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2020-12-14 M暮雪1993

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研究。著有《郭店楚簡校讀記》、《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花間一壺酒》等等。

《中國方術正考》是中國當代考古研究、古代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名作。書中主要以考古史實為佐證,追本溯源,對中國古代方術的源流和發展,進行了深入查考。同時,也對中國文化源頭和思想史、科技發展史進行了重新思考,對中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本書以數術與方技為切口,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儒、道思想並行的新角度,為我們思考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01以「方術」為切口,探尋中國文化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方術就是民間流傳的算卦相面看風水,以及煉丹鍊氣那些修仙玄幻小說裡的法術。古往今來,人們有兩個不曾改變過的興趣:一個是算命預測,一個是治病養生,這兩者都包含在方術的範疇內。

但是,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覺得,愚昧原始;也有人覺得,從《周易》到氣功,博大精深,蘊含哲理。

而《中國方術正考》講的,不是針對這個本身就尖銳矛盾的問題做出選擇,更不是空對空的觀念,而是用考古學發現的實物和古代文獻,來說明方術到底是什麼。

這本書以方術為切口,探尋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演變,還原了方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想要完成這樣的一本專著,那需要作者自身在考古、古文獻和中國思想史等領域,都有很深造詣。

李零,就是這樣一位學者。近年來,他對於中國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屬性,進行了很有廣度的思考。而李零投入最大、也最專精的學術領域,是古代方術、兵法這類冷門文獻。《中國方術正考》本書的寫作和修訂,前前後後,一共花費了十年的時間。

當然,其目的不僅僅是梳理中國古代方術的內涵。他還有一個更深沉的意義所在,就是從這類古老現象裡,推求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發展邏輯。

按李零的話說,中國向來推崇「天人合一」,但從方術的演進中能發現,其實中國文化一直在走向「天人分裂」。

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在所有的方術中,究其根源,品其發展,我們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始終都有兩條並行的線,就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

中國古代的方術,具體分為方技和數術。數術研究的是天地萬物,包括天文歷算,也包括佔卜厭勝。方技研究的是與人體相關的知識,除了醫學、心理學、性學和養生,也有大量神仙家和巫術成分。

方術其實也就是古人研究自然和自身的知識系統。按古人的想法,數術研究的是「天地之道」,它是根據一種無法探尋的終極原理在運轉的。而方技研究的是「人道」、人的生命和性命。

如《老子》中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下面,我們分別以方技與數術中其中一類為例,來琢磨一下其中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並行,揣度一下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分裂」。

02方技為體:以「古代醫學」為例,看儒、道思想的並行

在《漢書方技略》裡,方技分四個部分:其中的「醫經」和「經方」,屬於實用醫學範疇,對應今天的中醫藥學。其中的「神仙」,是和求仙有關的丹藥服食、行氣導引。第四類叫「房中」,就是與房事有關的養生術。

在本書中,李零用大量的筆墨寫了第四類「房中」,相信仔細品讀,會有大量關於儒道思想的分別體現,李零對於「醫經」這塊描寫較少,今天,我們就以「中國古代醫術」為例,來細細琢磨一下這其中儒、道的並行。

①儒家:將人看作社會的人,醫儒同道

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王朝更迭,百家爭奇。但歷朝歷代,統治階層的主導思想,幾乎都是儒家思想,如此,儒家與關係著萬千百姓性命之本的古代醫術便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按照儒家的觀點,醫學與算學、律學、農學、工藝學一樣,都屬於方技之列。儒家思想是以可以培養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為目標,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一技一藝之長。

若是如此看來,倒像是兩條道上的平行線,但是,儒家對於醫術還是相當重視的。曾經有一些有識之儒甚至認為:醫儒同道,備醫難分,醫為估者之一事,懦者不可不兼醫。

儒家對於醫術的看重,主要來源於儒家思想與醫術的相通之處:

a.儒家認為,醫術以治病敷人為宗旨,與儒家的仁義道德是一致的。

明(原機啟微序》中說: 「父母至親者,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無親者,反操父母之死生。一有誤課,則 終身不復。平日以推於人者,獨不能以仁推於父母乎?故於仁觖。朋友以義合,故 赴其難。或疾則日素不審,而不能攜友於死生也,故於義缺。己身以愛為主,疾 至而不識,至危猶不能辯藥誤胸焉也,故於知缺。夫五常之中,三缺而不備,故為儒者不可不兼夫醫也.故日:醫為儒者之一事"。

