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陳鼓應盛讚《湘水》。
編者按
在湖南為數眾多的雜誌刊物中,由嶽麓書社主辦的《湘水》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它創刊僅僅五年,便脫穎而出,獲得了學術文化界的好評,得到了饒宗頤、李澤厚、杜維明等一大批令人敬重的海內外學人、作家的關愛與扶持。這本探討地域文化的刊物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
《湘水》是一本湖南人文叢刊,以「發掘湖南人文歷史,闡揚湖南人文精神」為宗旨,迄今已經出刊五輯。每輯《湘水》都聚焦湖南的一個文化地標或文化人物,邀約海內外碩學鴻儒和青年才俊撰文,是湘學研究和交流的全國性平臺,為湖南歷史文化的研討和宣傳推廣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本湖南人文叢刊由「世界最美圖書」設計師朱贏椿裝幀設計,是國內第一本以精裝形式呈現的刊物,兼具思想性、可讀性和鑑賞性,先後被國家圖書館、北大圖書館、清華圖書館收藏。
在《湘水》創刊五周年之際,湘江周刊特別組織此專版以示祝賀,同時也對執著於中華傳統文化和湖南文化研究、推廣的辛勤耕耘者們,表達我們的敬意。期盼《湘水》在新時代越辦越好,為推動湖湘文化的不斷創新、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湘水有靈,斯成佳境
——寫在《湘水》創刊五周年之際
友愛
《湘水》的深耕細作:為了一份文化責任感和擔當
湘水是湖南的母親河,也是湖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屈子行吟的遺澤、濂溪道學的高邁、船山思想的精深、千年嶽麓書院的厚重、百年志士的天下擔當,這些矗立在湘水之濱的人文景觀,常常縈繞在我的眉宇心間。如何讓這些人文景觀,呈現於學者筆端、讀者案前,成為我的一份文化責任感和擔當。
五年前,在嶽麓書社的熱情支持下,《湘水》創刊了。它的定位是「湖南人文叢刊」。湖南有什麼樣的人文?生發出了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必須好好探討的。因此,《湘水》以「發掘湖南人文歷史,闡揚湖南人文精神」為宗旨,開始了五年的深耕細作。翻閱案頭的五輯《湘水》,如駕一葉小舟,溯遊在湖湘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那在水一方的佳人於我而言,就是川流不息的自然湘江,及常辦常新的人文《湘水》。
《湘水》走過的步履: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
回望《湘水》走過的步履,或可將之描述為三種時態: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
過去時,重在發掘史料。每一輯《湘水》中,都有對稀見史料的掘發,讀來趣味豐醇。例如,1938年開辦的藍田國師,為我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國立師範學院,也是錢鍾書筆下三閭大學的原型,地面遺存不復存在,健在學子已不足十人,我們通過珍稀文獻的發掘及親歷者的回憶,較好地還原了這所學府的人文風貌。
現在時,重在發表新見。湘人言湘,自有當局者的一番自豪;外省人言湘,卻有旁觀者的一番睿見。創刊以來,刊物的話題聚焦於湖南,作者卻沒有局限於湖南,何兆武、黃永玉、李澤厚、李學勤、陳鼓應、袁行霈、杜維明、劉夢溪、葛劍雄、陳來、郭齊勇等等,諸位碩學鴻儒陸續在《湘水》發表對湖湘人文的見解,視野宏闊,思想深邃,別開生面。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將湖湘文化置於華夏文化的大視域中,邀請更多的碩學鴻儒參與討論,掘井汲泉,尋到和發揚湖湘人文的真精神。
將來時,重在發現新人。《湘水》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北大、清華、中國社科院等青年才俊中廣泛傳播,獲得了他們的喜愛。一些有湖湘情懷的青年學者和學子,從刊物讀者悄悄進階為刊物作者。如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青年學者劉悅笛,向《湘水》賜稿介紹徐梵澄先生的哲思高風,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這些青年學人,已成為湘學研究的新銳力量。
