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者,上也,那什麼樣的人稱為下等人,看孔子怎麼說!

2020-12-22 大茶經

北宋時期的《神童詩》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從古至今的聖賢者都離不開學習。要知道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成功要素。

既然學習,就離不開閱讀。在世界走向信息化的今天,從古代只能用文字看書,到了近代可以聽書,而現代。我們既可以看,也可以聽。更多選擇,可以通過視頻,既能聽書,還有觀賞性的媒體視頻,語音等途徑來增長我們的學識。

莎士比亞也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有句至理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但是,如果你行萬裡路,還讀萬卷書,你的人生肯定有他人不同。我們可以在行萬裡路中結緣不同的人,但你永遠如何與聖人對話呢?

如儒家的孔子、佛家的佛陀、道家的老子。讀書卻不同,我們可以在書中學習他們留下的智慧,我們可以少走一點彎路。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並非明智之舉,倘若我們在行萬裡路中,又能讀萬卷書,收穫自然更加豐盛。

一本好書,就如一位導師,能讓我們的知識更豐富,也能在人生失意時,找出你的人生方向,它是我們通往智慧的心靈窗口,是我們指路的一盞明燈。古今中外,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說,那什麼樣的人稱為下等人,我們看聖人孔子怎麼說!

儒家的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意思是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願更多的人與大茶經一起倡導全民閱讀。文字與閱讀,它見證和涵蓋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同時也包含了古人聖賢智慧。

說起書籍,談起閱讀,就少不了說到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是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不管是古人智慧,還是現代信息化的建設,讀書、讀報都是知識填補的源泉。現今,隨著社會的大力發展,我們可以看書、也可以聽書,還有自媒體視頻,都是一種閱讀。時間久了,我們會自然發現,「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的含義。

所以,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大茶經願更多的人倡導全民閱讀,習看書,走聽書,聽看一段好書,讓你的生活充滿歡樂。古賢人或,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不管你是研讀儒家經典,還是佛家修心,道家養性,都是一種智慧的補充。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我們能做到知行合一,必得智慧,放發光芒。