這段話,這個觀點在宋明以後的儒林中廣為流行,一時間,儒者兼醫成為風尚。

b.儒家認為醫家治病與儒家治國的道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們認為一旦通曉醫術,還能以醫喻政,可以把醫術中的道理用在治國的政治當中。

如唐代大儒韓愈《雜說》有調: 「善醫乾不視人之精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巳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 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籌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 書;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

所以,由此看來,儒家視醫術為政治倫理之理想人格的內容之一,醫學也以儒學為其必修之首要課程。而,中國文化中對於「醫德」的重視,也能側面反映出這兩者的有機融合。

②道家:將人看作自然的人,人與天地為一體

若說儒家把人看作是社會的人,那麼道家則更傾向於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對傳統的醫術有兩個最重大的理論影響,一是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二是氣為人體根本的思想。

按照中醫的理論來說,人體的生理病理不僅與南北東西的水土環境有關,與春夏秋冬的天氣條件也有很大的關係。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自然連循著共同的規律。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日通天下一氣耳"。

這個思想逐漸地也就成為了整個中醫理論的基石之一。

也有人說,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和氣為人體根本的思想,並不是只有道家獨有。古往今來,中醫在吸取道家思想的同時,也在吸取其他學派的思想,這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

但是,中醫理論對於道家思想傳承痕跡還是非常明顯,並且有跡可循的。

譬如《黃帝內經》論養生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鄉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

「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云云,這與《老子》第八十章的話是非常的接近以及相似的。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醫術與道家思想也是息息相關的。

03數術為用:以「易學為例」,看儒、道思想的並行

數術可以分成三個系統:第一個系統,來自天文曆法演算,比如佔星術。第二個系統,來自對「動物之靈」「植物之靈」的崇拜,比如燒龜甲佔卜。第三個系統,來自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等體驗,比如解夢。這正好覆蓋了原始思維的幾個主要方面:天地、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現象。

據漢代的古籍裡記載,佔卜術的地位也是不一樣的,佔星術的地位最高,因為和政治相關;解夢術的地位最低,因為是關乎個人的。

周滅了殷商之後,對文化也一併進行改造,筮佔的地位便逐漸提高。《易經》就來自一種筮佔。今天,我們也以「易學」為例,看看其中的儒、道並行思想。

①儒家:賦予天地的義理屬性

我們首先要了解,《易傳》相傳是孔子及弟子,對於《易經》的創造性闡述,儒家思想色彩相對很濃,同時,《易傳》也使《周易》完成了從卜筮之學到哲學高度的完美過渡。

孔子對中國、中華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他首創私學、整理古文獻,授徒傳授「六經」。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孔子可以說是以儒學的基本思想精神弘揚了《周易》。他遇到《周易》已經到了晚年,但《周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論語子路》有一則記載說: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這段記錄表明了他於《周易》的態度,他主張義理但卻不主張佔筮,也表達了儒家主張義理《周易》的立場。

《周易》的核心內容中有一條:「崇德廣業」,意思是通過《易》來充實自己的德性,擴大自己的業績。這點非常切合儒家的思想。

儒家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乾象傳》)儒家賦予天地的這種義理屬性,與其以「三綱」、「八目」為人格理想和奮鬥目標,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為楷模,以積極有為的態度直面人生,以「忠恕」和「中庸」為立身處世的原則等理性精神是一致的。

②道家:思辨之道的傳承與發揚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極其相似。

老子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主要貢獻是「思辨」,使傳統的、世俗的宗教倫理哲學,升華為理性的思辨哲學。

