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之201:孔子認為治國關鍵在人才。用人在賢,得人在德

2020-12-24 傳統文化新視界

《泰伯》(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亂臣,據《說文》:「亂,治也。」這裡的亂臣,為「治國之臣」。唐、虞,唐堯、虞舜。斯。婦人,指周文王之妻太姒,周武王之母。服事,服侍,服從服務。

舜有五位賢臣而天下得到治理。周武王說:「我有治國之臣十人。」孔子說:「人才難得,不這樣是嗎?唐堯、虞舜時代,人才方面最興盛。(周武王時代十位治國之臣中),有一位婦女(周武王母親太姒),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以此服從服務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啊。」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關鍵在人才。用人在賢,得人在德,周文王有賢臣得人心,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謹守臣道,所以孔子推崇為「至德」。

如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任人唯賢 選賢舉能——中國古代社會的選人用人
    作者:崔慶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選人用人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所在。中國傳統社會在人才的選拔、任用、培養、考核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積累了深厚的歷史底蘊,並成為中華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對於人才,孔子都看走眼過,你是人才嗎?《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
    對於人才的鑑別,孔子都看走眼過。21世紀人才很重要,如何發現和培養人才,乃至於如何讓自己成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看看《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看看能得到哪些重要啟示。 1.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而且,選擇的篇章不避重複,其中「德」就佔了兩講(第六講論「德」,第十講懷「德」),像「為政以德」一章,就同時出現在論「政」、論「德」兩講當中。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而且,選擇的篇章不避重複,其中「德」就佔了兩講(第六講論「德」,第十講懷「德」),像「為政以德」一章,就同時出現在論「政」、論「德」兩講當中。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孔子一生所提倡的東西總結起來兩個字,一個是禮,另一個是仁。禮是禮法是規則是社會運轉的制度。仁是仁義是人情是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顏回字子淵又稱為顏淵,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也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孔子《論語》,為何成為世代君王的必修之書?朱熹8個字說出真相
    孔子猶如一個流浪漢,為何能吸引那麼多粉絲?朱熹8個字說出真相孔子猶如一個流浪漢,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粉絲?一部《論語》何以成為萬代君王的必修之書?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廣袤的東方兩千多年的「聖經」?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論語·顏淵》中孔子在回答樊遲對人的看法時,說「如果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邪曲的人上面,就能使邪曲人也逐漸變好。武丁擢傅說,就是一個例子。遇到一個叫甘盤的賢人,告訴他要多了解些情況,民間一樣有賢能之士。一天早上,他走到虞山之下,見一群奴隸在進行板築勞動,其中一個奴隸樣子長的很古怪,對這位貴族的到來,一點也不拘束。武丁很感興趣,和他談了很多。從道理到工程,從生活到治國,他都分析的頭頭是道,入情入理。武丁聽了,十分高興。看中了這個人才。
  • 王蒙說《論語》:孔子十分重視面容表情 提出「色難」命題
    孔子也認為關鍵在於人心,人的事情,心決定物,人心大治,自然物阜民豐,溫飽無虞。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他憂的是這個。不幸的是,或者說可巧的是,這話好像是說兩千數百年後的今天。
  • 論語史鑑:孔子的偶像——周文王!
    第二篇第1 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正也。形聲兼會意字。「政」的原意為糾正它使變正確。比如《墨子》:「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後「政」泛指匡正,治理。如《後漢書》:「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政」也延伸為政策,法令。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批評者認為她是「為統治者作注」,讚揚者說她是「立足於文本解讀《論語》」。我們現在也來談孔子,就只能是冰山之一角了。《論語》三章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下稱「侍坐」章;《季氏將伐顓臾》章,下稱「顓臾」章;《子路從而後》章,下稱「從而後」章。「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聽其弟子子路等四人談論各自志向抱負的事。
  • 任人唯賢 選賢舉能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選人用人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所在。中國傳統社會在人才的選拔、任用、培養、考核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積累了深厚的歷史底蘊,並成為中華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史學史、以史為鑑,系統思考選什麼人、怎麼選人,如何考察監督,在當下也很有積極意義。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1、溫良恭儉讓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於?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貢說:先生為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與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不同的人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 男孩起名:《論語》霸道總裁範的小孩名,霸氣十足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釋義: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解釋:賢,指賢能。這個名字寓意著男孩子善良有愛心,才學出眾,出塵脫俗。
  • 孔子《論語》取名:20個文武雙全的男孩名,真的美到一字一音一意
    中國人歷來對名字特別講究,每個人的名字或多或少都凝聚著長輩的殷切期望、美好願景。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文武雙全的男孩名1. 忠之取自《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清代古籍《孔門七十二賢像》在遼寧省圖書館展出——康熙以祭孔為...
    關於孔子的形象,《史記》中稱「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即頭頂中間低四周高,且「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有學者考證,按西漢一尺等於23.1釐米計算,「九尺有六寸」是221.76釐米,孔子個頭很高。《論語·述而篇》中對孔子的描述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舉賢才
    《論語·子路》中記孔子談到治國的具體措施,就是舉賢才。 姬昌見紂王昏庸殘暴,失去民心,決心對他討伐,可是縱觀朝內缺少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便到處物色人才。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簡單好聽的男孩名,為孩子起個自在前行的名字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 世無賢人,還是不好賢?晉文公提拔先軫證先用人唯賢才有賢人近身
    齊宣王這可不服氣了:「寡人憂國憂民,當然希望有賢士來治國!」王鬥突然又轉了一個話題:「我覺得大王的憂國愛民,還趕不上對一頂紗帽的喜愛。」「怎麼說?」「大王派人做紗帽,從不會讓親近寵信的人做卻讓工匠去做,這是為什麼呢?
  • 孔子是這麼認為的
    一、《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在孔子的理念和教化裡,對百姓的道德引導始終是排在第一的。而讓百姓認真而自覺地去學習禮制,則是孔子對百姓實質上的具體要求和學習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