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神童詩》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從古至今的聖賢者都離不開學習。要知道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成功要素。
既然學習,就離不開閱讀。在世界走向信息化的今天,從古代只能用文字看書,到了近代可以聽書,而現代。我們既可以看,也可以聽。更多選擇,可以通過視頻,既能聽書,還有觀賞性的媒體視頻,語音等途徑來增長我們的學識。
莎士比亞也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有句至理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但是,如果你行萬裡路,還讀萬卷書,你的人生肯定有他人不同。我們可以在行萬裡路中結緣不同的人,但你永遠如何與聖人對話呢?
如儒家的孔子、佛家的佛陀、道家的老子。讀書卻不同,我們可以在書中學習他們留下的智慧,我們可以少走一點彎路。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並非明智之舉,倘若我們在行萬裡路中,又能讀萬卷書,收穫自然更加豐盛。
一本好書,就如一位導師,能讓我們的知識更豐富,也能在人生失意時,找出你的人生方向,它是我們通往智慧的心靈窗口,是我們指路的一盞明燈。古今中外,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說,那什麼樣的人稱為下等人,我們看聖人孔子怎麼說!
儒家的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意思是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願更多的人與大茶經一起倡導全民閱讀。文字與閱讀,它見證和涵蓋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同時也包含了古人聖賢智慧。
說起書籍,談起閱讀,就少不了說到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是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不管是古人智慧,還是現代信息化的建設,讀書、讀報都是知識填補的源泉。現今,隨著社會的大力發展,我們可以看書、也可以聽書,還有自媒體視頻,都是一種閱讀。時間久了,我們會自然發現,「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的含義。
所以,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大茶經願更多的人倡導全民閱讀,習看書,走聽書,聽看一段好書,讓你的生活充滿歡樂。古賢人或,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不管你是研讀儒家經典,還是佛家修心,道家養性,都是一種智慧的補充。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我們能做到知行合一,必得智慧,放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