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出生於古希臘北部的斯塔拉吉城。他是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與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希臘三賢」。
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但他卻拋棄了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更注重收集資料和實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他的名言。
亞里斯多德一生的著述非常豐富,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哲學上,他提出:「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個事物的個別特徵。世界就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世界中有一種「原因」關係的存在。這種「原因」不同於「因果」觀念,而是與「為什麼」相對。「原因」又分為「目的因」、「物質因」、「動力因」和「形式因」。等等。
邏輯學上,他力圖把思維形式和存在聯繫起來,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簡單地說:假設A大於B,B大於C,則結論為A大於C。
天文學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說」。
物理學上,他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白色的光是純淨的,其他顏色的光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發生了變化,是不純淨的等。
生物學上,他為500多種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並解剖了多種動物。他指出鯨魚是胎生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育過程。他堅信世界是基本完美無缺的,排除了生物進化的觀點。
政治上,他對100多個城邦政治制度進行了分析比較,論述了什麼是對公民最好的國家等。
除此以外,他還在倫理學、經濟學、神學、修辭學、詩歌等多個領域都有所著述,幾乎涉及了古希臘文化的全部領域。
亞里斯多德的著述曾被譯成拉丁文、阿拉伯文、敘利亞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等,對中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和伊斯蘭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值得指出的是,在古希臘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亞里斯多德的著述長期保存在拜佔庭帝國和阿拉伯地區,而在這些地區卻沒有誕生出現代文明。
大約在公元12世紀,亞里斯多德的著述才被西歐國家重新發現。他的學說在傳入的初期,是被基督教抵制的。但隨著基督教學者對其學說的了解,發現他的思想與基督教的思想有很大的互補性。因此,才被基督教接受,並封其為先知,他的學說也被利用來維護教會權威和統治。
中世紀之後,隨著西歐的學者們對人與世界的重新認識及思考,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一些觀點被接受,成為常識,如邏輯學三段論;另一些則被駁倒,為新的學說所代替,如被牛頓物理學代替。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他的著述已經沒有多少知識價值。但是,閱讀他的書籍,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人類文明初期的一些細節,這是從其他渠道得到的泛泛了解所不能提供的體驗。由此,才能真切地體會到,人類文明是如何步履蹣跚地前進到現代的。
也許,在遙遠的未來,那時的人類看待今天的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但不管如何,亞里斯多德仍將如星辰照耀在人類文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