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恆衡,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為都會,包伊廛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遊歷中嶽嵩山,被嵩陽書院的地理形勝和人文風貌所感染,揮毫為書院御書了這副楹聯,向世人展示了嵩陽書院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和價值。
嵩陽書院所在的河南登封古稱嵩陽,因地處中嶽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正位於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極峰的南麓。現址原名為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為佛教活動場所;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五代後周世宗柴榮將其改為太乙書院;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宋仁宗御賜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現在則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和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哲學「程朱理學」的發祥地之一,理學祖師程顥、程頤兩兄弟曾常年在此講學授徒,「程門立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書中記載,近千年間,除了「二程」,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還有範仲淹、司馬光、楊時、朱熹、李綱、範純仁等大家二十多人。在此求學日後成名的人才有馮吉、李度、陳堯佐、滕子京、張載......康熙辛卯年,河南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登封就中了五個。
北宋時,嵩陽書院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無愧中國古代的頂尖大學。
史學家司馬光被認為是程朱理學的第一代傳人,他的巨著《資治通鑑》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完成的。
大門外,一座高山仰止的牌坊,足以證明世人對嵩陽書院的歷史評價。
嵩陽書院共有五進院落,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高山仰止牌坊、書院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
走過高山仰止牌坊,進入一進院落,中線東側是一座四角飛簷的碑亭,碑亭裡有寶藏級的中嶽嵩陽寺倫統碑。此碑是嵩陽寺的出生證明,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鐫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龕,內作一佛二菩薩三弟子,龕楣浮雕的飛天童子諸像及碑側圖案,頗為精緻,為中原石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沿中線走上一層梯級臺階,西側是遺址上復原的杏壇。清初中州著名學者耿介遵循孔子杏壇講學,在此闢地為壇。講學期間壇上古杏樹一株,傳為耿介手植,現已無存。
杏壇向北再步上一層階梯,有號稱中原第一碑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大唐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文計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參觀期間,正值修繕維護,未能見其真容。
過了大唐碑,方是嵩陽書院的大門。乾隆皇帝御書的楹聯就懸掛在嵩陽書院大門兩側的立柱上。大門正上方的「嵩陽書院」四個大字,則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墨寶。
大門裡的第二進院落,有供奉儒家至聖孔子的先賢殿。先賢殿也稱先賢祠,先聖殿為硬山卷棚式三開間建築。先聖殿的楹聯是「至聖無域渾天下;盛極有範垂人間」。殿內中央供奉聖先師孔子站像,左右兩側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賢人線刻圖像。西牆為孔子弟子72賢人傳略和12先哲畫像。
先賢殿西側是兩棵稀世珍寶——漢將軍柏。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現存兩棵,三將軍柏已經焚於明代的一場大火。
經林學專家鑑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因為年齡高邁,樹身斜臥,被一堵高牆支撐著,但樹冠依然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
相比之下,二將軍柏身材更加挺拔魁梧,通高18.2米,圍粗12.54米,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
從受封到現在,將軍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樸初老先生說:「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
先賢殿的東側有御碑亭一座。當年,乾隆皇帝巡遊嵩山,曾寫下兩首詩,時人於第二年將皇帝的詩刻於碑上,並修亭予以保護。碑上的詩句是:「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虛誇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對嵩陽書院極盡讚美。
御碑亭左側那棵由一架長梯支撐保護的古槐,據傳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二程」在此講學時親手栽植,樹高19.5米,圍粗4米。
書院第三進院落的主題建築為講堂。講堂為一座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二程」當年給學生授課的地方。楹聯上寫「滿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殿內設教案、課桌、課椅等教具。殿內東山牆上繪有「二程」講學圖,西山牆介紹宋代在嵩陽書院任教人員名單和傳略,書院教學的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學制演變情況等。
講堂後面的第四進院落是供奉了帝堯、大禹和周公的道統祠。道統祠的楹聯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道統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橋以通往來。古制學宮得引水闢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後世築池形如半月,跨池構橋。書院作為一種古代學校,也多建泮池、泮橋。古代當地風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學位的,都要舉行繞池三周儀式,以示永效老師之法,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書院的最後一進院落建有藏書樓,相當於現代大學的圖書館,清初的時候,藏書達86萬餘冊。
此外,嵩陽書院還現存有唐至清代碑碣70條品,雖經風雨侵蝕,但都是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值得欣賞和研究。其中明神宗萬曆年(1593年)登封知縣陳國章主持刻制的《登封縣圖》碑高1.05米,寬0.86米,厚0.2米。圖中詳細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區80我處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的分布情況,並描繪出登封縣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鎮和四至地界的名稱等。有人形容「一覽此圖,即可囊括登封,臥遊中嶽」。
巍巍嵩山,幽幽書院。高山仰止,名不虛傳。細讀嵩陽書院,遇見了中國古代的頂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