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港劇鬼片,屢有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的茅山道士,這茅山道士與鎮江句容的茅山有何關聯呢?
茅山道士,來源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其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之弟子,稱為茅山道士。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處,距南京約60公裡。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
西漢時期,陝西鹹陽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築庵,修道行善,益澤世人。遂被供奉為「三茅真君」。也因這三兄弟的故事,把句曲山改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秀而宜人,蜿蜒而伏,「山美」、「洞奇」,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三十八池之勝景,層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被後人稱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譽。是理想的結庵修道之地。
茅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是中國道教茅山宗的搖籃。
道家學派自老子歸隱後,後人在老子的哲學基礎上發展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系統。
全真道派,也稱全真教和全真道,名字取自「全道合真」之意,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由王重陽所創立。
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先修性,後修命。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修行,不食葷。
正一教由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漢朝時又稱為五鬥米道。元朝以後,分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宗派,正一教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不重修持。
正一派道士一般是居家修行,可以飲酒,不持葷戒,也可結婚生子。正一派很平時主要以齋醮和符籙為主,比如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等。影視作品裡的道士作法除妖大多都是以正一派為原型。
茅山道教是正一道符籙派,茅山是正一派道教的主要道場。茅山派算是正一派的一個分支,一個小宗派。
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茅山修煉過。茅山宗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
陶弘景在南齊做了14年閒官,永明十年,辭官茅山做了隱士,居住在金壇華陽洞,自取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陶弘景繼承發展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編纂了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等兩百餘卷道經,在茅山弘揚上清經法。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到唐宋時期,茅山宗發展到了頂峰,出了有名的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茅山道士,得到了大唐宗室的尊崇。宋朝至明朝時期茅山宗與各派所融合,不復存在。
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聞於世的,其實茅山宗的教義精華卻跟這些毫無瓜葛。之所以有這樣的名聲,一則是後世弟子為了騙吃騙喝,而愚弄鄉民所至,二則是那些無知信徒們誇大其詞,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到了清代,皇家信佛,道家受到了極力排斥。近代科學的興起,更是讓道家瀕於絕境。道門子弟也大都由此沉淪,以至真正的道士越來越少,反而那些假道士、真神棍們卻越發地猖獗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茅山景區遊覽,感受道教文化。
現在茅山道教場所共有二宮一觀,即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乾元觀。
九霄萬福宮始創於西漢年間,位於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巔。
元符萬寧宮坐落在茅山積金峰,與大茅峰遙遙相望,這裡的老君(老子)露天神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道教神像(已入選金氏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