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孔子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讀者應明辨是非

2020-12-14 騰訊網

罵孔子者自己是什麼人,讀者應明辨是非

近日在網絡上看到,被自稱為「獨立學者」的王某某,罵孔子「淺溥」的視頻,卻不敢苟同,望讀者明辨是非,看清其醜惡的嘴臉和險惡用心。

孔子是聖人、中華民族的「萬世師表」、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家學說的 創始人,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漢代以後成為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流派。.儒家思想是中國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儒學倡導的「禮、義、廉、恥、仁、愛、忠、孝」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一直是指導絕大多數中國人日常行為的基本意識規範。

可現在所謂的「獨立學者」王某某,借他人之口,說孔子「淺薄」,而且還一再表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外國某名人說,外國人說沒說,我們無從考究,但「獨立學者」王某某借他人之口,來罵我們的「萬世師表」不知是何居心?別國人罵孔子可能是無知,或者對孔子不解。而「王某某」再拿他人言論來詆毀我們的聖人孔子,可以說是無恥之極。

怎麼說「王某某」是無恥之極呢?自古以來,哪有後人罵自己先人的,就連小孩都知道愛護自己的父母,有人罵了自己的父母,孩子都知道回懟,甚至幹仗。而「王某某」所謂獨立學者,難到連孩子都不如?

我看不是連孩子不如,而是有意為之,他的種種言論都是網絡文化上的毒瘤,最終害人害己,身敗名裂 ,被人們所唾棄。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述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論,以「仁、義、禮、智、信、忠、孝」為主導思想,而「王某某」卻斷章取義,說孔子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論淺薄,大家試想一下,我們中華民族的「萬世師表」、聖人都可以被其視為「淺薄之人」,可想而知,我們還有哪個人不淺薄,「王某某」罵孔子淺薄,仿佛自己就高大了,其實不然。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長期從事教育活動,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譽,儒家的代表人物除孔子外,還有孟子、荀子、董仲舒、程穎、朱熹、陸九淵、王陽明、陸明鑑。難道說他們都是「淺薄之人」?

孔子現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已被世界多國所推崇,難道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都是「淺薄」之人?王某某視頻雖說只在網絡平臺上播放,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絡的觀點,我想網絡平臺也不是法外之地,其不當言論也應該被叫停,同時,我也想提醒廣大讀者,明辨是非,對「王某某」之不當言論予以反擊,給以痛批。網絡平臺也應負起自己的責任,加強監管,讓不當言論永無藏身之地,給讀者提供一個好的閱讀環境。這樣可以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

有人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在網絡平臺上恣意妄為,如「王某某」罵孔子「淺薄」,詆毀中國傳統文化,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知道他還是不是一個中國人,要是一是一個沒良心的中國人,也是一個民族的敗類,希望能及時清醒,懸崖勒馬,不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到時後悔莫及。

在網絡平臺上,我們的自媒體創作者,應以民族復興大業為己任,多發表一些有「正能量」有文採的好文章以覓讀者,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儘自己的一份職責,發一份光和熱,做一個有意於人民的人。做一個思想和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人。

