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2021-01-07 光明日報

《論語》中大量有關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恆者、君子、士、大人、賢人、善人、仁人、聖人等的評述,集中表現了孔子對人格修煉永無止境的層級認識。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君子重在「修身」,道德修養是進階入善最為重要的標準,是個體獨善其身的入門功夫,是社會秩序良性發展的大眾要求。仁者立足「齊家與治國」,在君子個體人格修煉之上,進而以自己的修養關注身邊人事,從入門進而登堂影響周圍更多人。聖人放眼於「治國與平天下」,以自身更大的政治能量造福天下蒼生,從登堂進而入室為萬世開太平。

《論語》有幾段話集中討論了君子、仁者和聖人的層級區分、境界之別。《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述而》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憲問》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貢以為「仁」應具備「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品性,但是,孔子卻認為廣泛地施恩於人民並能周濟大眾的能力已經超越了仁者的界限,完全可以成為聖人的典範了。由此可知,聖人已經超越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目標,而升華為參與社會群治、為天下蒼生求福祉的終極層面,諸如堯、舜這樣的聖君也擔心自己不能為天下生民立命開太平,因而孔子眼中的聖人之道並非常人所能承擔。「聖人,吾不得而見」就明確表明了孔子的態度。

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當子路在向孔子求教關於君子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聖人三重境界修煉進階的歷程。君子「修己以敬」,其關注的重點是修煉自己的身心,從而達到對外在人事的敬畏,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謂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修煉的入門功夫。第二步登堂之功是「修己以安人」,「安人」則強調君子能以自己的修為安撫身邊更多的人群,亦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已經不是君子獨善其身的境界了,孔子就曾說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憲問》)。仁者超越君子,具備兼濟大眾的仁愛胸懷。孔子對子張問仁的回答亦可說明「仁」的內涵。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孔子對仁的闡釋已經超越了個體內學之功,仁者所行應在「天下」,恭、寬、信、敏、惠五者皆著眼於人與人、人與群體間關係之經營,已然超越君子在小我天地的內修。第三步入室之功是「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則著眼於兼濟天下蒼生,此為日月之功,普照大地,沒有偏私,這樣的境界也許堯、舜都未曾達到過,因而是孔子理想中人格修養的終極化境,此為聖人。

《孔子家語·五儀》記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識才取士,孔子告訴哀公「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庸人有似小人,「心不存慎終之規」;士人介於庸人和君子之間;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賢人有似仁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聖人「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五儀與《論語》所探討的人格修煉多重境界完全一致。

三重境界,君子是其基礎,只有達到君子的狀態,才能進而攀登仁、聖高境。在《論語》中,君子是孔子人才培養的現實目標。《論語》共出現「君子」107次,「君子」與「小人」形成對比論題的有19處。其中,除了少部分指有地位的貴族外,大部分「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有描述君子應具備的某種品性,如君子應「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君子不器」(《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裡仁》)、「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君子不憂不懼」(《顏淵》)、「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有描述君子應具有的言行規範,如「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鄉黨》)、「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衛靈公》)、「君子有九思:視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君子義以為上」(《陽貨》)。有描述君子的好惡,如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陽貨》)有對現實生活中品德修養高的人的肯定,「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八佾》),孔子認為子賤「君子哉若人」(《公冶長》)。

《論語》二十篇緊緊圍繞「仁」而展開,「仁」字在書中共有109處。《顏淵》篇集中探討了仁的精神實質,該篇有「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樊遲問仁」等章節,從不同側面闡釋了「仁」的要義。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仁的本質在於協調自己和社會兩者間的關係,從而達到平衡,此即「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個體的私慾,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的規範,以此而論,仁者須超越個人的內在修養,更注重一般人際關係的處理。人有權利追求自己合理的欲求,但個體欲求須不影響他人的正常訴求,此即「仲弓問仁」章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人說話做事往往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如果能克制自己,謹言而慎行,這是包括司馬牛在內的常人難以做到的,此即「司馬牛問仁」章所言「仁者,其言也訒」。將愛己之情擴展至愛人之心,推己及人,此即為仁者之胸懷,亦即「樊遲問仁」章所言「愛人」。「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樊遲問仁」與「顏淵問仁」所探討的實質相同,皆著眼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孔子不承認自己是仁聖,也絕少以仁者評價自己的學生和當世之人。《公冶長》載,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孟武伯問子路、冉求、公西赤是否是仁者,孔子以「不知」作答,只是分別強調了三個學生各自不同的為政才能。同樣,令尹子文為仕不喜、去官不慍,這種行為在孔子看來可以稱得上是「忠」,但還不是仁的境界;陳文子遠離惡人濁世,獨守清潔,在孔子看來稱得上是「清」,但還不是仁者的境界。

