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七言律詩《嶽麓書院》
千年學府居湘楚,嶽麓園林古韻聲。
傳道講堂懸帝匾,尊賢文廟拜儒卿。
朱張會講先河創,近代維新舊制薨。
經世豪傑書院育,弦歌文脈永繁榮。
(平水下平聲八庚韻)文/小巖
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嶽麓書院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山腳下。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潭州(今長沙)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此後歷經南宋、元、明、清,歷經七毀七建,依然堅持初心,不輟教育大業。直至今天,作為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由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真乃千年學府,一脈相承,弦歌不輟。
嶽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還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傳統書院建築群。現存主要建築為明清朝遺構。請讓我帶您走進這座千年學府,感受歷史餘韻。
中國古代書院最重要有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
嶽麓書院古建築群分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築格局。其古建築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這種布局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的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主體建築如前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於主軸線上,祭祀專祠、齋舍、園林分列於兩旁。
前門是正式進入嶽麓書院的第一道門。1985年,在修復嶽麓書院前圍牆時增設。1986年,嶽麓書院1010周年院慶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千年學府「匾,集唐代湘籍書法家歐陽詢手跡而成。楹聯為:「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
赫曦臺位於前門之後,屬於嶽麓書院紀念建築。南宋年間,當時山長(古代書院院長)張栻邀請當時的理學大師朱熹來學院講學,開創了不同學派間學者相互辯論交流的會講形式,史稱「朱張會講」。這次會講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當時兩人每天早上登嶽麓山看日出,每當東方日出朝霞似錦之時,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
教學建築大門嶽麓書院大門一直掛著一副氣勢非凡名氣最大的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橫批:「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召見當時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清嘉慶年間,嶽麓書院大修,山長袁名曜為大門撰寫楹聯,出「惟楚有材」(典出《左傳》),貢生張中階對曰「於斯為盛」(典出《論語》)。道出了嶽麓書院英才輩出的歷史。
教學建築二門門額正面懸有「名山壇席」匾,撰者無考。楹聯為「納於大麓,藏之名山」,上聯典出《尚書》,下聯典出《史記》。
教學建築二門背面門額懸有「瀟湘槐市」匾,原為清代學監程頌萬撰書。「瀟湘」泛指湖南,「槐市」指嶽麓書院是湖南文人學者聚集場所,猶如漢代長安太學槐市之盛。
講堂位於書院中心位置,是書院最悠久建築,是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場所,也是書院核心部分。三面圍牆,一面敞開,堂內左右牆壁嵌有朱熹所書「忠孝廉節」。理學家張栻和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
講堂外簷前懸有「實事求是」匾,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湖南大學前身)校長賓步程題寫。毛澤東主席曾寓居嶽麓書院半學齋,在這裡每日對「實事求是」匾,對這個古老命題有所思考。
講堂內懸有兩塊鎏金木匾。「學達性天」為清康熙御賜,意思是學習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在於天人合一。「道南正脈」為清乾隆御賜,匾為原物,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湖湘學派是理學南傳正宗,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承理學方面所作功績。
御書樓氣派豪華,三層建築,宋真宗曾賜書。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古籍圖書館供書院教研人員使用。
祭祀建築文廟位於嶽麓書院中軸線的左側,紀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先聖先賢的廟宇。
書院歷代山長種樹栽花,鑿池造園,修成各式亭廊,組成書院園林建築,尤以乾隆時期山長羅典為甚。書院有「柳塘煙曉」、「風荷晚香」等八景。
嶽麓書院培養了一代代影響中國歷史的嶽麓師生。
南宋末年,數百名學子不懼和元軍拼殺,為保衛長沙城獻出生命。
吳道行、王夫之、魏源、曾國藩等奮志安壤,譚嗣同維新圖強。
蔡和森、毛澤東等傳播新火種,領導新革命。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嶽麓書院能夠延續辦學到今天,是華夏文明最好的見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