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研究。著有《郭店楚簡校讀記》、《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花間一壺酒》等等。
《中國方術正考》是中國當代考古研究、古代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名作。書中主要以考古史實為佐證,追本溯源,對中國古代方術的源流和發展,進行了深入查考。同時,也對中國文化源頭和思想史、科技發展史進行了重新思考,對中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本書以數術與方技為切口,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儒、道思想並行的新角度,為我們思考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01以「方術」為切口,探尋中國文化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方術就是民間流傳的算卦相面看風水,以及煉丹鍊氣那些修仙玄幻小說裡的法術。古往今來,人們有兩個不曾改變過的興趣:一個是算命預測,一個是治病養生,這兩者都包含在方術的範疇內。
但是,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覺得,愚昧原始;也有人覺得,從《周易》到氣功,博大精深,蘊含哲理。
而《中國方術正考》講的,不是針對這個本身就尖銳矛盾的問題做出選擇,更不是空對空的觀念,而是用考古學發現的實物和古代文獻,來說明方術到底是什麼。
這本書以方術為切口,探尋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演變,還原了方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想要完成這樣的一本專著,那需要作者自身在考古、古文獻和中國思想史等領域,都有很深造詣。
李零,就是這樣一位學者。近年來,他對於中國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屬性,進行了很有廣度的思考。而李零投入最大、也最專精的學術領域,是古代方術、兵法這類冷門文獻。《中國方術正考》本書的寫作和修訂,前前後後,一共花費了十年的時間。
當然,其目的不僅僅是梳理中國古代方術的內涵。他還有一個更深沉的意義所在,就是從這類古老現象裡,推求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發展邏輯。
按李零的話說,中國向來推崇「天人合一」,但從方術的演進中能發現,其實中國文化一直在走向「天人分裂」。
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在所有的方術中,究其根源,品其發展,我們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始終都有兩條並行的線,就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
中國古代的方術,具體分為方技和數術。數術研究的是天地萬物,包括天文歷算,也包括佔卜厭勝。方技研究的是與人體相關的知識,除了醫學、心理學、性學和養生,也有大量神仙家和巫術成分。
方術其實也就是古人研究自然和自身的知識系統。按古人的想法,數術研究的是「天地之道」,它是根據一種無法探尋的終極原理在運轉的。而方技研究的是「人道」、人的生命和性命。
如《老子》中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下面,我們分別以方技與數術中其中一類為例,來琢磨一下其中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並行,揣度一下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分裂」。
02方技為體:以「古代醫學」為例,看儒、道思想的並行
在《漢書方技略》裡,方技分四個部分:其中的「醫經」和「經方」,屬於實用醫學範疇,對應今天的中醫藥學。其中的「神仙」,是和求仙有關的丹藥服食、行氣導引。第四類叫「房中」,就是與房事有關的養生術。
在本書中,李零用大量的筆墨寫了第四類「房中」,相信仔細品讀,會有大量關於儒道思想的分別體現,李零對於「醫經」這塊描寫較少,今天,我們就以「中國古代醫術」為例,來細細琢磨一下這其中儒、道的並行。
①儒家:將人看作社會的人,醫儒同道
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王朝更迭,百家爭奇。但歷朝歷代,統治階層的主導思想,幾乎都是儒家思想,如此,儒家與關係著萬千百姓性命之本的古代醫術便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按照儒家的觀點,醫學與算學、律學、農學、工藝學一樣,都屬於方技之列。儒家思想是以可以培養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為目標,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一技一藝之長。
若是如此看來,倒像是兩條道上的平行線,但是,儒家對於醫術還是相當重視的。曾經有一些有識之儒甚至認為:醫儒同道,備醫難分,醫為估者之一事,懦者不可不兼醫。
儒家對於醫術的看重,主要來源於儒家思想與醫術的相通之處:
a.儒家認為,醫術以治病敷人為宗旨,與儒家的仁義道德是一致的。
明(原機啟微序》中說: 「父母至親者,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無親者,反操父母之死生。一有誤課,則 終身不復。平日以推於人者,獨不能以仁推於父母乎?故於仁觖。朋友以義合,故 赴其難。或疾則日素不審,而不能攜友於死生也,故於義缺。己身以愛為主,疾 至而不識,至危猶不能辯藥誤胸焉也,故於知缺。夫五常之中,三缺而不備,故為儒者不可不兼夫醫也.故日:醫為儒者之一事"。
這段話,這個觀點在宋明以後的儒林中廣為流行,一時間,儒者兼醫成為風尚。
b.儒家認為醫家治病與儒家治國的道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們認為一旦通曉醫術,還能以醫喻政,可以把醫術中的道理用在治國的政治當中。
如唐代大儒韓愈《雜說》有調: 「善醫乾不視人之精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巳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 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籌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 書;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
所以,由此看來,儒家視醫術為政治倫理之理想人格的內容之一,醫學也以儒學為其必修之首要課程。而,中國文化中對於「醫德」的重視,也能側面反映出這兩者的有機融合。
②道家:將人看作自然的人,人與天地為一體