《老子》中所構建的以「道」為始點的封閉的循環變動的體系與《周易》之太極、兩儀的封閉的循環變動的體系是一致的;其所兩兩相對地使用範疇的方式也是一致的。

縱觀《老子》五千言,《老子》之「道」,顯然是《周易》其中的道的再現和發展,尤其是對《易》裡所包含的自然知識的繼承、發掘與發展。

《老子》著重探討的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關係,飄風驟雨與自然變化的關係,萬物與陰陽的消長關係以及人自身循道與長壽的關係等等。

《周易》中強調「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這與《老子》之「物壯則老」;「知其榮,守其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04體用合一:儒、道思想的並行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李零說:「我的興趣,不在器物本身,而是希望給思想史提供一種新角度。」

在古代,方術經常被看做是漢代盛行的一種荒唐迷信,至多被古代科技史視為「因禍得福」的技術探索。通過李零的研究,我們看到:古代的方術,和中國文化的兩大思想源泉息息相關。

可以說,方技的出現,形成了兩大知識體系。從這之中,逐漸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主要思想,就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

通常,我們都認知的是從諸子百家到獨尊儒家,最後定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只有一個儒家思想。

這裡,李零卻說,中國古代文化不是只有儒家這一條線索,同時還存在著道教文化線索,它直接上承文化初期的原始思維,在古人生活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

錢鍾書在學術論文集《七綴集》裡談到:要了解和評判一種思想體系,或是探究一種文明類型,應該還原那個時代的形態。思想和文明,總是在某些條件下發生的,把這些點點滴滴的歷史碎片還原以後,會看到文明的背景。這就像從飛沙、麥浪和波紋裡,能看出風的姿態。

當我們通過考古的歷史痕跡,把古代方術的歷史還原回去,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從源頭上就是獨特的。比如,從佔卜中的式盤裡,發展出了指南針;從神仙家的煉丹術裡,發展出了火藥。理性與「迷信」相互結合,正如儒、道思想的並行,而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模式,有著屬於中國文化的獨特姿態。

