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對聯「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是湖南人自大狂妄之語?

2020-12-12 蘭臺說

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千年學府,存在不少對聯。

其中的文廟有一副對聯: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湘水即湘江,是流經湖南省的最大河流,至湖南岳陽市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

這也是湖南省簡稱「湘」的重要原因。

01「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的表面意思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大江東去」,這裡的「大江」即長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滾滾東去的長江,也不過是湘江的餘波而已。

一提大江大河,中國人必然會想到中國人的母親河長江、黃河。

長江流經11個省級行政區,全長6387公裡,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的非凡氣象,自古就被人歌頌。浩蕩長江與千古人事,給人以浩蕩、豪壯之感。

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

長江水系有數以千計的支流,而湘江的幹流全長844千米,僅是長江的最長支流漢江的近一半長。

而且,長江水系中的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流域面積都比湘江大。

顯然,無論是從長度還是流域面積,湘江都是長江水系的小字輩。

漢江、雅礱江、岷江和嘉陵江還不敢狂妄地說「大江東去,無非餘波」,長江之源的北源楚瑪爾河、南河當曲和正源沱沱河也還沒這麼說。

嶽麓書院本有一幅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惹有爭議,認為是湖南人目中無人的表現。

不過這裡的「楚」也可解釋為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廣大楚地。

而在小小湘江眼裡,萬裡長江竟然是湘江的「餘波」、晚輩!

一省之河,竟然輕視一國之河?!

於是有很多人說:這幅對聯的作者不知天高地厚、山高水長,夜郎自大、狂妄輕薄之情表露無遺!

事實真是如此嗎?

02這幅對聯的來歷

這幅對聯的出處,有個故事。

話說晚清時期,湖南學者王闓(kǎi)運到江浙一帶遊歷講學。

在一次聚會上,江浙當地的學者見他身材瘦小,其貌不揚,也不知他才學深淺。

於是,有人就故意探問他的學問流派淵源。

王闓運便淡定地吟道:「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在座者皆驚。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是什麼意思呢?

濂溪是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的一條河名,宋朝的周敦頤世居此地。

晚年時,他隱居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條溪流,於是他就以老家的濂溪命名,並自以為號,並將所居之地命名為濂溪書堂。

因而世人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何許人也?

他是宋朝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被稱為「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先賢,受到歷代尊崇。

他也是文學家、哲學家。

他借物言志的傳世名作《愛蓮說》,入選中學教材,很多人都讀過。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王闓運的意思是說:我的學問、道行,傳承自南方的濂溪一脈,我是周敦頤的弟子。

周敦頤的祖籍道州濂溪,位於江浙地區的西南方。因而王闓運對江浙當地人說「吾道南來」。

湖南的湘江注入長江,在上海崇明島注入東海。因而王闓運說「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你們江浙人認為的「大江」,在我眼裡只是我們湘江的「餘波」而已。

千古大儒周敦頤弟子的身份光環標籤,加上「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王闓運的睥睨狂傲、豪橫之氣畢現。

因而難怪「在座者皆驚」。

那麼,這個王闓運有何底氣如此狂放?

03王闓運寫此對聯的原因剖析

王闓運能寫出此對聯,與他的性格、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他是晚清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

王闓運的先祖,在明代從江西徙居湖南。

王闓運生於清道光年間,自小是孤兒,被叔父領養。

他天資駑鈍,但是刻苦好學。

《清史稿》中記載他「昕所習者,不成誦不食;夕所誦者,不得解不寢。」

後來,他到長沙城南書院就讀。

他參加科舉「鄉試」而中舉人。但在赴京參加「會試」時落第,被大臣肅順聘請為家庭教師。

隨後,他成為同鄉湘軍將領曾國藩的幕僚。但是意見多有不合,不久就離去。

此後,他專門從事遊歷講學。

他受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到成都擔任尊經書院山長。

他在湖南先後主持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主辦了南昌高等學堂,在湖南湘綺樓講學授徒等。

光緒末年,湖南巡撫岑春萱上書表其德行,使清廷授予王闓運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

民國初年,他被袁世凱聘為國史館館長,兼任參議院參政。

民國五年(1916年),王闓運去世。當時總統黎元洪親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規格很高。

王闓運飽讀詩書,但是科舉仕途不順。早年懷抱帝王之學,試圖參與治世,然而屢遭挫折,因而總有懷才不遇之感。

他從事講學幾十年,門生眾多。其中不乏後來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楊度、楊銳、劉光第、齊白石等。

