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籙在茅山道教中亦稱「符字」、「墨籙」、「丹書」等。是道教的一種法術。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符指書寫於黃色宣紙、帛上的一種圖形的符號、圖形;也是道士把一些道教咒律以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於黃色紙、帛上。道教聲稱,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驅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道士在畫符時先要心誠、點香、敬拜、默念仙訣、然後落筆、一氣呵成、完成符籙書畫,人們常說茅山符籙能夠治病,其實裡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畫符所用的材料是採用多種藥材浸泡多年的藥酒把硃砂化開,然後書畫與紙張上,硃砂在中醫中也是一味中藥!而所用的黃宣紙,也非常有講究,所以說茅山符籙能治病也就不奇怪了!
符籙,是天神的旨令與眾神的名錄,其作用役使鬼神,驅邪降魔,祈佑平安。上清派認為,符乃天府玉京山自然梵氣,是赤氣化生之氣,若與天為徒,內修三光以成道,外運三光以為符。「符」有時與「籙」合稱「符籙」。「符」是天神的旨令,「籙」是眾神的名錄,又是記錄修道者的名冊。凡信道者其名已注天曹,成道已歸天庭。道教這一教派,重視道教經籙受授,又稱「上清符籙派」,本在茅山,故又稱「茅山派」,上清派以主修傳承《上清經》系列而得名,尊魏華存為祖師。
上清派在道教諸派中理論最為繁富,經戒、科儀、符籙、齋醮、煉養、金丹、醫藥等無所不備,對道教教理、道教修煉理論、道教的發展貢獻很大。該派直到陸修靜整理天師道,匯集道教所有經典,而後陶弘景繼承發展陸的思想,有意識地構造以上《上清派》自身的傳授系統和演變歷史,並總結和發展了遺留到他手裡的上清派經典,集其大成,作成《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以眾真告誡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上清派始大盛於天下。
畫符的步驟是:焚香請神、念敕水咒、念敕紙咒、念敕墨咒、念敕筆咒,然後持筆書符,一邊持咒,後下符膽,書畢,念敕印咒,蓋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擲「筮」求準,若準(聖筮)則此符有靈可使用。在整套修練的過程中,除了畫符、念咒,還得存思(觀想)、打手訣(手印)、頓腳(於念咒畢都得頓腳,左右腳各有分別)、敕法水、焚化符籙或整張吞服,顯出其不同的色彩。亮一個個「微夢想」,共同追逐炎黃子孫的「中國夢」。
如上圖左起第一道這是「學業、事業「符,從上端頂部看,類似於一個「八」字,這是畫符的開筆,是敕令的意思,因為這是天神的旨意,上部中間寫有「魁星點鬥」,魁的意思: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也稱作「魁甲; 圖中人形暗含「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字,一隻腳踩「螯」字,一隻腳踢「鬥」字,所以全稱「 魁星點鬥」這道符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因「魁」又有「鬼」搶「鬥」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
第二道符籙,我們從圖案和文字上可以看出,這是一道「合家歡樂」符,先來說下這兩位,和合二仙是民間傳說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聖。您看,圖案上一男一女滿面笑容,多麼幸福,這是祈求婚姻美滿,家庭和睦的。
第三道符籙:是「求子符」,上部頂端都是畫符的開筆,上端中間寫有「觀音送子」,下端是畫著民間婦孺皆知的慈航道人,底端是個類似於花籃的圖案,「籃子籃子」和「男子」也是諧音,以祈求早生貴子。
不知您注意了沒有?上面每道符籙上都有一顆方方的玉印,乃是「九老仙都君印」 宋元佑年間宋哲宗曾以「九老仙都君印」玉印賜茅山道士劉混康,其印長6.8釐米,厚2釐米,印把高3.8釐米,上有瑞獸鈕。為茅山元符萬寧宮鎮宮之寶。意即能消災延福,遇難呈祥。這和符籙放在一起又有雙重的作用,這叫「靈符加玉印-有求必應」。
我們茅山還有:「平安符」符籙上端兩側分別寫有「鎮宅闢邪,護身平安」符籙下端畫的是鍾馗,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賜福鎮宅聖君,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醜;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惡。鍾馗就成了捉鬼名將。到了唐代,鍾馗成了門神。所以這道符是人們喬遷新居或是在本命年求護身的。
「招財符」中間有漢字「雷公明」:上面圖案是武財神趙公明,左右兩側分別寫有「神霄玉賜」、龍虎玄壇」,符籙下方畫著一隻趙公明的坐騎,一隻老虎,這道符預示著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祈壽符」,上部頂端都相同,左右兩側分別寫有「四時無災,八節有慶」,中間寫有「星壽吉輝」下端畫著一個老壽星,眉毛鬍鬚栩栩如生,而且在老壽星的圖案中暗合「祿」和「壽」字,「符」和「福」是諧音,寓意老人「福祿壽其全」。這一般是祈求老人健康長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驅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唐末宋初,道教中的天師道和上清、靈寶派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籙」。即茅山的上清籙,閣皂山的靈寶籙,龍虎山的正一籙,稱為符籙三宗。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朝廷下令,封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本山的正一、上清、靈寶三大派為「符籙三山」。當時是三山鼎立,領導了整個江南地區的道教。
而正一派和靈寶派的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