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誕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有史書記載,孔子是他父親與一個女子野合而生。因其父叔梁紇的正妻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小女為妾,奈何當時顏徵在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二人在尼山居住並懷孕,故謂之「野合」。孔子剛出生沒有多久,他的父親就離世了。孤兒寡母的日子當然異常艱辛,但是孔子從小就非常愛讀書,非常懂禮。因為他的聰明好學,所以得到了君主的賞識,曾在魯國任乘田、委吏等小吏。大概30歲,孔子就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學者了,奉詔開始大辦私學,廣收門徒。
孔子從小懂事,與其母過著清貧的生活,那時他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國家的一些政治大事與治國策略頗有研究。但是他的仕途並不順利,當一個人太優秀,身邊的人一定會嫉妒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孔子在公元前497年,被齊國實施計謀,送君主女樂,君臣迷戀歌舞,不理朝政,使孔子與他們產生不和。又因為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士大夫,而孔子並沒有收到,於是「祭肉不至,孔子行。」孔子在其弟子的陪伴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孔子這次周遊列國,歷時14年。途中孔子一直在宣揚自己的救世主張。雖然受到各種阻撓與譏笑,然而孔子還是堅守自勵,以「天生德於餘」自讕,以天任「木鐸」自居,以文王周公繼任者自任,頑強地傳播他的學說。
68歲時,孔子再次回到魯國。此後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刪定文獻上,他整理修訂了《易》、《禮》、《樂》、《尚書》、《詩經》,又刪修了一部《春秋》。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記錄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間發生的大事。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73歲。他已經非常衰老了,自知不行,倚在門口放聲哀歌「泰山其禿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沒多久,孔子就去世了。葬於魯城北泗水上(今山東曲阜縣城北孔林)。
孔子是一位有勇氣,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來自「愛人」「知人」,他的勇氣來自於他的「知禮」。孔子的志向遠大,卻從不好高騖遠,一直腳踏實地的敬愛自己所做的事業。縱觀孔子一生,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從不向任何勢力低頭的執著勇氣,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化聖人,他對中國2000多年的思想和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儘管他的主張沒有得以實現,但他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精神,讓每個人都深深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