王闓運心性清高,人生經歷複雜、坎坷,而後半生享譽極盛,因而形成了狂傲不羈的作風。

他的傲岸之氣在作品中表露無遺,例如他曾自題輓聯:「縱橫計不就,空餘高詠滿江山。」

他曾受曾國荃邀請寫《湘軍志》,對太平軍前期的凌厲、清廷內部各派勢力的矛盾、湘軍初期屢戰屢敗、曾國荃攻破江寧後縱軍擄掠及吞沒財物等負面信息,都不加掩飾而照實敘述。

結果,此書刻印後遭到一些湘軍將領的攻擊,認為是「謗書」。使得曾國荃則請幕僚另撰《湘軍記》。

04這幅對聯如何正確解讀?

以王闓運的狂傲心性和人生經歷,寫出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這幅對聯為什麼會出現在嶽麓書院呢?

在北宋大儒周敦頤生活的年代,嶽麓書院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書院山長周式,對其興學頗為嘉許,便親書「嶽麓書院」匾額。

這是一個書院的莫大榮耀。

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宋真宗的手跡。

嶽麓書院地處湖南長沙,大儒周敦頤是湖南道縣人,因而嶽麓書院設有濂溪祠,敬奉周敦頤。

而王闓運是晚清湖南籍名士,他撰的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彰顯了周敦頤的地位、湖南學派的盛大氣象。

按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凡辦學之所都要祭祀孔子,祭孔的建築統稱文廟或孔廟。

嶽麓書院擁有獨立的文廟,且為皇家建築等級,是全國規模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書院文廟。這在全國書院中是獨一無二的。

因而,這幅對聯被刻在文廟的廊柱上,十分醒目。

嶽麓書院的這幅對聯,與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相得益彰,體現了湖南人傲視天下「才器」的豪氣。

有人說,這與湖南人至今自詡的「霸蠻」、「敢為天下先」的豪邁血性有關。

也有人說,王闓運寫這副對聯時,也正是「湘軍」如日中天之時,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

所以,這副對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對近世中國所起到的重要影響與所擔當的崇高責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千個觀眾的心目中,就會有一千種哈姆雷特的形象解讀。

網友們如何解讀呢?