「湘學與現代中國論壇」:推動湘學研究走向全國
在辦刊的第三年,為了推動湘學研究走向全國,《湘水》編委會開始醞釀舉辦湘學與現代中國論壇。2017年9月30日,編委會聯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在清華大學甲所舉辦了首屆湘學與現代中國論壇,陳來、鄧曉芒、萬俊人等20餘位知名學者與會,圍繞「湘學對近現代中國的思想貢獻」發表見解。2018年12月23日,編委會聯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舉辦了第二屆湘學與現代中國論壇,陳鼓應、汪榮祖、楊念群等20餘位知名學者,圍繞「湘學的世界視野——郭嵩燾誕辰二百周年」展開討論。兩屆論壇,雖大儒雲集,方家鹹至,然不惟官職,不惟名望,一切發言皆依年齒自然之序,弟長無遺,深得古鄉飲酒禮之遺意,抑或開當今論壇之新風。
未來的《湘水》:詩意棲居的故土家園
即將到來的六月,我們將迎來刊物學術顧問李澤厚先生九十壽辰。寓居美國的老先生在最近來信中談到,每天極目遠眺,但見突兀的落基山脈,而看不到家鄉滿山的杜鵑花和遍野的油菜花,悵何如之。李先生作為《湘水》唯一的學術顧問,給予刊物許多指導,尤其希望刊物保持較高的學術水準。
湘水有靈,斯成佳境。我以為,未來的《湘水》,在不忘學術追求的同時,還應塑造可親的辦刊風格,讓海內外湖湘遊子讀到刊物,就想起詩意棲居的故土家園。
(作者系《湘水》創刊主編)
名家寄語
群賢陳翰墨,同人聚文心
有《湘水》伴隨,文心有宿
萬俊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
《湘水》聞世已有五卷之積矣。古人有云:「黃髮垂髫,怡然自樂。」跚珊怯步,可執簡,以發聲,雖處江湖之遠,亦得逍遙朋遊,此謂其意乎?作為見證者暨參與者,我頗有一番感慨在焉!人與文可經年遠遊生樂而心則弗能歟。雖弱冠離鄉,南徵北戰已逾四十春秋,心靈卻早已沉浸於湘水而不能拔逸須臾。愁諸雲夢澤,醉臥嶽陽樓。如今,有《湘水》伴隨,文心有宿,縱使仗劍天涯,也似存有一份行囊,畏懼或是寂寥便大為減輕,勇氣和信心、甚或智慧因之增加了許多。問我感之若何,實在難以盡言,且題聯以述之:
野草清風文自在不比參天遑論翰林充棟
垂髫稚語質純真無非本性但求空谷足音
《湘水》有氣質,有文氣、書卷氣
樂黛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
湖南人文叢刊《湘水》辦得不錯,文章選得好,書裝典雅精緻,很有氣質,也很有文氣,有書卷氣;顧問、編委成員,文章作者,也有我很熟悉的老朋友,以及非常敬重的學者。
《湘水》五輯,在今天而言,非常不容易。我及同仁有很多年辦《跨文化對話》的經歷,因此對於組稿辦刊,冷暖自知,感同身受。祝福祝賀《湘水》越辦越好!
《湘水》的文章有內容、有深度、有見解
唐浩明(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
在數以千百計的雜誌刊物中,小小的《湘水》,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它創刊僅僅五年便能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學術文化界的佳評。
它堅持發掘湖南人文歷史、闡揚湖南人文精神的辦刊宗旨,發表了不少有內容、有深度、有見解的好文章。這些文章,讓這本薄薄的刊物顯得厚重起來。我首發在《湘水》的兩篇文章,經由該刊先後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轉載。
尤為難得的是,它得到了饒宗頤、李澤厚等一大批令人敬重的海內外學人作家的關愛與扶持,從而擴大了這本探討地域文化的刊物的全國性影響。
《湘水》的文字如雲,如霞,如煙,如漾
方漢奇(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