聖人是孔子理想的道德修養的終極目標。能站在道德金字塔尖的聖人非常人所能企及,雖然弟子們認為孔子已經達到了仁聖的境界,但孔子自己從來不這樣認為。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不但聖人,即使是仁者,孔子也從不自許。孔子僅僅認同自己在為學修身、教導別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也就是他只承認自己是一個「好學」(《公冶長》)之人。在修煉的路途中,即使是個體道德圓滿的君子也須對聖人有所敬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君子只有不斷錘鍊自己,讓個人道德修養不斷上升為為政的群體意願,才能實現治國理政的更大抱負。

當然,君子、仁者、聖人所追求的,最終都是儒家的「道」,不過是程度的差異而已。此三重修煉,也並不是單向的邏輯遞增,三重境界的修煉法門是錯綜複雜、互相滲透的。釐清《論語》的原始語境以及孔子對人格修煉三重不同境界的原始界定,將有助於我們正確釋讀《論語》文本、還原原始儒家的精神內蘊,為原始儒家思想的現代闡釋提供正確範本和路徑,為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歷史依據和理論支撐。

(作者:湯洪,系四川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愛有三重境界,你修煉到第幾重了?
    2 哲人瑣羅亞斯德對愛有過最精闢的總結:愛有三重境界,無私的愛,相互的愛,和自私的愛。 無私的愛,是最高境界的愛,修煉到這種地步的人,幾乎愛到沒有自我,目的單純而明確,為所愛的人付出,不在乎自己承受的痛苦和磨難。
  • 動漫推薦《空之境界》:三重的人格少女,一生的命運又如何?
    在《空之境界》動漫中,有一個少女,口出狂言卻定當做得到的,也莫非就是兩儀式了!兩儀式是小說及動漫《空之境界》衍生作品的女主角,擁有直死之魔眼的少女,也是四大退魔家族之一兩儀家的繼承人。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女孩,擁有三重的人格。第一個人格是代表陰性、是身體的主人格「式」。個性冷酷,基本上「式」和「織」這兩個人格很是相似。後來因為與黑桐的相遇,逐漸改變了自己。
  • 顏真卿書法的三重境界:字內精細,字外雄偉
    顏真卿書法的三重境界:字內精細,字外雄偉 2020-12-23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兩儀式擁有三重人格,對應太極陰陽魚,原人格毀天滅地
    兩儀式作為《空之境界》動漫的女主角,在整個型月世界中人氣也是名列前茅。可由於《空之境界》的熱度畢竟還是不如fate系列,因此有很多初入型月的小夥伴對兩儀式的人格設定不甚了解,靈子這就來帶大家科普一下:兩儀式擁有三重人格,對應太極陰陽魚。原人格毀天滅地。
  • 《一念逍遙》修煉境界介紹 修煉境界是什麼
    導 讀 《一念逍遙》修煉境界是什麼?有小夥伴不是很懂遊戲中所提到的修煉境界。
  • 好名字的三重境界
    名字的境界,是指好的名字帶給個人的感受或境地,這需要欣賞者個人與名字的深度契合,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欣賞和一見鍾情式的點評。 說到境界,我們耳熟能詳的有「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弘一大師的人生三境界說,以及唐代青原禪師關於參禪的三境界說」。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做事的三重境界
    高手做事認真盡責而不以為苦,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第一重境界:做得到在「三分鐘熱度」這個不良習慣面前,無數人淪為失敗者,但也有人成功克服。正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 很多人完不成計劃的原因就在急於求成。
  • 孔子的這三點主張,你意下如何?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但影響到自他之後的中國曆朝歷代,被稱為萬世師表,被人供奉,而且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名列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是明證。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讀書不覺已春深——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給我們的閱讀啟示
    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走進古人,從王國維關於治學和讀書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找到自我的讀書之道。一、古人讀書的三重境界和三種方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修心】做事的三重境界
