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這三點主張,你意下如何?

2021-01-20 說語文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但影響到自他之後的中國曆朝歷代,被稱為萬世師表,被人供奉,而且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名列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是明證。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給大家分享三點:

一是「仁者愛人」,提倡真正的無區別的愛。所謂「仁者愛人」,講究的就是凡事換位思考,體諒關愛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二是「克己復禮」,這實在是修身做人的尊嚴。「克己」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這裡說的「禮」是指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範,孔子強調的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

三是「有教無類」,這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富有與貧困,不分聰慧與笨拙,只要有心學習,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不分等級,不分地域,一視同仁,同等對待。

在教育過程中,他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品德修養,循循善誘又誨人不倦。

我認為他的這三點主張,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去躬身踐行。前兩點,無論對於任何人,無論是處世還是做人,都是你能夠走遍天下的立身之本。而第三點則是今天作為老師更應該具備的思想境界,否則,那就是人格有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孔子「孝」主張之一:奉養雙親在以「仁」為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應該愛父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奉養雙親,也就是要盡到贍養的義務。在這一點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說到,要「能竭其力」,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標準。也就是要盡心盡力地侍奉,具體到每個人的家庭有具體的情況。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
    從此角度這樣來理解,這句話表明孔子不僅不排斥財富,而且主張財富是可求的。孔子甚至還說過「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泰伯》)。如果是太平盛世,你還發不了家,富不起來,那是太不應該了,其旨意分明是鼓勵發家致富。所以孔子斷定:「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裡仁》)其三,孔子指出財富也是人的發展和享受的必然要求。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對這件事,批評者有之,讚揚者有之。批評者認為她是「為統治者作注」,讚揚者說她是「立足於文本解讀《論語》」。我們現在也來談孔子,就只能是冰山之一角了。《論語》三章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下稱「侍坐」章;《季氏將伐顓臾》章,下稱「顓臾」章;《子路從而後》章,下稱「從而後」章。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打倒歷代君主護身符的孔子——李大釗的孔子觀
    在那場轟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派知識分子,以民主和科學為武器,同康有為、陳煥章為代表的舊知識分子展開了一場關於評價和認識孔子的思想辯證運動。近代中國面臨的最大思想問題就是如何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取捨的問題。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子路賭氣地答道:「大概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所以才沒人信任我們:大概是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所以,才沒人願意實行我們的主張。孔子長嘆一聲,說道:「如果有仁德就會使人相信,那麼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了。如果有智慧,他的主張就會行得通,比幹也不會被別掉心啊!」子路沒再說什麼,走了。孔子又把子貢叫來剛才對子路說的話又說了一遍,問他有什麼看法。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中國的很多城市有文廟,文廟正殿會懸掛孔子畫像,上面通常會題寫「大成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幾個字,意思是最有成就的、達到聖人境界的老師,是後世的表率。那麼,孔子是如何成為「至聖先師」的呢?史書記載,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世了,天地間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
  • 「和而不同」——維新三傑不同的孔子觀念
    回顧整個維新運動,他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歷史悠久所以痼疾難除的中國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想到的應對措施在當時看來也可謂巧妙,即通過改塑孔子的形象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中西不同的文化實現對接,為此他們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與西方文化相似之處,對其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核心加以近代化改造,並在此基礎上力證中國文化優於西方文化。