湖湘文化是華夏文化的精華,人物和文獻則是文化的載體,《湘水》志在湖湘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及相關人物和文獻資料的裒輯和研究,為華夏文化增磚添瓦,具有特殊的意義。
通覽五輯刊物,執筆的作者們,大多是深受湖湘文化薰陶的名重一時的碩學鴻儒和青年俊彥。所刊文字如雲,如霞,如煙,如漾;或清麗婉轉,如珠玉之輝;或滓去瀋在,如鴻鵠之鳴;發伏抉微,晦盲否塞,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湘水》是湖湘文化一個精緻而高端的園地
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
湖南人文叢刊《湘水》,是湖湘文化領域一個精緻而高端的園地,使我們能夠讀到許多當代學術大家、文化名流發表的文章,聽到他們對湘學、湖湘文化的高見與卓識。
湘江本來就是湖南最重要的文化地理標識。戰國時期屈原流落湘水之畔,創作了《九歌》《九章》的詩歌藝術,將華夏的道德理性與南楚的巫歌民俗融合起來。兩宋以後周敦頤倡明正學於湘江之濱,推動湖湘學術源流之盛。特別是近代以來,湘江流域衍生出來的湖湘文化,在中華文明的近代轉型中發出耀眼光彩。
我們期盼《湘水》在新時代越辦越好,推動湖湘文化不斷創新發展。
中國文化為二重奏,西方文化為二人鬥
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
錢鍾書先生認為中文精煉,英文精確,中國文化為二重奏,西方文化為二人鬥。讀了《湘水》之後,更知道他的思想和藍田國立師範學院的關係。
楚風燻人 同人聚心
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學者)
吾自三十一歲由湘入鄂,不覺已四十載矣。湘情難捨,湘音常縈。《湘水》五輯,楚風燻人。無以寄懷,制小詩一首,聊以遣興:
又見湘賢陳翰墨,同人有幸聚文心。
洞庭入畫宜遙看,瀟水如歌須默吟。
拾遺補缺 集腋成裘
韓少功(海南省文聯名譽主席,著名作家)
如果從屈原算起,兩千多年下來,湖湘文化大致經歷了詩學儒家、理學儒家、實學儒家的不同形態——這需要很多大部頭才能說明白,也需要《湘水》這樣的園地,推進拾遺補缺集腋成裘的研究。當然,隨著交通與通信的發達,湖湘文化應有一個開放、包容、多維度的未來,即更多文化新品種生長的未來,希望《湘水》參與其中,有所建樹。
錢鍾書《山齋涼夜》詩
鍾叔河
錢鍾書先生給我寫過這樣一幅字:
孤螢沒竹淡收光,雨後宵涼氣挾霜。
細訴秋心蟲語砌,冥傳風態葉飄廊。
相看不厭無多月,且住為佳豈有鄉。
如缶如瓜渾未識,數星飛落忽迷方。
「山齋涼夜舊什錄呈叔河賢友雅屬」,下鈐圖書兩方「錢印鍾書」「默存」。八五年寄來時說明是「四十年前寓貴省時作」,可見「山齋」即是國立師範學院所在處藍田李園。
我從未到過李園,跟李園中的國師卻多少有過一點關係。大姊那時讀書橋頭河,距藍田不遠,她訂閱的《學與思》上常有國師的消息。有回報導師生聯歡,寫到「父子教授」到場而態度各異,兒子穿西裝打了根紅領帶。這說的是誰,小學生的我並不關心,那根紅領帶卻一直記在心裡。
第二年進了初中,「英文先生」是國師畢業的,講過他的老師和太老師,一個英文系主任一個國文系主任,學問都很了不起。這些話聽過也就聽過了,但因為紅領帶印象深刻,所以亦未能忘。
及年歲稍長,讀過了《圍城》《談藝錄》,又讀了從王闓運講到徐志摩的《現代中國文學史》,也知道了「父子教授」都姓錢。八十年代初我編《走向世界叢書》,深得鍾書先生關心指導。有次偶然談到,我當過他學生的學生,問起來卻連「英文先生」的名字都說不出,但這跟他稱我「賢友」和錄「舊什」相寄或亦有關。
不久後,某處準備開「錢基博學術討論會」,擬整理出版老先生的全集。鍾書先生卻在寫給我的信中說「先君著作有獨絕處,然出版尚非其時。其弟子輩尊師而無識力,急求刊行。弟於此事不敢置可否,落不孝之譏而已。」我說,我也無識力,但還是想印一下《近百年湖南學風》,請他允許。他笑道:「我這裡只能一視同仁,你硬要印,可以去找我妹妹。」
去找鍾霞先生的結果很順利,她還寫了篇後記,最後幾句是:「四十多年前我做過校對,現在又作一次校對,使我沉浸於回憶中。寒風之夜,李園四周萬壑松濤在響。西側一室,橘黃的燈焰搖晃著,父親在燈下一筆一筆認真地寫這本書稿。四十多年了。」落款是「錢鍾霞校讀後記,一九八五年元月於武昌。」
(選自《湘水》第二輯)
觀點集錦
大江東去 無非湘水餘波
陳來談屈原:他的精神,是深深的儒家的情懷楚地的學者有什麼特點?
首先重要的是屈原,怎麼評價屈原?
