:"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人才應該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聖人顯然是最高層級的存在,那麼孔子認為的聖人應該具有哪些素養呢?孔子言:"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在孔子的眼中,聖人在道德上能夠合配天地,在明斷是非上能夠比肩日月,在行為準則上能夠有若神明,這樣的標準下,普通人是難忘聖人之項背的。
  • 古代歷史上4位聖人導師,孔子排最末,第一被稱為「百家宗師」
    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晚年的時候,孔子曾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據悉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是賢人,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將孔子的言行語錄記載下來,編製成了論語。孔子在古代被稱為天縱之聖,被後世尊為至聖,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庸人、小人等分類,分別是如何定義的?
    ,與天地同壽,屬於神仙系列;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也是壽命久遠,歸於真人;聖人:「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原來孔子是第二個「東方三人大聖人」中的第二個正是我們所熟悉的孔子。孔子,孔聖人的成就從小學到大學。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古代,他開創了「私學」思潮,有3000多名學生講課,其中有72位著名的聖人。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大學表明孔子不僅對東亞文化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反映了人們對孔子思想的逐漸理解、接受和提出。的確,孔子被選為「東方三大大聖人,但是孔子不是第一個,而是第二個,這非常令人震驚,誰是第一個?第一個是老子你說得對!第一個是老子。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如何罵孔子?
    莊子號稱南華真人,他留下《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真經》,與老子的《道德經》、《易經》,被魏晉學者合稱「三玄」。也正是在魏晉時期,莊子和老子被合稱「老莊」,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魏晉時期的名士都喜談玄學,他們說「三天不說說老莊,這舌根子就發硬了。」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正所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己,真人無雙。何謂聖人?自古多少聖,叮嚀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當年,孔子帶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室外課。坐在草坪上,孔子說,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吧。孔子在上面講,宰予在下面呼呼睡。孔子實在受不了了。就說道:大家看到了嘛,像宰予這樣的學生,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這麼討厭宰予,怎麼還把宰予配享在文廟裡呢。其實,我們要想試著理解聖人,就一定要跳出常理。任何斷章取義的理解都會是盲人摸象。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你能分得清麼?
    還有我們經常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那麼什麼叫「聖人、賢人」?還有至人,在莊子《逍遙遊》,莊子就有關至人之說,那麼什麼「至人」?在《黃帝內經》,有專門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論述。他們拋棄了世俗的欲求,做到了集中並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 先天易學緒論二:孔子刪除詩經是中國文化的聖人還是罪人?
    老子留下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使他成了聖人,代表了他的全部思想、哲學、文化研究成果。老子讀什麼書,用什麼研究材料,用什麼研究方法,老子死後概無所知。上古的書,留下一部《易經》,唯有一部《易經》。老子讀過嗎?
  • 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下,孔子、老子皆是菩薩化身,三教本出一源
    文後的按語和論證,更是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含義深刻的秘密,三教本出一源,老子、孔子皆是菩薩化身,聖人心日月,慈悲度眾生。【團結親族,大興義莊】帝君說:我在京城十年,離別家鄉很久了。有一天,讀到周公鴟鴞①詩,憂傷而感動,有懷鄉之情,就向朝廷告老還鄉,埋骨故土。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論語》中大量有關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恆者、君子、士、大人、賢人、善人、仁人、聖人等的評述,集中表現了孔子對人格修煉永無止境的層級認識。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尹喜,你姑且這麼理解,能看到的是器物,大道是看不到的,但每個具體器物中都有大道,理解道,需要你的抽象思維能力。」老子:「萬物都由道化生,大道卻不居功自傲。」老子:「大道化生萬物,撫養萬物,統帥萬物,卻不主宰,不佔有,不驕傲。
  • 陸壓道人為何敢於挑釁老子跟元始天尊兩位聖人?
    陸壓道人是西崑侖一介散仙,無門無派,無拘無束,跟老子和元始天尊無冤無仇,他根本就沒必要去挑釁老子和元始天尊這兩位聖人,事實上他也沒有挑釁兩位聖人。陸壓雖是散仙但修為很高,他除非腦子進水了才去挑釁兩位聖人。挑釁聖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古之聖人曲水流觴 今之賢人賦詩詠唱 ——香水書院「雲講堂」第五...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門弟子72賢人中最優秀的一位,孔子把顏淵視為子、視為友,甚或視為師。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希望,身後道與志的傳承都寄望在了顏淵身上。怎奈天意不隨人願,顏淵卻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以,面對顏淵的死,孔子呼天搶地,悲喊"老天絕我"。足見顏淵與孔子之間,精神與心靈是可以呼應與共振的,所以,顏淵的思想就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體系。體現了孔子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
  • 再讀曾仕強:孔子、老子和《易經》,可用這三句話概括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是已逝國學大師曾仕強:曾仕強教授曾說過:孔子、老子和《易經》,其實都可分別用這三句話來概括!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其創立的儒家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2000年來都佔據著主導地位,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了。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老子,也是春秋時期人,他和孔子還遇到過,據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
  • 論語182丨聖人只不過是個符號
    孔子謙言己無知識,但其告人,雖於至愚,不敢不盡耳。叩,發動也。兩端,猶言兩頭。言終始、本末、上下、精粗,無所不盡。程子曰:「聖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猶恐眾人以為高遠而不親也。聖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則人不親,賢人之言,則引而自高,不如此則道不尊。觀於孔子、孟子,則可見矣。」尹氏曰:「聖人之言,上下兼盡。即其近,眾人皆可與知;極其至,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是之謂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