    高手做事認真盡責而不以為苦,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 第一重境界:做得到 在「三分鐘熱度」這個不良習慣面前,無數人淪為失敗者,但也有人成功克服。 第二重境界:做得細 無論做什麼事,周密細緻都十分重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留下任何一個死角。足夠周密,才能成就事業;足夠細緻,才能迴避危機。
  • 社群營銷的三重境界
    目前已經形成商業模式的社群營銷,大致有三重境界。沒有形成模式的,過於個性化的不在此列。第一重境界:邊緣人群割韭菜——享受社群紅利,但最終玩壞社群;第二重境界:社區商業的社群化——有溫度的社群連接成為商業加法;第三重境界:沒有營銷痕跡的增強連接與關係讓渡——社群融入主流商業,成為商業的路由器,成就踏雪無痕的社群營銷。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文·段宏剛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時期非常有名的大學問家之一,相傳他從33歲開始,先後三次拜見「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經過老子的開導和點撥,一下子茅塞頓開。孔子看到後痛心疾首,向社會各界大聲呼籲:復禮。並重新給「君子」賦予了新的要求。孔子根據社會上聖人、士、賢者等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則,像他們一樣,用仁愛之心和高尚人格來引導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 濃厚的精元之氣修煉寶地,終將煉體術第一層修煉至大成境界
    現在的肖凌還不能御器飛行,不過由於已經是鍛體三重了,行動也是相當快捷。短短一個時辰,肖凌就將山谷四周方圓數十裡都查看清楚,除了肖凌所在的小山谷,其他地方的精元之氣就非常淡了,對於修煉來說基本無用,這時肖凌才明白了一些,原來是精元之氣的地域太小了,而那些高階些的修士需要的是大量的精元之氣,這裡雖濃,但地方太小,修煉就無大用,不過現在倒是便宜了肖凌了。
  • 辰東筆下小說幾大修煉體系,境界劃分,你還記得多少?
    不論是仙俠、玄幻、還是都市類型的小說,大部分都有著修煉的境界,經過網文十多年的發展,大部分作品的境界等級千篇一律,很少有新意下面我來盤點那些辰東小說中別的境界。對於辰東的三部曲,遮天、完美、聖墟,相信是辰東書迷的朋友都不陌生,這三部書分別寫的是三條時間流,不管是修煉體系,還是功法都有不同,但到最後的走向,卻都是一樣的,都是成帝,準確的講,是成仙帝。1、 輪海境界:四個小境界,分別是開闢苦海-修成命泉一架設神橋到達彼岸。
  • 高手做事,有三重境界!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 第一重境界 做得到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 王國維先生說的人生三重境界,告訴你求財、升遷和戀愛的人生智慧
    或許很多人知道《人間詞話》甚至知道王國維先生都是因為他所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可是很多人只是在單純引用和背誦詩詞,你真的能夠精確理解詩詞背後的人生智慧嗎?當我們讀懂了王國維先生的用意,也就能夠不斷提升我們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了。
  • 「忍、韌、仁」的三重境界
    「忍」之一重,忍受不適的感覺。「忍」之三重,忍受不完美的狀態。完美並不存在。「完美主義者」經常和「脆弱」一塊出現,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完美的,即使完成的事也不可能完美,我們要接受完美並不存在這個客觀的現實。未知永遠存在。因為總有新的東西是未知的。我們應該接受未知的存在,放棄馬上就要解決的想法,帶著疑惑繼續前進、學習,在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受益一生
    文/大夢早先,讀《學問與智慧》一文的時候,看到有關於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描述。可能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比較淺薄,理解的不是特別透徹,一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追夢路上反反覆覆的把自己推到後重新建設。直到復盤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出於意料的發現,所有場合中收穫的感悟居然和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不謀而合,不覺得對前輩又多了幾分敬仰。「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