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孔子之五:《論語》中三段言論的字句解釋與斷句校正

2020-12-09 孔孟之鄉

《論語》中的很多言論,由於通假、斷句等原因,後世對其理解存在歧義,現舉三例,以期正本清源,還原孔子本義。

一、此免通冕是帽子

《論語·為政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其中的「免」字通「冕」,作帽子解釋。在這段言論中,免不是「免於」的意思,而是特指一種能遮住臉的帽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以政劃線,越線就問罪,民就會像戴上一種能遮住臉的帽子一樣,不見了臉色的變化。

二、禮樂推廣選先進

《論語·先進篇》第一段話的斷句應該是: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能把禮樂推廣至村夫野老社會底層層面的為先進;只把禮樂推廣至君子層面的為後進。孔子說他自己贊成先進。這是孔子「從周」的表現和對禮樂推廣的態度。

三、此信應作信賴解

《論語·顏淵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其中的「信」字作「信賴」解釋,而不作誠信解。誠信是民風範疇的問題。華夏二十四史,民總是立著的。

這般話的意思是:「政」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賴。而「政」能立住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民信賴這個「政」。如果得不到民的信賴,這個「政」即使足食足兵也是難以立住的。因此,與這個「政」相連的政治人物,即使去兵,甚至自己去食,也要確保得到民的信賴。

這裡簡要說明一下:「足食」,孔子一定是說要民足食;「去食」,孔子一定是說政治人物自己去食。如果要民去食,結局就是:1.民造反了,政垮掉了;2.民消亡了,政也就消亡了。(郭民華) 

相關焦點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從目錄可知,本書前有中文版序、導讀、緒言,後有跋文和索引,中間部分是主體,包括二十三講,前十八講討論一個或兩個概念,先列出《論語》中的相關語錄,然後徵引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澀澤榮一、朱熹等各家注釋,闡析孔子的核心思想,後五講是「弟子們的《論語》」,從孔門弟子的視角(曾子·子夏·子貢;樊遲·子遊;子路;曾皙·冉有),重估孔門師徒的言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從目錄可知,本書前有中文版序、導讀、緒言,後有跋文和索引,中間部分是主體,包括二十三講,前十八講討論一個或兩個概念,先列出《論語》中的相關語錄,然後徵引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澀澤榮一、朱熹等各家注釋,闡析孔子的核心思想,後五講是「弟子們的《論語》」,從孔門弟子的視角(曾子·子夏·子貢;樊遲·子遊;子路;曾皙·冉有),重估孔門師徒的言行。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智慧的人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前的文章都是沒有斷句的,因此有人解釋說孔子從來不談怪、力、亂、神,也就是說孔子不談牛鬼蛇神之類的超自然的東西。意思是說這段話是描述孔子的形態的,孔子說完前面敏以求之者也後,突然不說話了,好像有什麼奇怪的力量讓他分神了,後來就有說出來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話。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但在孔子的眼中,「半途而廢」相比起「從未開始」,實在是個褒義詞。它意味著你有開創的決心、踐行的勇氣,和付出的真心。  付出行動之後,產生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能力陷阱》的作者埃米尼亞伊貝拉教授在書中提到,職業生涯發展中最重要的提升點,不是所謂的先轉變思維格局,而是先從改變做事方式上開始。  她說:你必須先做得像一個領導人,而後才能成為真正的領導人。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史記·孔子世家》面臨困難絕境,信仰危機,從三人的不同表現,也就可以理解為啥孔子這麼看重顏回了。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第一種斷句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種斷句把「不威」、「學則不固」當成「不重」的結果。那麼在這裡,「固」就解釋成「堅固,牢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如果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易變)。《四書集注》就是這樣的解釋。
  • 弘揚傳統文化——《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四
    今天和大家繼續分享《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論語》言簡意賅,微言大義,每一句都涵義深遠,即便幾千幾萬字,也未必能詮釋清楚其中的深意,但因現今生活節奏過快,大家時間過於緊迫,只能用簡單幾句話,來粗淺解釋其中的涵義了,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包涵。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1、溫良恭儉讓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於?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裡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其中的道,應該理解為父親的優秀品行,治國治家之道。從孔子生活的時代來理解,就是繼承前輩的優秀傳統。孔子生活在一個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戰火連連,滅國五十二,兄弟兇殘比比皆是。孔子正是看到了孝道是處理社會矛盾的一個立足點,才鼓勵以孝為家,以達到文化和禮儀的傳承。
  • 孔子《論語》起名:一見傾心的小孩名,這些名字,驚豔清新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 子貢緣何為孔子守墓6年?不愧《論語》中恩師以「器」評價
    孔子像 孔子弟子眾多,《論語》中出現名字的就有25位。其中又以顏淵,子路,子貢三人最受孔子器重。顏淵與子路比孔子先去世,三人中只有子貢得以為孔子送終守墓。這墓一守便是6年(服喪3年,廬墓3年),可見子貢對孔子的敬慕與追思,是非同一般的。而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論語》中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出現得非常多,其中有這樣一句,是孔子對子貢的特殊評價。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這樣看來,我們也不妨暫時把「《論語》是不是哲學文獻」的問題擱置起來,轉而討論:如何哲學地閱讀《論語》?以下將剖析五種哲學地閱讀《論語》的可能方式。第一至四種比較算是學院哲學式的閱讀,較適用於我輩從事專門學術研究者(學院以外的一般讀者如有興趣,當然亦可採用)。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論語》哀公問社。宰我:「使民戰慄」孔子:「既往不咎」何解
    孔子死後儒分八家,《韓非子·顯學》裡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而《論語》是曾參及其弟子整理的,他們屬於「子思之儒「,所以他們提到曾參就說」曾子「,提到宰我這個前輩就沒有加「子」這個尊稱。其實我們從《論語》中對宰我的記載就可以看出,宰我才是那種」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人。
  • 孔子《論語》起名: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不想脫穎而出都不行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等,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一、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 1. 謹權出自《論語》:謹權量,審法度。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有什麼深意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呢?「躬」,篆文為:人彎腰的樣子,象徵勞作、行動、努力。「自」,《象形字典》和《說文解字》都解釋為:鼻子。引申義有:本身、當事者、開始、從、由等。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孔子《論語》起名:15個美若天仙的女孩名字,一眼就讓你心動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一、《論語》裡的名言,中華由來已久的智慧,特別適合給寶寶起名!1.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二、美若天仙的女孩名字選擇《論語》取出來的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積澱,就像一股暖流衝洗著我們的心靈,相信這樣的名字隨時隨地都能激勵我們成長。
  •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時代一些人的言行的書。論,通「倫」,含有「條理」「順序」的意思,也就是論纂、編輯之意。語,即言語,言論。《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分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與章原來沒有標題,後人各取首章開頭的幾個字充當標題。
  • 言論篤實、神色莊重是否就能行事如君子
    「論篤是與」,「論」是言論的意思,「篤」是篤實誠懇的意思,「與」字是讚許的意思。 對於「論篤」,舊注為「口無擇言」,這裡要注意的就是「口無擇言」並不是口不擇言,口不擇言是亂說,口無擇言是不選擇性地說,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表現出來的誠懇直言。這句話的意思就對說話篤實誠懇的人表示讚許。何晏在《論語集解》中說,「論篤者,謂口無擇言。君子者,謂身無鄙行也。色莊者,不惡而嚴,以遠小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