以前有人把屈原作為黃老學者,但是你看屈原講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那就是孟子的心態,跟孟子思想是一樣的。道家思想不可能有這麼深沉的感嘆、這種對民生的深切的關懷。對社會的安定和平、對民生的溫飽,抱有這麼深切的關懷,不是一個道家的情懷,屈原有深深的儒家的情懷。因此,對屈原,我給他四個字,叫做「楚中詩儒」。他是用詩來表達情緒,詩賦是他藉以表現的形式,而他的精神,是深深的儒家的情懷。
(作者系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選自《湘水》第四輯。)
李學勤談嶽麓書院:它的文化史可以寫一本專著
嶽麓書院是古代的四大書院之一,作為學府,從建立書院就一直傳承下來的,只有嶽麓書院,其他的書院歷史都中斷了。今天的湖南大學就是在嶽麓書院的傳統上建立起來的。可以說嶽麓書院到今天已經有將近一千四百年歷史了。
嶽麓書院的文化史可以寫一本專著來講,但主要就是兩段,南宋和近代。
南宋的張栻和朱熹有過「朱張會講」,這個事情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大家講宋代理學就是程朱,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宋代理學的建設者還有很多,張栻(張南軒)當然算一個,還有更早的一個湖南人周敦頤。張栻的學風和朱熹很相近,但也有不同,這也是他們會講的意義所在。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嶽麓書院開闢了後世的學術傳統,而張南軒在其中的地位我們講得還不夠。我常說理學史上的湖湘學派和浙東學派講得還不夠。理學就如梁啓超所說,是一個思潮,是一群人而非只有程朱。
另外一段,近代的湘學,我覺得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它和清朝的理學和漢學都區別開了。清朝的漢學就是乾嘉之學,這到清中葉嘉道時期就顯現出了一個不足——它是純學術的,和國計民生沒有關係。對它的批評也就產生了,但只從理學角度批評是不起作用的,而從另外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對它進行批評,湖南學術界起了很大作用。且不說後來的康梁,王闓運(王湘綺)就很重要。王湘綺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把學風從湖南帶到四川,如開辦存古學堂。我常說晚清的傳統學問異軍突起的,一個是湘學,一個是蜀學,而蜀學又受到湘學的影響。王湘綺有個兒子叫王代豐,他有一本書叫《春秋例表》,是公羊學的正宗。實際上這本書是王湘綺寫的,因為書中有些提倡變法,恰逢六君子失敗,他就借兒子的名義出版了。
(作者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選自《湘水》第三輯。)
李澤厚談經世致用:不能以理學來概括湖湘學問
從王船山開始,特別是近代以來以魏源為首,經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等人一直到毛澤東,都是講究經世致用、救國拯民的,所以不能以理學來概括湖湘學問,那不是主要方面。湖南經世致用的學風和思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仍然值得繼承與發揚。
(作者系著名哲學家,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選自《湘水》第四輯。)
劉夢溪談時務學堂:傳統書院制度向現代學堂制度轉換的典範
湖南的文教積澱很深厚,湖南出了很多人物,實際上跟湖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從宋元明清幾代來講,湖南的書院教育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當然影響最大的是嶽麓書院。戊戌變法前後,長沙就有嶽麓書院、城南書院、求忠書院、湘水校經堂四所書院,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書院的教育系統是一個傳統的系統,時務學堂的創辦,對晚清書院的改革起了很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特別是梁啓超為中文總教習,主講時務學堂,在全國影響非常大。所以,就在全國各地掀起了書院改革的浪潮,很多書院都效仿時務學堂,開始進行課程的改革。
從時務學堂培養的人才來講,在晚清到民國轉型的過程中,很多第一流的人才都跟時務學堂有關。像楊樹達,就是陳寅恪非常佩服的大學問家;蔡鍔就更了不起。
所以說,時務學堂是晚清改革浪潮中傳統書院制度向現代學堂制度轉換的一個典範,也是湖南新政最精彩的篇章。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選自《湘水》第四輯。)
王興國談王船山:他的獨到見解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哲學的理論寶庫
王船山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其哲學思想的特點,就是善於以深邃的理論思辨,對中國傳統哲學中許多前人爭論不休或理解錯誤的理論問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哲學的理論寶庫。正因為如此,他的哲學思想(包括道器觀、體用觀、理勢觀、動靜觀、知行觀)為近代一些先進人物觀察和處理所面臨的時代問題,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船山學社社長。選自《湘水》第五輯。)
楊立華談周敦頤:僅以一書、一圖、一說,確立不朽豐碑
朱子曾作周濂溪《像讚》:「道喪千載,聖遠言湮。不有先覺,孰開後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這裡的《書》指《通書》,《圖》則是《太極圖》和《太極圖說》。僅以一書、一圖、一說,便確立為不朽的豐碑,這在中國哲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周敦頤對後世的影響,當然與朱子的極力推揚有關,但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他的哲學思想所達到的高度決定的。他的《太極圖說》,全文不過二百五十餘字,卻是北宋道學的奠基之作。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選自《湘水》第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