相關焦點

  • 宰予是個什麼樣的學生,讓溫良恭儉讓的孔子都忍不住罵他?
    宰予字子我,也叫宰我,是孔子的一個著名的學生。不過他也是被孔子這句「朽木不可雕也」罵出名的。為了增加氣勢,孔子後面還加了句,」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你就是一坨翔! 孔子向來溫良恭儉讓,什麼事為啥罵宰予罵得如此接地氣?原來不過是宰予白天睡了個覺,也不過是散漫了點。
  • 生而知之者,上也,那什麼樣的人稱為下等人,看孔子怎麼說!
    可見,從古至今的聖賢者都離不開學習。要知道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成功要素。既然學習,就離不開閱讀。在世界走向信息化的今天,從古代只能用文字看書,到了近代可以聽書,而現代。我們既可以看,也可以聽。更多選擇,可以通過視頻,既能聽書,還有觀賞性的媒體視頻,語音等途徑來增長我們的學識。
  • 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智慧的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這段話是描述孔子的形態的,孔子說完前面敏以求之者也後,突然不說話了,好像有什麼奇怪的力量讓他分神了,後來就有說出來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話。
  • 美人拒絕與孔子共乘一車,孔子說了句名言,誰知讓她被罵了兩千年
    窈窕淑女,又或者是美女,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下,都會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女在很多方面比起相貌平平的女子都更加有優勢,然而美女雖然很搶手,但是古代的美女常常還有禍國殃民的形象,孔子就曾看到君王與美女同在一輛馬車上,美女卻拒絕和孔子同坐一輛馬車,孔子說出了一句名言,結果這個女子被罵了兩千年。
  • 孔子自己活了73歲,為何還會惡罵他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亦有一種說法認為「女子」通「汝子」,是孔子在教導自己的弟子。 孔子在此主要是在強調:「人主」要管理好國、家,務必注意防範和駕馭身邊的恃寵者與小人。只是,這句話被許多後來人給曲解了,所以才給孔子貼上了歧視女性的標籤的。
  • 王小波:我的明辨是非,也是在打自己的嘴
    小說中描繪了一個場景:工業巨頭見到自己多年不見的兒子之後,便問他:「你對做什麼有興趣?」年輕人回答說:「自己在科學文化領域都一無所長,只會明辨是非。」對此,工業巨頭十分生氣,將兒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通,認為他什麼都不會,只會明辨是非?當時的王小波只有20多歲,立刻下定決心:不要做一個一無所有只會明辨是非的人。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
  • 《我的英雄學院》漫畫角色名涉辱華被下架,讀者找錯漫畫家罵錯人
    因這種爭議而被下架是正常的,可是尷尬的是有人跑到了漫畫《HELLSING》的作者平野耕太的主頁,找錯了漫畫家罵錯了人。對此,平野耕太感到非常無辜,但他還是對回復了罵他的讀者:對《我的英雄學院》不滿為什麼找我抱怨?你們倒是確認一下名字啊!這裡是平野耕太,而漫畫《我的英雄學院》的作者是堀越耕平,就對上兩個字而已!希望大家好好確認一下,名字差了兩個字啊。
  • 人最重要的兩個品質,一是明辨是非,二是不忘廉恥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一個人能夠明辨是非的時候,遇事才能做出明智地做出正確的判斷,當一個人知道廉恥的時候,才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規範,讓自己成為一個平行高潔的人。人生在世,擁有這兩個品質,你的生活會更加順利,你的人生也會更加有意義,因為擁有這兩個品質的你將成為正直、果敢、謙虛、有禮的人。
  • 孔子真參與叛亂了嗎?從以下幾點分析,還原孔子欲應叛者召真相!
    孔子對陽虎的招攬採取虛與委蛇的策略加以拒絕,而對公山不狃、佛肸的招攬欲而未往的事件是符合史實的。孔子之所以這樣做,是由孔子以"道"為最高目標以及根據具體情況而"權變"的出仕觀決定的。可以說,孔子欲應叛者召事件既是孔子政治理想的體現,又是孔子極具政治智慧的表現。
  • 孔子罵人太智慧,被後人誤解了幾千年,希望孔子的罵聲能警醒世人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句話裡面最出名的就是孔子說的這句話:鳥獸不可與同群。這句話的意思都是解釋成:人不能和鳥獸在一起,躲避現實社會,我不和社會上的人在一起和誰在一起呢?所有的書上都是這樣解釋的: 說長沮、桀溺都是當時的隱士。長沮桀溺並非人名。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法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孔子讓人克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恭寬信敏惠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
  • 散文丨孔子故鄉人
    孔子故鄉人文/周長行孔子的故鄉人,幾乎都與孔子「沾親帶故」。我的朋友章言勁就向我講述過他父親與孔子的故事,還被我寫進了一本書裡。他的講述如下:……別看父親沒受過正規教育,可他一談起孔子來話不斷流。孔子名丘,字仲尼。
  • 你怎麼理解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
    你怎麼理解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我們都知道《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裡面透露了很多孔子關於學習、做人、交友的觀點。而其中有一句交友的句子「無友不如己者」,你們覺得這是孔子告訴大家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嗎?我們下來看看原句,分析一下。原句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來源出現兩次。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當年,孔子帶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室外課。坐在草坪上,孔子說,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吧。子路說,我要是治理一個國家,就要讓人民都有保家衛國的勇氣。孔子說,好,有愛國主義精神。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斥責老朋友失禮,若是我們可能更刺耳
    孔子高度重視禮,並且自己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正如他所說:正其身,才可正人。他自己做到了,所以才斥責元壤。「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儀容恭敬,好像沒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 如何理解孔子的「六十耳順」?此文給你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今天咱們就來談談孔子所說的「六十耳順」。1六十耳順六十而耳順說的是人到了六十歲,人變得「中庸」了,什麼話都能聽得下去,也能辨明其事非曲直。這句話其中的道理是說,自十五歲開始做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這個心裡平靜不是心如止水,死氣沉沉,而是很活潑,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到這個境界,當是鎮定自如,波瀾不驚,可以舉重若輕。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此言,到底是不是貶低女性?誰在說謊?
    後人對這句話的通常理解是,孔子把「女子」與「小人」相提並論,稱其為最難對付的人,說你若是靠近她,她就會對你不尊重,你若是遠離她呢,她又會埋怨你。「小人」也並非泛指人格卑劣的人,而是特指與君子之道相悖的人。
  • 孔子從凡人到聖人,他的成長軌跡告訴你,如何打造不平凡的人生
    孔子3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度日艱難,到了17歲又喪母。孔子其實比許多人都慘,家庭貧寒,沒有爹可拼,早早就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他說「吾少也賤」,年輕時候為了謀生幹過低賤的活。如此家境,孔子卻把本該平凡的一生過得不平凡,成為至聖先師。孔子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