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道士的入門,皈依和授籙一個不能少

2020-12-21 歷史國學教堂

常言道「道緣結在三生前」,一個人修道的因緣大多並非眼前的世俗因素,而更趨近於一種不得不完成的宿命。為了這種命中注定的選擇,道士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漫漫學道、修道之旅,迎接一個個考驗、實現一次次超越。

但在在道教的教義之中,不同的派別有著不同的入門要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正一派道士的入門。話不多說,現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

01皈依

皈依是入道的第一步,無論是正一派弟子還是全真派弟子,都要經過這一步。

東漢時,道教規定,信徒只需交納五鬥信米就算入道了。現在的信徒不再交納五鬥信米,但是要履行皈依儀式。道教主張學道之人須皈依道、經、師三寶。道是大智慧、大清靜、大慈悲。

皈依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入道,就是要抱著道心去修行,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經,即行道悟道之經法。皈依經,就是要用「三十六部尊經」來檢視、啟迪內心,使道心自現,悟道成真。師,即老師,既包括天使、高道等共同的老師,也包括自己的度師。皈依師,就是要以師父為楷模學習正宗的道法,不落邪見。

飯依時,要給度師敬三杯茶。第一杯茶是不能喝的,度師接過來後放在桌案上,稱之「思茶」,寓意思考斟酌;第二杯茶,度師接過後品一口,寓意「過茶」,即同意收徒;第三杯茶接過來後,度師中指及大指沾茶水點於弟子身上,稱為「信茶」,寓意從此以後信仰道教。

02授籙

正一派規定,只有受得法籙的道土才能成為正式的道士,才能名登天曹,擁有自己的道位神職,才能將齋酷中的章詞奉達天庭,得到神靈的庇佑。這是因為籙不僅是入道的憑證,而且是人與神溝通的秘文,是通達天地、役使鬼神的權力象徵。

據《正一法文科戒品》說,籙具有「總統天地一切神鬼,誅服邪魔,斬滅妖精,徵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達通神仙」的作用。受籙者可根據籙牒上所記錄的天神名諱召請神靈,有效地完成斬妖除魔,救濟蒼生,登真成仙的重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立之前,龍虎山天師祖庭的授籙,一向由歷代天師主持科儀,講經說戒,進行傳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199年,恢復了對海外(主要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等)道徒的授籙,授籙科儀由天師祖庭嗣漢天師府主持。

授籙程序是:(一)先由要求申請人填寫《授籙申請表》,並由所在地的宮觀、廟、院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在表上籤注介紹意見,報送天師祖庭嗣漢天師府。

(二)天師府依據《授籙申請表》,進行審查考核,然後通知受籙弟子定期來府參加授籙醮儀。

(三)來府授籙期間,天師府根據受籙弟子應具備的授籙條件進行培養訓練(主要是齋醮科儀、早晚功課等),時間一般為2-3天,大型的為7天。

(四)授籙醮儀,主要由三師(傳度師、保舉師、監度師)分別給受籙弟子,講經說戒演法,並舉行隆重的傳度法事。

(五)禮成,賜給受籙弟子職牒(也叫籙牒)經書、法器(天師法印)、法劍、令旗、號令、笏板(朝簡)、拷鬼桃杖、天蓬尺、道服、道帽等。無論是庶民,還是帝王,要想成為正式道士,都必須受籙。

公元44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登臨道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受籙的皇帝。唐朝時,唐玄宗、唐武宗也先後受籙。為了與道土身份相符,皇帝受籙時所乘鑾駕上的旗幟一律要改為青色的。

好了,《道教:正一派道士的入門》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或是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最後想說的是,這世上無規矩不成方圓,幹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中的「道」,創新固然是好,但與偏激和固執卻是兩碼事,還望謹記!

