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千年學府,存在不少對聯。
其中的文廟有一副對聯: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湘水即湘江,是流經湖南省的最大河流,至湖南岳陽市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
這也是湖南省簡稱「湘」的重要原因。
01「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的表面意思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大江東去」,這裡的「大江」即長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滾滾東去的長江,也不過是湘江的餘波而已。
一提大江大河,中國人必然會想到中國人的母親河長江、黃河。
長江流經11個省級行政區,全長6387公裡,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的非凡氣象,自古就被人歌頌。浩蕩長江與千古人事,給人以浩蕩、豪壯之感。
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
長江水系有數以千計的支流,而湘江的幹流全長844千米,僅是長江的最長支流漢江的近一半長。
而且,長江水系中的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流域面積都比湘江大。
顯然,無論是從長度還是流域面積,湘江都是長江水系的小字輩。
漢江、雅礱江、岷江和嘉陵江還不敢狂妄地說「大江東去,無非餘波」,長江之源的北源楚瑪爾河、南河當曲和正源沱沱河也還沒這麼說。
嶽麓書院本有一幅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惹有爭議,認為是湖南人目中無人的表現。
不過這裡的「楚」也可解釋為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廣大楚地。
而在小小湘江眼裡,萬裡長江竟然是湘江的「餘波」、晚輩!
一省之河,竟然輕視一國之河?!
於是有很多人說:這幅對聯的作者不知天高地厚、山高水長,夜郎自大、狂妄輕薄之情表露無遺!
事實真是如此嗎?
02這幅對聯的來歷
這幅對聯的出處,有個故事。
話說晚清時期,湖南學者王闓(kǎi)運到江浙一帶遊歷講學。
在一次聚會上,江浙當地的學者見他身材瘦小,其貌不揚,也不知他才學深淺。
於是,有人就故意探問他的學問流派淵源。
王闓運便淡定地吟道:「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在座者皆驚。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是什麼意思呢?
濂溪是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的一條河名,宋朝的周敦頤世居此地。
晚年時,他隱居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條溪流,於是他就以老家的濂溪命名,並自以為號,並將所居之地命名為濂溪書堂。
因而世人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何許人也?
他是宋朝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被稱為「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先賢,受到歷代尊崇。
他也是文學家、哲學家。
他借物言志的傳世名作《愛蓮說》,入選中學教材,很多人都讀過。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王闓運的意思是說:我的學問、道行,傳承自南方的濂溪一脈,我是周敦頤的弟子。
周敦頤的祖籍道州濂溪,位於江浙地區的西南方。因而王闓運對江浙當地人說「吾道南來」。
湖南的湘江注入長江,在上海崇明島注入東海。因而王闓運說「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你們江浙人認為的「大江」,在我眼裡只是我們湘江的「餘波」而已。
千古大儒周敦頤弟子的身份光環標籤,加上「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王闓運的睥睨狂傲、豪橫之氣畢現。
因而難怪「在座者皆驚」。
那麼,這個王闓運有何底氣如此狂放?
03王闓運寫此對聯的原因剖析
王闓運能寫出此對聯,與他的性格、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他是晚清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
王闓運的先祖,在明代從江西徙居湖南。
王闓運生於清道光年間,自小是孤兒,被叔父領養。
他天資駑鈍,但是刻苦好學。
《清史稿》中記載他「昕所習者,不成誦不食;夕所誦者,不得解不寢。」
後來,他到長沙城南書院就讀。
他參加科舉「鄉試」而中舉人。但在赴京參加「會試」時落第,被大臣肅順聘請為家庭教師。
隨後,他成為同鄉湘軍將領曾國藩的幕僚。但是意見多有不合,不久就離去。
此後,他專門從事遊歷講學。
他受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到成都擔任尊經書院山長。
他在湖南先後主持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主辦了南昌高等學堂,在湖南湘綺樓講學授徒等。
光緒末年,湖南巡撫岑春萱上書表其德行,使清廷授予王闓運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
民國初年,他被袁世凱聘為國史館館長,兼任參議院參政。
民國五年(1916年),王闓運去世。當時總統黎元洪親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規格很高。
王闓運飽讀詩書,但是科舉仕途不順。早年懷抱帝王之學,試圖參與治世,然而屢遭挫折,因而總有懷才不遇之感。
他從事講學幾十年,門生眾多。其中不乏後來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楊度、楊銳、劉光第、齊白石等。
王闓運心性清高,人生經歷複雜、坎坷,而後半生享譽極盛,因而形成了狂傲不羈的作風。
他的傲岸之氣在作品中表露無遺,例如他曾自題輓聯:「縱橫計不就,空餘高詠滿江山。」
他曾受曾國荃邀請寫《湘軍志》,對太平軍前期的凌厲、清廷內部各派勢力的矛盾、湘軍初期屢戰屢敗、曾國荃攻破江寧後縱軍擄掠及吞沒財物等負面信息,都不加掩飾而照實敘述。
結果,此書刻印後遭到一些湘軍將領的攻擊,認為是「謗書」。使得曾國荃則請幕僚另撰《湘軍記》。
04這幅對聯如何正確解讀?
以王闓運的狂傲心性和人生經歷,寫出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這幅對聯為什麼會出現在嶽麓書院呢?
在北宋大儒周敦頤生活的年代,嶽麓書院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書院山長周式,對其興學頗為嘉許,便親書「嶽麓書院」匾額。
這是一個書院的莫大榮耀。
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宋真宗的手跡。
嶽麓書院地處湖南長沙,大儒周敦頤是湖南道縣人,因而嶽麓書院設有濂溪祠,敬奉周敦頤。
而王闓運是晚清湖南籍名士,他撰的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彰顯了周敦頤的地位、湖南學派的盛大氣象。
按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凡辦學之所都要祭祀孔子,祭孔的建築統稱文廟或孔廟。
嶽麓書院擁有獨立的文廟,且為皇家建築等級,是全國規模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書院文廟。這在全國書院中是獨一無二的。
因而,這幅對聯被刻在文廟的廊柱上,十分醒目。
嶽麓書院的這幅對聯,與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相得益彰,體現了湖南人傲視天下「才器」的豪氣。
有人說,這與湖南人至今自詡的「霸蠻」、「敢為天下先」的豪邁血性有關。
也有人說,王闓運寫這副對聯時,也正是「湘軍」如日中天之時,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
所以,這副對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對近世中國所起到的重要影響與所擔當的崇高責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千個觀眾的心目中,就會有一千種哈姆雷特的形象解讀。
網友們如何解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