相關焦點

  • 方技之學與方術之學
    」的學術體系,在《漢書·藝文志》中,收錄了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即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四個方面。醫經有《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徑》《外經》,《白氏內經》《外經》,《旁篇》等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 中國古代數術的內涵與源流——附數術實操案例
    數術方技類書籍在《隋志》的子部,其分類為天文、歷數、五行和醫方,與《漢志》分類大致相似,但是對於數術方技類書籍的看法卻發生了轉變:在《漢志》的觀念中,頂級數術是能夠貫通天人的神聖之學,故而《漢志》序文多是褒揚之辭。《隋志》觀念與《漢志》迥然有別,數術的神聖性在《隋志》中被完全消解:「儒、道、小說,聖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醫方,聖人之政也,所施各異。世之治也,列在眾職,下至衰亂,官失其守。
  • 「俠」: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共同體,談談武俠精神的內在特質
    俠文化貫通穿梭於數千年中華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中國人心裡, 「俠」的概念在武俠小說中得以發揚光大,被人們津津樂道。俠是一種思想理念、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精神追求,這與我國傳承千年的儒、墨、道家精神是息息相關的。而由於儒、墨、道三家所追求的精神狀態不同,它們所闡釋的俠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質。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張謇之所以能夠成就彪炳千秋的驚世偉業,關鍵在於他有堅定的信念、興國的夢想、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過人的勇氣和堅毅的意志,根本在於他有源於儒家學說而又超越時代、超越常人的智慧,其精髓就是其博大精深的「在商向儒」思想。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體系的核心。它不僅影響中國幾千年,而且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導語: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對於一個思想流派來說,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思想宗旨,儒、墨、道、法各派思想在其宗旨上有其共同點,例如,都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先來詳細地了解一下。
  • 什麼是儒醫?儒醫的精神又是什麼?
    一、儒醫出現的時間有人研究發現,在北宋的宋徽宗時,君臣之間商討關於醫學的奏議中曾經出現過「儒醫」一詞。雖出現在北宋,這個詞在當時非常少見。直到南宋才在各種與醫學相關的方志小說中廣泛運用。如洪邁的《夷堅志》中描述到:楊惟忠生病,面部發熱如火一般,眾醫不能醫治。「子婿陳楢憂之,以問胡翛然。
  • 中國神秘文化之方術
    其具體內容大致有六大類:第一是思想類,它包括萬物有靈論、天入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宗教學說、宿命論、無神論、奇淡怪論等,這是神秘文化的哲學部分。第二是民俗類,它包括崇拜祭祀、擇吉禁忌、癖疾陋俗等,這是神秘文化的泛延部分。第三是方術類,它包括各種預測類、養生術和親術,這是神秘文化的主幹部分。
  • 人類曾經被毀滅 461 儒、道兩家都來自於《周易》的思想體系
    實際上,從儒道兩家的中心思想與具體學說分析,它們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比如像"德"這個問題,在儒道兩家中都是重點,再比如說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儒道兩家也基本一致,只是在對待自然、社會、人生等的態度上,儒道兩家有了區別。或許我們應該這樣來認為:儒和道兩家實際上都來自於一個思想體系,那就是以《周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孔子對「儒」曾有一個看法:「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善。」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
  • 它是受後世無數達官貴人的推崇、比肩儒家的方技家,你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卻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一點不同於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個同為大分裂時期的時代。我們常說的「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便是裡面的九家,小說家被刪除,不在此列。先秦諸子的智慧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及行為,直到今時今日仍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所有中國人,乃至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的人。諸子有誰我們張口就能說來: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墨子、韓非子等等。可以很肯定的說,只要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孔子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和方技家等。
  • 活動預告 |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起源於中國的先秦時代,它們代表著對中國社會的系統性思考及解決方案。歷經上千年的歷史,這兩種思潮在時代中得以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當下社會,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思想中獲取哪些靈感?儒家和法家思想又可以為世界貢獻哪些中國智慧?
  • 什麼是數術?數術與易經原理有何關係?
    數術,就是通過自然規律的公式來推演人與社會未來的發展關係,以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然而後世不知或半知者常將數術歸納為封建迷信的範疇,殊不知人與自然相互關聯,人生於自然,是自然的選擇造就了人,社會是文明的發展的成果,而文明是人對自然的認識,並利用自然法則對人事物三者關係進行管理和應用。數術,是我國一類古籍書的「類」名。
  • 道教正一天師道派嗣漢天師府
    持這種觀點的人,混淆了上古的自然崇拜,道教思想與人物的產生及道教創教之前方仙道人物與張道陵創立中國道教之間的關係,從而造成了宗教信仰的混亂,助長了學術研究的浮躁風氣,應該於以正本清源。大家知道,桑蠶可以吐絲,蠶絲可以織布,但桑蠶和蠶絲並不是「布」,這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常識。中國的道教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
  • 看完這三句話,你就明白「儒、道、佛」的區別了,悟三教明人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道、佛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衍生出眾多支派,開枝散葉,並成為華夏顯學,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在看似矛盾鬥爭中融合發展,猶如三枝奇葩,相互輝映。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
  • 儒、釋、道三大家用英文怎麼說?
    儒、釋、道三大家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三大基石。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釋家講「隱世」。儒家文化教化我們以成為「君子」為目標不斷提高自我修養,道家極力推崇順從自然,上善若水的生活方式,而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佛家通過參悟領會虛幻寂滅的真諦。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不過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雖然同屬儒家,名稱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有接近之處(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做加入了自我見解),然而二者實際上差別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離了聖人的初衷,成為了服務統治者的工具。一、孔子之儒的內核是什麼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歷史地位之偉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向來沒有異議。
  • 薔薇花的眼睛:孟郊的3首薔薇詩,以儒、釋、道的思想相望一生
    這首詩,寫於孟郊久試不中,而終於登科之後。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燦爛最得意的時刻:往日的那些惆悵、徘徊、費力思索,在如今看來,都不算什麼了。我且在這大好的春光裡,策馬奔騰;我且在這爛漫的花叢中,思緒飛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