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轉發 功德無量
本文就正一天師道的歷史沿革,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專題探討。在展開探討之前,有必要先釐清道教正一派的「正一」二字的基本概念,即講清楚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首創的「正一盟威之道」與宋元「三山合一」之後道教「大正一派」之間的關係。
今天在道眾和信士心目中的「正一派」,是相對於道教另一大派「全真派」而言的。正一派的範圍包括了「三山合一」後的靈寶派、上清派、淨明派、「神霄派」、「閭山派」、「天心派」等等諸多的門派。其實中國的道教在創教之初,並無諸多的門派,張道陵天師所創立的道教,就叫「正一盟威之道」。所謂「正一」按《化書》的解釋:「命之則由,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按《崆峒問答》,「正者不邪,一者不雜,正一心則萬法歸一」。就是說道教的「正一」是反映法門不二的最高正道。
由張道陵天師所創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由張道陵天師的世代子孫,世襲傳承,繩繩繼繼歷六十多代1800餘年,至今仍是中國道教的主流門派之一,並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正一天師道的歷史淵源
目前,道教界,包括學術界出現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他們認為,追溯中國道教的歷史,應從黃帝崆峒問道開始,並稱黃帝就是道教創教之祖,從而把道教的歷史由1800餘年變成了4700餘年,徹底否定了張道陵天師最早創立中國本土宗教的事實。持這種觀點的人,混淆了上古的自然崇拜,道教思想與人物的產生及道教創教之前方仙道人物與張道陵創立中國道教之間的關係,從而造成了宗教信仰的混亂,助長了學術研究的浮躁風氣,應該於以正本清源。
大家知道,桑蠶可以吐絲,蠶絲可以織布,但桑蠶和蠶絲並不是「布」,這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常識。中國的道教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遠古的圖騰崇拜和宗法制度的形成,自然的鬼神崇拜,先秦道家人物的思想理論,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巫祝文化和民間儺舞,都與道教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可以說,道教是中國古代社會鬼神崇拜的延續和發展,道士是古巫祝、方士之遺緒。
遠古的圖騰崇拜與道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圖騰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距今約7000~4000年)。圖騰這個詞是古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圖騰大多是某種動物,如熊、虎、蛇、鳥等,這種圖騰崇拜遍及世界各地。《史記》中記載黃帝率熊、羆、貅、貔大戰蚩尤,其實指的就是遠古圖騰部落。
在漢族人群中,殷人和秦人都以「玄鳥」(巨燕)為圖騰,也有以「虎」或「蜘蛛」為圖騰。畲族人以「神犬」為圖騰。古幹越人的「幹」,其實是「岸」的意思,表示由水而岸居,故又取「大樹」為圖騰。圖騰崇拜在祭祀活動中產生的「儺舞」即遠古的場景重現。總之,遠古的圖騰崇拜是後來宗法制度形成的土壤,也是後來道教神靈崇拜的最早雛形。
中國的歷史發展到殷商時期(距今約3600年上下),史前的自然崇拜已發展演變為信仰「上帝」和「天命」,於是產生了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教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殷商時人尊神,敬鬼,祭祀之風盛行,而掌握祭祀的人就稱為「巫祝」,巫祝文化是道教承傳的重要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約距今2700年上下),既是中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又是思想文化空前活躍和繁榮的一個時期。此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人物,首創了以「道」為最高信仰,有別於儒、法、名、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就為後來道教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道家學說和道家人物並不是道教,不可混為一談。道教是對道家思想的吸收並進行了宗教化改造的結果。
再來說說「方仙道」。方仙道一名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都是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其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的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說揉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
方仙道宣揚神仙家理論和陰陽家學說,將五行相生相剋用之於社會生活,以煉求奇藥追求長生不死。方仙道的「方」指的是「方藥」、「方技」,仙指的是「神仙」,《說文解字》說仙是「長生遷去」,《釋名,釋老幼》說「老而不死曰仙」。這種對不死的追求,為後來道教教義思想所繼承。
方仙道由於得到秦始皇,漢武帝的大力倡導,秦漢時期盛行於世,其代表人物有萇弘、鄒衍、徐福、李少君、欒大等人。方仙道因其並未形成有組織的宗教,故稱之為「中國道教的前身」(見《道教大辭典,1994年版,方仙道》條)。
