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很多言論,由於通假、斷句等原因,後世對其理解存在歧義,現舉三例,以期正本清源,還原孔子本義。
一、此免通冕是帽子
《論語·為政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其中的「免」字通「冕」,作帽子解釋。在這段言論中,免不是「免於」的意思,而是特指一種能遮住臉的帽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以政劃線,越線就問罪,民就會像戴上一種能遮住臉的帽子一樣,不見了臉色的變化。
二、禮樂推廣選先進
《論語·先進篇》第一段話的斷句應該是: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能把禮樂推廣至村夫野老社會底層層面的為先進;只把禮樂推廣至君子層面的為後進。孔子說他自己贊成先進。這是孔子「從周」的表現和對禮樂推廣的態度。
三、此信應作信賴解
《論語·顏淵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其中的「信」字作「信賴」解釋,而不作誠信解。誠信是民風範疇的問題。華夏二十四史,民總是立著的。
這般話的意思是:「政」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賴。而「政」能立住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民信賴這個「政」。如果得不到民的信賴,這個「政」即使足食足兵也是難以立住的。因此,與這個「政」相連的政治人物,即使去兵,甚至自己去食,也要確保得到民的信賴。
這裡簡要說明一下:「足食」,孔子一定是說要民足食;「去食」,孔子一定是說政治人物自己去食。如果要民去食,結局就是:1.民造反了,政垮掉了;2.民消亡了,政也就消亡了。(郭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