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篇(節選)
本篇以顏淵為題,記載孔門師生問答之事。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門弟子72賢人中最優秀的一位,孔子把顏淵視為子、視為友,甚或視為師。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希望,身後道與志的傳承都寄望在了顏淵身上。怎奈天意不隨人願,顏淵卻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以,面對顏淵的死,孔子呼天搶地,悲喊"老天絕我"。足見顏淵與孔子之間,精神與心靈是可以呼應與共振的,所以,顏淵的思想就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體系。體現了孔子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其問答內容是問仁、問政、問人格修養、問道德修養,師生之間問答之外,兼有同學之間的問答與交流。
【原文】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嚴格要求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養仁德靠自己,難道還能依靠別人嗎?"顏淵接著問:"請問實踐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告訴他說:"不符合禮制的東西不看,不符合禮制的信息不聽,不符合禮制的話不說,不符合禮制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我一定照著您的話去做。
【原文】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出門在外要像接見貴賓那樣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祀那樣嚴肅謹慎。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會招致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我一定照著您的話做。"
【原文】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譯文】司馬牛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仁厚的人,說話的時候語氣平和。"司馬牛又問:"說話的時候語氣平和,這就是仁厚嗎?"孔子說:"做到這一點很難,說話得當不就是語氣平和嗎?"
【原文】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孔子告訴他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又問:"不憂愁不畏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在內心不斷反省自己,沒有任何愧疚和悔恨,還會有什麼憂愁和畏懼呢?"
【原文】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死生由命運主宰,富貴全在天意。君子做事嚴謹認真不出差錯,與人交往恭敬合乎禮節,普天之下就到處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原文】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ǜ),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子張問什麼是明。孔子說:"如水浸潤一樣的讒言,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你這裡都行不通,你就稱得上明了。如水浸潤一樣的讒言,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你這裡都行不通,這可以就叫有遠見了。"
【原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如何治理好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實,取信於民。"子貢又問"迫不得已去掉一項,這三者哪一個先去掉?"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再問:"迫不得已去掉一項,剩下的這兩項哪一個先去掉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要死。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站不住了。"
【原文】12.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kuò)猶犬羊之鞟。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本質好就可以了,還要那些表面的禮節幹嗎?"子貢說:"可惜呀!您這樣解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形式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本質如同形式一樣重要。如果去掉毛色花紋,虎豹的皮就和犬羊的皮一樣了。"
【原文】12.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於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問又若:"饑荒之年,用度不足,怎麼辦?"有若回答說:"施行徹的稅法怎麼樣?"魯哀公說:"十分抽二的稅法,我還不夠用,怎麼能用十分抽一的稅法呢?"有若回答說:"百姓充足,您怎麼還會不充足?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麼會充足?"
【原文】12.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辨別疑惑。孔子說:"以忠誠信義為主幹,能夠活用道理,就可以提高修養。愛他就希望他長生不死,討厭他就希望他死掉。既想讓他生又想讓他死,這就是疑惑。
《論語》所謂何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隸屬於儒家文學,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上的講話指出:「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展開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師者所謂誰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左克厚,安徽樅陽人,現任青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老子學院主講教授;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名譽教授,研究生導師。青海省首屆全民閱讀推廣人。
著有專著兩部:《大學中庸導讀》,主編《中國美學》。在《北京大學學報》、臺灣《中國文化月刊》、《文史知識》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數十年來,左克厚教授持續關心經典基礎教育。2001年與鮑鵬山教授、王世朝教授在西寧市創辦復興私塾,後發展為西寧市學生經典導讀中心,致力於向適齡兒童教授國學經典。 近年來,左克厚教授應邀去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遼寧各地講授國學,傳播傳統文化。2016年底在青海西寧創辦有源書院。
弟子所謂誰
高師之課堂,座無虛席
高師之博學,令人敬仰
(學子認真記錄)
(左克厚教授教學《顏淵篇》)
(向夫子行禮)
名家眼中的《論語》與孔子
和平通達之中,寓至精至粹之理。——宋•趙普
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宋•朱熹。
東方找到一位智者——法國伏爾泰
熱烈地讚美儒學——德國萊布尼茨
孔子是「無冕皇帝」——英國李約瑟
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美國愛默生
《論語》新篇
這是一首可以唱的歌,歌唱著芳華
這是一部可以讀的詩,吟誦著經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古之聖人曲水流觴 今之賢人賦詩詠唱 ——香水書院「雲講堂」第五講《論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