二、正一天師道的創立與分化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本土宗教。東漢順帝年間(126-144)沛國豐人張陵(尊稱張道陵)創立。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的基礎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和陰陽五行理論,從而創立了一個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有明確的信仰目標(修煉成仙)和最早也是最高的崇拜偶像(太上老君),有嚴密的師從關係和組織機構(二十四治),有嚴格的宗教教規(三皈九戒)及獨特的弘道方式的龐大的宗教組織。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第一代天師張陵出生於浙江天目山。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湖,溯信江而上入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以名」(引自《道藏·漢天師世家》),故龍虎山是中國道教最早的發祥地。
順帝年間,張陵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居陽平山,鵠鳴山,以符水為民治病,誅滅梓州虎患蛇患,並開鑿鹽井,授民以煮鹽之法,民收其利,「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引自《龍虎山志》),於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2年)創立「正一盟威之道」。因入道者需交納五鬥信米,故民間稱之為「五鬥米道」。《辭海》中稱此為「道教定型化之始」。
關於五鬥信米,晉.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張道陵)『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故世號米賊」(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其實是站在封建士大夫立場上,對民間宗教的一種蔑視與偏見。因為任何一項團體性的活動,都必需有一定的資金支撐,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且道教收五鬥信米,是用以置「義舍」,置義米肉供教徒、饑民和行路者往來食用,它是創教之初解決組織自身的物質需要和救濟災民而採取的一項經濟措施。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172-178)張角創立太平道,奉《道德經》、《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東漢末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二弟張寶稱「地公將軍」,三弟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引《後漢書,皇甫嵩傳》)。起義失敗後,教徒轉入民間,大多成為五鬥米教徒,但太平道的教理教義仍深入人心,為民眾所接受。而此期由張陵所創立的「正一盟威之道」(即「五鬥米道)」已傳至張衡、張魯凡三代近百年。特別是張魯據漢中,實行政教合一,垂三十年,漢夷之民皆樂為之治。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取漢中,張魯降曹,結束了五鬥米道在巴蜀的統治。
魏晉南北朝時,由張道陵天師創立的「正一盟威之道」(五鬥米道)開始分化。因為自張魯降曹後,曹操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強迫將天師教徒遷徙於魏地,原依附於張魯的巴夷、賨民也於建安末年遷居於隴右諸郡。曹植在《辯道論》中說:「本所以集於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挾奸宄以欺眾,行妖隱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然而讓曹魏統治者沒有想到的是,大批天師道徒北遷,卻促成了天師道文化在北方的傳播。此期道教的主要特點,是民間的比較原始的早期道教逐漸分化並向上層化方向發展,逐步轉化為依附於士族階層的「貴族道教」。而在民間,原始道教依然活躍。西晉時,道士陳瑞首先在巴蜀發動起義;原天師道徒李特、李流、李雄、範長生等發動起義,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經六世凡四十七年。
漢末晉初,張魯第三子張盛遵父囑遷回江西龍虎山開壇傳籙,是為「龍虎宗」。此後天師道的活動中心遂由巴蜀地區轉移到江南。
東晉時(317-420),道士葛洪週遊各地名山,後居羅浮山,著《抱樸子》,將早期道教思想加以改造,強調修道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葛洪的神仙理論和丹道思想對後世道教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此時期,南嶽祭酒魏華存在江蘇茅山創立了「上清派」,是為「茅山宗」。
南北朝時(420-589),北魏的寇謙之於神瑞二年(415年)稱太上老君親授予他「天師」之位,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凡20卷對天師道進行改革,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新天師道場,史稱「北天師道」。該道派曾興盛一時,後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而衰微。