相關焦點

  • 傳度,授籙——正一派道士的修煉階梯
    目前,道教分為全真和正一兩個主要派別,同為大道弟子,修行的方向相同但相互間還是有些許細微區別的,例如在修行過程中頒撥法職等重要環節上,正一派道士需要傳度,授籙,而全真派道士則為冠巾和受戒。近日,正一祖庭龍虎山天師府正在舉辦戊戌年內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籙活動,今天小編就和朋友們簡單聊聊正一派的傳度和授籙。傳度,為正一派奉道者正式入道的道教儀範。
  • 授籙的目的和意義
    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對授籙傳度的齋儀章法作了系統規範的整理。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諭禮部「嚴禁偽造符籙」,其時「天下符籙,出此一家(龍虎山)。」明朝歷代天師雖掌天下道教事,但據現有的歷史資料採看,道士授籙制度仍限於正一派實行,金元時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派仍實行「傳戒」制度。授籙與傳戒,在齋儀格式、名稱、職級等均有所不同。
  • 「正一派」為何要以「正一」為名
    作為一個正一道士,我們就首先應當了解「正一派」為什麼要以「正一」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內在含義。我們知道,道教有兩大宗派,正一派從老祖天師立教開始,全真派從宋元之際的王重陽祖師開始。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只是兩個道派的名稱而已,也就是兩個名字而已,並不一定有什麼內涵。其實不然,這個名稱就包含著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全真」追求的是「真」,要「全其真」。
  • 道教正一派所謂的「三山滴血」是什麼意思?
    道教歷史久遠,流派眾多,如今有全真和正一兩派,每派中又各自有很多分支,例如提到正一派,我們常會說起「三山滴血」。滴血在古代常為認親或結盟之意,僅從字面簡單理解,「三山滴血」似乎就是三個「道教山頭」在一起歃血為盟,很有點武俠江湖的味道。
  • 道法自然: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
    道士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個很神秘的職業,煉丹打坐,畫符做科,他們的生活彷佛是脫離世俗,離我們很遠。真實的道士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由於篇幅所限,本期就簡單的介紹道教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道教目前主要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正一派是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祖庭位於現在的江西龍虎山天師府。
  • 神秘的道教:全真派和正一派的道士有什麼區別呢?
    道教是一個神秘而又遠離世俗的宗教,目前道教主要分為兩大派系:全真派和正一派,它們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繫呢?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二。正一派由張道陵於東漢時學道於鶴鳴山,並且得到太上老君的點化,正一派早期又稱為五鬥米道,因為要求凡是入道的人都要交五鬥米。相較於全真的性命雙修,正一派則是以修行符籙為主,張天師統領著龍虎山、閣皂山和茅山的三山符籙,所以正一派的道士主要以畫符念咒,驅邪降妖為主。
  • 如果有人告訴你正一派道士不用持戒,那肯定是在胡說八道
    所以,授籙,同時要授經戒。而且各階籙所受不全同樣,一般是籙的階次越高,戒目越嚴。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就將最基本的一些戒列出: 1、三歸戒此三戒者,初起心入道,受令歸依三寶地。6、七十二戒此七十二戒者,正一弟子所受,即仙靈籙輩是也。7、百八十戒重律此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老君授幹吉者也。
  • 道教的科儀法術與授籙制度
    道教舉辦授籙儀式,不僅關係教團的建設,道教徒自身的修行,而且也關乎法術與科儀的舉行。授籙與法術的傳授緊密相連。早期的道法,主要是正一、洞淵、靈寶、上清諸法,兩宋以降,大量新的符籙派問世,法術種類大增。當時,任何一個新的流派,都創造了自己的符,一部分還有系統的籙。拜在某一派門下,想傳秘法,可能是個相當長的過程,初進門時,師父不見得即將秘法傾授。只是經過考驗,確定他是真心誠意,才會將符籙傳他,同時當然也就將相應的法相傳。所以,授籙與傳法、行法是一致的。這一點,在《太上天壇玉格》和《正乙天壇玉格》中都有規定,後者是清代所出,規定的內容更多、更詳細。
  • 湘潭正一道士改茅舍為廟宇,從此開山立派
    後應花石方面的要求,真人派弟子顏一大往嚴衝創建雷峰觀,緣引雷峰山為名。幾年後李真人羽化登真,其香火由其弟子劉希仙和尹體道主持。不久尹體道去湘潭縣五龍山玄帝廟主持香火。因玄帝廟系馬氏宗祠,馬氏族人有信奉佛教的,於是塑造佛像祀奉。後經馬氏族人議定,將白泉馬氏一個家廟獻給道教,尹體道便來到白泉興建較大的兩進四合院的觀字,命名為白泉清陽觀(現被白泉水庫淹沒)。
  • 落實疫情防控 | 龍虎山道協對庚子年內地初授籙活動場所進行全面消殺
    庚子(2020)年內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籙活動即將拉開帷幕,為嚴格落實上級有關部門關於疫情防控的要求,保障活動參與人員的健康安全,12月17號下午,龍虎山道協授籙活動疫情防控小組安排人員,對天師府內授籙院、齋堂、廣緣齋等相關場所,進行全面消殺。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在道教的文化之中,他們的日常飲食與修煉有著密切的關係,吃與不吃都要合乎教義、戒律和養生之要。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