相關焦點

  • 罵孔子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讀者應明辨是非
    罵孔子者自己是什麼人,讀者應明辨是非 近日在網絡上看到,被自稱為「獨立學者」的王某某,罵孔子「淺溥」的視頻,卻不敢苟同,望讀者明辨是非,看清其醜惡的嘴臉和險惡用心。 孔子是聖人、中華民族的「萬世師表」、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 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智慧的人
    以前的文章都是沒有斷句的,因此有人解釋說孔子從來不談怪、力、亂、神,也就是說孔子不談牛鬼蛇神之類的超自然的東西。當然還有另外的人指出,不能這樣斷章取義,要看全文,並做了這樣的標點符號補充: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 還是中等人?還是下等人?讀完杜月笙的語錄便明白了
    而下等人,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沒有房子、車子、存款,而且還負債纍纍,這樣的人就是下等人。其實這麼去看,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分析得也很清楚,明白。 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是下等人,不過是愛面子罷了,更多人還會打腫臉充胖子,說自是中等人,甚至是上等人,在別人表面表現出一副不差錢的樣子,甚至跟朋友聚會吃飯還喜歡提前買單。
  • 歷史上什麼樣的人會被稱為「國士無雙」
    還有像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為了共和國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人,像這樣的一人敢於擔負起天下興亡的一國之英才,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稱為「無雙國士」,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被稱為國士,在歷史上這樣的人有幾個?首先,「士」這個階層起源於西周,在天子,諸侯,大夫,士這五等貴族中,他們是最低一等,後來在士農工商這四個平民階層中他們是最高一等,由於身份的特殊性,他們可上可下,而他們要想生存或者出人頭地,到達上層社會,就必須努力學知識,練本領,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士的人生信條,在這其中,如果一個士具備優秀的品德,卓越的知識和本領,上可以輔佐君主,匡扶天下,下可以安定黎明百姓,這樣的人就可以被稱為
  • 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文/惜吾 聖人這個詞在咱們生活中可能經常聽到,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聖人呢?如何才能成為聖人呢? 聖人者,必定通達天地之正理,必能廣布恩澤以教化大眾。《說文解字》認為:"聖者,通也。"《》:"母氏聖善。
  • 孔子談教育普及的可行性!
    第十七篇第3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上知:即上智。孔子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上知者即「生而知之者」。什麼人才算是生而知之者呢?每個人,都要經過努力學習才能獲取知識。
  • 什麼是「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我們現在的老師用同一個標準教所有的學生,而孔子那個時候,他就已經知道了對不同習性,不同資質,不同才智水平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辨症施治。
  • 鬼谷子:上等人會捧,中等人會擠,下等人會踩
    世俗中,往往以財富來劃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於是,有錢人大多被稱為上等人,沒錢人就被貶為下等人。 其實這種劃分非常狹隘,真正區分一個人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應該是心胸、格局、智慧、善惡。 具體到為人處世上,會捧人的是上等人,會擠人的是中等人,會踩人的是下等人。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要知道,子貢並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審時度勢,根據市場的行情做出預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後人將誠信經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
  • 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何被稱為「瑚璉之器」?
    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子貢是身先士卒的,也兼具良好的德行。那麼,作為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子貢,到底具有哪些身份呢?第一身份:實實在在的公子哥子貢出身名門,祖上都是衛國貴族,世祖們都是衛國士大夫。外祖父是衛國大臣,父親是一名商人。
  • 孔子是怎麼說的「半途而廢」?
    孔子和弟子宰予的故事有一天,宰予給老師孔子說:老師您講的很好、我也很認同,但是我做不到。孔子說:為何?宰予說:我力不足也(意思是我沒那麼大的能力,你是老師你能做到,你的能力強,我可做不到像說的那麼好)。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當年,孔子帶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室外課。坐在草坪上,孔子說,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吧。子路說,我要是治理一個國家,就要讓人民都有保家衛國的勇氣。孔子說,好,有愛國主義精神。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孔子許多弟子皆來自平民,「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皆異能之士也」。孔子以他的教育實踐,將這些平民子弟培養成了社會的棟梁之材。冉求為季氏宰,子夏為魏文侯師,子貢是孔門傑出的外交家,子路仕於衛,宰我、冉雍、言偃、顓孫師、曾參等,都躋身當時社會的名流之列。衡量一個人的貴賤尊卑主要的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其心靈,看其德品。
  • 人分三六九等,那麼你知道什麼是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嗎
    對於人的等級劃分,古已有之。人們除了依據權力和職務上的標準,劃分人的等級,還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來劃分人的等級。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表現劃分,可以把人劃分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而且,這三種人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見。
  • 「名正言順」到底要正什麼名,順什麼言,看孔子
    在《論語`子路》中,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正兒八經的根據便去做事,那就會後患無窮。一個人做事要有個正兒八經的根據或者名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正名」。其實,要給一件事情找到個根據很簡單,只要做事情的人認為他的理由是有根據的就行了。因此,我們的身邊就經常會見到這樣的現象:歹徒正在行兇,路人只知看熱鬧卻無一人見義勇為。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種種不利條件沒有阻止孔子的向學之心。孔子晚年回憶: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向學,堅持十五年,到三十歲小有成就,在遠近有了點名氣,一些人開始上門求教。可孔子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永遠不感到疲倦。他曾向遠在周朝國都的大學問家老子請教禮。
  • 你怎麼理解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
    你怎麼理解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我們都知道《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裡面透露了很多孔子關於學習、做人、交友的觀點。而其中有一句交友的句子「無友不如己者」,你們覺得這是孔子告訴大家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嗎?我們下來看看原句,分析一下。原句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來源出現兩次。
  • 周公是孔子偶像,孔子為何說:即使比周公還優秀,我也沒眼看
    某些人提出異議,人才選拔應該能力先行,有能者居之,才能發揮最強效應。那麼人才選拔該以德為先,還是以能為先?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年前門看孔子怎麼說。孔門趣事之《才徳之辯》如果有人問孔子:「你的偶像是誰?」我想孔子毫不猶豫會說:「周公。」確實如此,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的聖人孔子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周公。
  • 對於人才,孔子都看走眼過,你是人才嗎?《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
    失之子羽 從歷史記載上看,孔子對別人一般不會以貌取才,但是對子羽確實以貌取才了。請看國學大師南懷瑾對《論語》這個片段的講解: 子遊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歲,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這個地方為「宰」——首長。回來看老師,孔子問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