相關焦點

  • 嶽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被稱為史上最牛最大氣對聯,確實言之有理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千年以上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書院建築,至今都還被比較完整地保存著,這裡的院落、石碑、磚石、瓦塊、文字等等,無不閃爍著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而就是寫在這樣一座古老書院大門旁的一副對聯,被稱為史上最牛最大氣對聯,確實言之有理,但也曾遭人誤解,也同樣事出有因。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瀏陽人張楚留影嶽麓書院。圖/李林冬整個九月,嶽麓書院是熱鬧的,其間來了大領導視察調研,也來了貴客參觀。嶽麓書院的這副對聯是集《左傳》《論語》名句而成,而不是「原創」。「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 「走進嶽麓書院」108字學規與它背後的山長們
    公元1165年或1166年,時年33歲或34歲的南宋湖湘學派的宗師張栻主教嶽麓書院,代理山長之職,為重建後的嶽麓書院撰寫了《嶽麓書院記》,現就嵌刻在講堂的木質屏風上,深刻影響了其後800多年嶽麓書院的辦學傳統。其中,他提出了教育的宗旨: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為什麼要辦嶽麓學院?不是為培養科舉獲取功名利祿和會寫文章的人,而是成就傳道濟民之才。
  • 《湘水》:為湖湘文化的傳承發展推波助瀾
    屈子行吟的遺澤、濂溪道學的高邁、船山思想的精深、千年嶽麓書院的厚重、百年志士的天下擔當,這些矗立在湘水之濱的人文景觀,常常縈繞在我的眉宇心間。如何讓這些人文景觀,呈現於學者筆端、讀者案前,成為我的一份文化責任感和擔當。 五年前,在嶽麓書社的熱情支持下,《湘水》創刊了。它的定位是「湖南人文叢刊」。湖南有什麼樣的人文?生發出了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必須好好探討的。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兩個出家人不會想到,他們對於讀書人的善意,成就的是千年學府傳奇,「習俗暴惡」、「血性」的湖南人,在這裡鍛造、教化。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取代「暴惡」成為湖湘精神的代名詞,書寫一部屬於湖南人的心靈史。湖南,從這裡走向歷史舞臺,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 美文|碧泉潭記:一方書院與一所大學
    文/何雲波棋友歐陽是湘潭縣錦石鄉人,名蒼場村,與碧泉村相鄰。碧泉村因碧泉潭得名,千年前,曾有一碧泉書院,宋代胡安國、胡宏父子所創,是湖湘學派的重要發源地。他說什麼時候,約一幫棋友去踏青、下棋,順便感受一下厚重的湖湘文化,我說好。
  • 「走進嶽麓書院」從經世致用到實事求是
    胡安國以《春秋》為「經世大典」,提出治學的目的是「康濟時艱」;胡宏主張「以仁致用」,進一步強調聖人之道就是要「明體致用」;張栻強調「知行並發」,在《嶽麓書院記》中明確提出嶽麓書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經世致用、傳道濟民之材。他還主張義利相關、相輔相成,指出「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實」,強調關心國計民生的經濟之學。
  • 「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精彩...
    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的重要論述,把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總書記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全新解讀,把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推進到新時代。 12月17日,由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
  • 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當今千年學脈仍在延綿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潭州(今長沙)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此後歷經南宋、元、明、清,歷經七毀七建,依然堅持初心,不輟教育大業。直至今天,作為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由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真乃千年學府,一脈相承,弦歌不輟。
  • 南宋發生了內亂,波及的大部分是中國,嶽麓書院的學生衝進戰場
    《七律.嶽麓書院》:「藏之大麓面江開,背倚名山納楚材。凝聚風神毛蔡出,弘揚意氣錦濤來。敢教社稷改顏色,為有精英正育培。四海學人同景仰,弦歌百代九州回。」--蘇聲這首蘇軾的詩是著名的「四大書院」-嶽麓書院之一。
  • 「三高四新」,需要些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
    12月17日下午,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嶽麓書院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將習近平總書記對嶽麓書院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
  • 嶽麓書院講壇第334期:鄧小南:宋代歷史再認識
    紅網時刻4月3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4月7日(周六)下午三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特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小南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宋代歷史再認識」,介紹宋代的立國環境、開國基調、內政外交、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內容。敬請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宣傳和參與嶽麓書院講壇。本期講壇,鳳凰網國學頻道全程圖文直播,敬請關注。
  • 《機靈小不懂》與湖嶽麓山、嶽麓書院隨想
    我不知道其中的「觀自在書院」在哪?它與嶽麓書院有無關係。然而,卻由此對古代書院有了莫名的好奇之心。夢想總有一天,也能親眼目睹古代書院的文雅之風。今遊嶽麓山,終償所願。少不了的湖光山色——穿石坡湖因是午後的班機回上海,不得不起大早偷閒趕往嶽麓山。天公不作美,對我這個外鄉人始終陰沉著臉,直到離開。
  • 中國歷史上「一流的大學」——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
    張栻對於嶽前書院的貢獻,就好比蔡元培之於北大,梅貽琦之於清華,張伯苓之於南開。張栻並沒有當山長,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老師胡宏都沒有擔任這一職務,而自己又怎能輕易居於此位呢?於是他以教授的身份代行山長的職責。張在栻上任伊始,就寫了一篇《嶽麓書院記》。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預告【講座信息】主 題: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時 間:2020年12月16日(周三)19:00—21:00地 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內中國書院博物館報告廳主講人:顏炳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主持人: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國學院院長)主 辦: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鳳凰網承辦:
  • 嶽麓書院邀訪學者講座:版本的意義:以《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為例
    嶽麓書院 資料圖   紅網時刻10月30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包括了宋高宗一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敘述,也記錄了金太宗、金熙宗、金海陵王三代的史事因其流傳所引起的清人人際關係網絡與之有何關係?其版本流傳譜系是怎樣的?由此而引起的版本的研究對我們研究歷史又有何意義?   10月31日(周二)下午三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邀請西北大學歷史學院胡坤副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版本的意義:以《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為例」,為我們講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現存版本、刪改及其所引起的人際關係網絡和影響等問題。
  • 邊走邊聊,用22萬字全新品讀這座千年書院!
    嶽麓書院為「四大書院」之首享譽中外是湖南標誌性的文化景點可是關於嶽麓書院我們究竟了解多少?近日,瀏陽人、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李兵以一本與其子「阿犇」(李毓哲)合著的《邊走邊聊:陪你看千年嶽麓書院》講述了嶽麓書院的前世今生,並錄製了近5個小時的音頻作品講述嶽麓書院的歷史與文化。作品從朱張渡到赫曦臺再到書院大門、教學齋,以移步換景的方式對嶽麓書院重要景點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逐一的講解,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