  • 道教百科:道士的稱謂、道士的派別
    我們常說的道教徒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道士、居士、信士和隱士等。雖然他們都信仰道教,但他們也要遵奉道教的教義和戒律,更要尊重道教的文化。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道教百科:道士的稱謂、道士的入門。道士之間互稱道長、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土也可同樣稱呼,教外人土(包括居士、信士及一般世俗之人)亦可如此稱呼他們。有些道上享有特殊的尊稱,如張道陵、寇謙之及後世龍虎山天師派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有些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修煉有成的道士,也被尊稱為真人、先生、高道、高士等,如張三丰,又被稱為張真人。
  • 道家弟子入門常識之正一派和全真派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士,當年香港道士電影風靡一時,大部分朋友都知道了茅山道士九叔,但貧道今天要和大家真正的介紹一下道士是幹什麼的,又有哪些門派之分。諸位看官瓜子飲料備好,且聽小道一一道來。 道教在中國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按照道歷來算,距今是已經4717年了,為什麼呢?
  • 道教正一天師道派嗣漢天師府
    隨手轉發 功德無量本文就正一天師道的歷史沿革,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專題探討。在展開探討之前,有必要先釐清道教正一派的「正一」二字的基本概念,即講清楚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首創的「正一盟威之道」與宋元「三山合一」之後道教「大正一派」之間的關係。
  • 正一派、全真派:這兩道家派別有何不同?
    張天師畫像張天師,本名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漢朝東漢時期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正一派、全真派:有何不同?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根據法術原理,道教可以分全真派(道)和正一派(道),這也是各種道派經過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結果。
  • 道教「正一派」詳解
    道教正一派是主張在家裡修行,在家裡修行比出家修行要付出的更多,面對的考驗也更多。真正能夠入山出家專事修行的人是很少的。現實中,有善道者在家供奉聖象,修行道法。這些修行的人或因孝敬父母,或因撫養幼小,或因忙於生計,或因塵緣未了等等原因只能在塵世中修行。所以真正的修道不一定就是要出家才可以。
  • 你身邊或許就有正一派的道士朋友,因為怕被誤解一直沒告訴你。
    其實正一道士和普通人並沒什麼區別,每日同樣少不了一日三餐,當然本人見識有限,有些高德大能不在此範圍。現在的人多數是因為早期港臺電影的出現,才對道士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認為現實中道士和電影中一樣,很科幻。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電影情節需要,後期肯定要加一些特效,這並沒什麼不妥,只要正確看待就行了。
  • 怎樣成為一名道士
    道經和道法是由神明傳授的,像正一道的《正一經》,是由太上老君下降傳授給張天師的;上清派的道經,便是由南嶽魏夫人和眾仙人下降楊羲宅第傳授的。但弘揚道門的道經和道法,卻需要通過人的努力。承擔這份責任的,正是道教神職人員--道士。道士現在是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道經上說,「道士者,以道為事」,又進一步解釋說,人行大道,就是道士。道士是將身心理順,以道為唯一的追求,以修道傳道為事業的人。
  • 鎮江的茅山道士,就是影視劇中驅鬼捉妖道士的原型
    全真道派,也稱全真教和全真道,名字取自「全道合真」之意,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由王重陽所創立。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先修性,後修命。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修行,不食葷。正一教由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漢朝時又稱為五鬥米道。
  • 想要成為真正的道士,必須要出家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到如何成為道士,就有很多人問成為道士必須出家嗎?很多人內心其實想出道,又不想出家,便不再有從道之心。其實道門也分種類,並不是不出家就不能做道士,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道家從根本上有出家和不出家之分,在之前出家的稱為道士,不出家的成為居士。金元時期之前,道士都不出家,沒有必須出家才是道士這一說法。現在的道教包括四個門派,分別是正一派、閭山派、全真派、茅山派,我們一般所接觸到的是正一派和全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