若說儒家把人看作是社會的人,那麼道家則更傾向於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對傳統的醫術有兩個最重大的理論影響,一是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二是氣為人體根本的思想。
按照中醫的理論來說,人體的生理病理不僅與南北東西的水土環境有關,與春夏秋冬的天氣條件也有很大的關係。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自然連循著共同的規律。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日通天下一氣耳"。
這個思想逐漸地也就成為了整個中醫理論的基石之一。
也有人說,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和氣為人體根本的思想,並不是只有道家獨有。古往今來,中醫在吸取道家思想的同時,也在吸取其他學派的思想,這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
但是,中醫理論對於道家思想傳承痕跡還是非常明顯,並且有跡可循的。
譬如《黃帝內經》論養生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鄉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
「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云云,這與《老子》第八十章的話是非常的接近以及相似的。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醫術與道家思想也是息息相關的。
03數術為用:以「易學為例」,看儒、道思想的並行
數術可以分成三個系統:第一個系統,來自天文曆法演算,比如佔星術。第二個系統,來自對「動物之靈」「植物之靈」的崇拜,比如燒龜甲佔卜。第三個系統,來自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等體驗,比如解夢。這正好覆蓋了原始思維的幾個主要方面:天地、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現象。
據漢代的古籍裡記載,佔卜術的地位也是不一樣的,佔星術的地位最高,因為和政治相關;解夢術的地位最低,因為是關乎個人的。
周滅了殷商之後,對文化也一併進行改造,筮佔的地位便逐漸提高。《易經》就來自一種筮佔。今天,我們也以「易學」為例,看看其中的儒、道並行思想。
①儒家:賦予天地的義理屬性
我們首先要了解,《易傳》相傳是孔子及弟子,對於《易經》的創造性闡述,儒家思想色彩相對很濃,同時,《易傳》也使《周易》完成了從卜筮之學到哲學高度的完美過渡。
孔子對中國、中華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他首創私學、整理古文獻,授徒傳授「六經」。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孔子可以說是以儒學的基本思想精神弘揚了《周易》。他遇到《周易》已經到了晚年,但《周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論語子路》有一則記載說: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這段記錄表明了他於《周易》的態度,他主張義理但卻不主張佔筮,也表達了儒家主張義理《周易》的立場。
《周易》的核心內容中有一條:「崇德廣業」,意思是通過《易》來充實自己的德性,擴大自己的業績。這點非常切合儒家的思想。
儒家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乾象傳》)儒家賦予天地的這種義理屬性,與其以「三綱」、「八目」為人格理想和奮鬥目標,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為楷模,以積極有為的態度直面人生,以「忠恕」和「中庸」為立身處世的原則等理性精神是一致的。
②道家:思辨之道的傳承與發揚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極其相似。
老子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主要貢獻是「思辨」,使傳統的、世俗的宗教倫理哲學,升華為理性的思辨哲學。
《老子》中所構建的以「道」為始點的封閉的循環變動的體系與《周易》之太極、兩儀的封閉的循環變動的體系是一致的;其所兩兩相對地使用範疇的方式也是一致的。
縱觀《老子》五千言,《老子》之「道」,顯然是《周易》其中的道的再現和發展,尤其是對《易》裡所包含的自然知識的繼承、發掘與發展。
《老子》著重探討的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關係,飄風驟雨與自然變化的關係,萬物與陰陽的消長關係以及人自身循道與長壽的關係等等。
《周易》中強調「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這與《老子》之「物壯則老」;「知其榮,守其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04體用合一:儒、道思想的並行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李零說:「我的興趣,不在器物本身,而是希望給思想史提供一種新角度。」
在古代,方術經常被看做是漢代盛行的一種荒唐迷信,至多被古代科技史視為「因禍得福」的技術探索。通過李零的研究,我們看到:古代的方術,和中國文化的兩大思想源泉息息相關。
可以說,方技的出現,形成了兩大知識體系。從這之中,逐漸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主要思想,就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
通常,我們都認知的是從諸子百家到獨尊儒家,最後定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只有一個儒家思想。
這裡,李零卻說,中國古代文化不是只有儒家這一條線索,同時還存在著道教文化線索,它直接上承文化初期的原始思維,在古人生活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
錢鍾書在學術論文集《七綴集》裡談到:要了解和評判一種思想體系,或是探究一種文明類型,應該還原那個時代的形態。思想和文明,總是在某些條件下發生的,把這些點點滴滴的歷史碎片還原以後,會看到文明的背景。這就像從飛沙、麥浪和波紋裡,能看出風的姿態。
當我們通過考古的歷史痕跡,把古代方術的歷史還原回去,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從源頭上就是獨特的。比如,從佔卜中的式盤裡,發展出了指南針;從神仙家的煉丹術裡,發展出了火藥。理性與「迷信」相互結合,正如儒、道思想的並行,而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模式,有著屬於中國文化的獨特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