南朝宋時期(420-479),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廣集道書,撰定《三洞經書目錄》,史稱「南天師道」。南天師道由東晉末葛洪從孫葛巢甫「構造靈寶」,又稱「靈寶造經」。撰編了大量經書,靈寶教風大行於世。到陸修靜時,形成了道教中以樟樹閤皂山為本山的「靈寶派」。而此期的茅山「上清派」在南朝齊梁時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悉心經營下,辭官歸隱,傳上清大洞經籙,從此聲威大振。於是江南符籙道派遂成「三山鼎立」(龍虎山、茅山、閤皂山)的局面,各自開壇傳籙。(關於北天師道,南天師道及上清派史料,本文從略)
三、天師道在中唐的復出與歷朝的興盛
自西晉到唐初,歷東晉、南北朝、隋,前後約400多年,歷10代天師,到中唐玄宗朝開始復出。之前的10代天師均隱居龍虎山,除定期開壇傳籙外,一直採取巖谷隱修,絕塵避俗,屢徵不就的超然態度。雖然其時的歷代天師隱而不顯,但仍然聲名在外。高宗時,李唐王朝自認為老子的後裔,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道士女冠隸宗正寺,視道士為宗室。玄宗朝,冊封漢天師張陵為「太師」,賜十五代天師張高書,於京都為立授籙院,正一天師道由此復興。同時,制令士庶人家皆藏《道德經》一本,並將道經列入科舉考試。武宗朝,興道滅佛,國教以道教為正宗。終唐之世,若李淳風、魏徵、孫思邈、司馬承禎、杜光庭等皆以道士勳爵而顯於世。唐玄宗賜十五代天師張高書原文如下:
皇帝致書張元師:朕祖元元皇帝含宏至道,與民熙熙,相安無事。秦漢以來,得其理則治,失則亂。治亂之故。朕甚感焉。師世守玄元之道輔予至治,以化江南之民,江南之民莫不率從。朕用嘉賁符籙,亦古圖書,上世神靈首出,用能協於上下,以綏百神。後世不能世遠,則不能故也。可置傳籙壇,無名無欲,無隕我玄元皇帝之緒。
宋代,崇道之風不亞於盛唐。宋真宗趙恆召見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賜號「真靜先生」,從此開歷代天師世襲之先例。徽宗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與劉混康、林靈素、王文卿深受寵信,於崇寧四年(1105)賜建上清正一宮和天師府第。
張繼先在天師道的六十三代天師中是一位佼佼者。他九歲嗣教,明習道法,治理澥州鹽池水溢,密奏「赤馬戲羊之兆」,並預測「靖康之變」,在道教理論方面建樹頗多,其心學理論對後來的陸(九淵),王(陽明)心學有很大的影響。
南宋嘉熙三年(1239)理宗趙昀賜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為「觀妙先生」,命「提舉三山符籙並御前諸宮觀道教事」,道教的「三山合一」由此肇始,「大正一派」逐漸形成。
元代,江南的正一道派因元世祖曾密遣使者訪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天師言:「後二十年天下將混一」,其言果驗,其後歷代天師均受朝廷器重,賜銀印,視二品,命「主領江南諸路道教事」。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制授正一教主,封留國公,給金印視一品」。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弟子張留孫被授「玄教宗師」、「特進上卿」。全真、正一兩大道派在元代的鼎盛可謂登峰造極。
明代,太祖朱元璋以草莽之身而得天下,深諳統治之術。他實行三教並用的政策,尤其對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因呈「天運有歸」之符寵信有加。洪武元年(1368年)更天師號,給大真人印,二年(1369)命「掌天下道教事」,五年(1372)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明朝統治276年,共歷10代天師,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中樞,一直是道教徒嚮往的中心,由朝廷給帑銀對大真人府、大上清宮進行多次修建,鼎盛時大上清宮有六殿、二閣、三館、二堂,被稱為「百神受職之所」,嗣漢天師府亦被稱為「西江無雙地,南國第一家」。
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後,因有大批僧道和方士出謀畫策,又雲得玄武神蔭佑,故在湖北武當山大興土木,建宮觀,設醮儀,並詔命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精選天下道士精英任住持,武當道派空前鼎盛。
明正統十年(1455),由43代天師張宇初在永樂年間開始,歷時40年之久的《正統道藏》刊刻問世,凡5305卷。
嘉靖四十年(1561),世宗詔命於齊雲、三茅、王屋、太和、鶴鳴諸山設「萬壽醮典」,祭祀諸路海河山川神祗。萬曆三十五年,第五十代天師續編《道藏》成,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萬曆續道藏》,至此,正續《道藏》共五百一十二函、五千四百八十三卷。
清代,尊喇嘛教為國教,道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清王朝為了籠絡漢族百姓,不得不對中原本土宗教加以利用。順治八年(1651)世祖封五十二代天師張應京「大真人」號,正一派「三山符籙」仍由龍虎山張天師掌領,天師封號世襲罔替。
乾隆間,正一派道士婁近垣賜封三品通議大夫,帶管道錄司印務,主持北京東嶽廟。婁近垣著有《南華經注》、《御選妙正真人語錄》、《重修龍虎山志》、《黃籙科儀》等傳世。嘉慶十九年(1814)仁宗皇帝召見五十九代大真人張鈺,恩準於江西藩庫內賞借銀二萬兩修理祠宗,此款直到光緒十六年(1890)才還清。
從上不難看出,即使從明末至清朝整個道教走向衰落之勢,天師的世家香火及地位一直得以保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道教終於獲得新生,1957年在北京前門飯店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天師府法官汪月清、曾習勤兩位道長參加,汪月清當選為副會長。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真正的走向了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