  • 孔子為什麼很少言這三件事?
    這裡說的是孔子很少言這三樣,並不是不言。關於言,在現代漢語中,言語、語言等詞語的構詞都是同義語素並列,看不出「言」與「語」的區別,但在古代漢語中,這兩個詞的區別是很明顯的。許慎概括為「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意即自我陳述是「言」,與別人談論是「語」。
  •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學院的發展與轉折
    比如英國辦了商務孔子學院,泰國有中醫孔子學院,還有一些國家將漢語教育和職業培訓結合起來。另外,孔子學院還實施了一些重點項目和品牌項目。比如教師志願者人才庫項目,「孔子新漢學計劃」(資助國外的青年漢學家開展研究),2009年開始的三巡項目,以及每年的孔子學院日等。
  • 至聖先師的孔子到底有多「聖人」之三——被批判的夫子
    孔子幾乎可以說是完美,他創立儒家學說,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他開創私學,對教育的貢獻厥功至偉;他的政治理論、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政治的基礎。他五十學《易》,希望自己無過。他視功名富貴如浮雲,建立自己獨立的精神人格。如此等等,孔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 孔子:一年為什麼只有三季?
    但是,在《子貢問時》這個故事裡,孔子卻講「一年只有三季」,當然,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後人的杜撰,目的是講不要與無知的人講道理,我們先看故事的原文,即:子貢講一年有四季,另一個人講一年只有三季,兩人爭論不休,孔子沒辦法,只好出來講道「一年只有三季」,於是解決了這場爭論。子貢不解,於是孔子解釋道:那個人就像田間的「蚱爾」一樣,在春季出生,歷經夏季,然後在秋季死去,從來沒有見過什麼是冬季,所以,無論你如何描述冬季的情景,他也不可能知道,不如順著他講「他能夠理解的事情」更好。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所以,我們可以問《論語》裡的孔子:人為什麼應該孝?死亡是否值得懼怕?道德失敗(moral failure)如何可能?如何算是「知道」?家與國,哪個更重要?理想的政府是怎樣?拿著這些問題切入,自然能「照亮起」書中某些相應的概念,較有基礎地進行前述之概念剖析以至理論重構的工作。
  • 孔子逝世之後,儒家竟從內部「分離」,成了這副景象!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他們每個人所理解的儒家思想都不一樣,因此在孔子死後,儒家就從內部開始「分離」,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形成了不同的學派。韓非子說儒分為八,這八家都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子張之儒:子張本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曾遭「刑戮」,後來隨孔子學儒。
  • 孔子是父母「野合」而生,他爹是不是老牛吃嫩草?
    「孔子衣鏡」上關於孔子及弟子的事跡記載,與《論語》《史記》基本一致,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關於孔子的生卒年,衣鏡傳記和《孔子世家》是一致的,但衣鏡傳記說魯昭公六年孔子三十歲,又是和生年矛盾的,看來鑄鏡師傅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第二,關於孔子的得意門生人數,《孔子世家》說的是七十二,《孔子家語》說的是七十六,而衣鏡傳記則說七十七。我們也不必太在意細節,畢竟大部分人就一個沒說話的ID。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公元前551年,在魯國陬邑,陬邑大夫叔梁紇的小妾,不滿20歲的顏徵在生下一個男嬰,這時的叔梁紇已經67歲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世歷代稱之為「 「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這個男嬰一出生,頭頂上就有一個凹坑,他的母親因曾祈禱於丘尼山,於是為他命名為丘。
  • 孔子過時了嗎?鮑鵬山新書《孔子原來》用「戰鬥性」更強的文體辯論
    您之前的書大多寫歷史,由歷史而生發問題,溝通今天;感覺這本《孔子原來》不一樣,針對性特別強,更像一次辯論。在國學熱的大背景下,您為什麼選擇了這種「戰鬥性」更強的文體?你這兩個詞很準確:辯論和戰鬥性。當代對孔子的誤解和曲解,主要有兩個大的系統:第一,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家的很多主張及其影響附會到孔子身上,比如我這本書裡講到的愚民政策、奴性文化、權力通吃、愚忠愚孝等等,這都是法家的主張,不但不是孔子的思想,恰恰是孔子早就警惕並預加防範的。這種誤解源遠流長,自韓非就開始了;第二,把我們上個世紀以來很多制度性缺陷導致的問題,附會到孔子身上。
  • 孔子告訴我們的三季人故事
    孔子像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信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恰好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向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暈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 周杰倫宣稱要開始打網球,昆凌喜歡的樣子都要做到,你意下如何?
    似因昆凌吃醋,網友評論卻笑翻了車,一句歌詞,「有沒有口罩一個給我」還蹭上了口罩的熱度,你意下如何?小編看到周董和昆凌如此恩愛,想到定是昆凌喜歡的樣子他都要做到,真是羨慕不已。看看同是93年出生的小編和昆凌,差距怎麼這麼大。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商鞅和孔子。 但是孔子曾經也有一個懷才而被任用的機會,但是卻因為他手段過於激烈而早早的失去了執政機會而最終失敗。這其中跟他殺死了一個弟子比他還多的人有一定的關係。話說公元前496年,50多歲的孔子回到了魯國。由於他的名聲傳播到了當時各個諸侯國耳朵裡,魯國國君魯定公也聽說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