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高辛氏時代,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兄弟四人,居伏龍之地,並得道。秦巴陵侯姜叔茂,得道於句曲山,種五果、五辛菜,貨之以市丹砂。
西漢時,有鹹陽人茅盈、茅固、茅衷兄弟,少稟異操,天才穎悟。茅盈年十八,棄家辭親入恆山中,讀《道德經》、《周易傳》,釆木服餌,潛景絕崖,積六年。後得西城王方平傳授真訣,目有神光,面生玉澤。入住句曲四十三年,至哀帝元壽二年,南嶽赤真人、西城王君、龜山王母、方諸青童君同降山中,授以神璽玉章、金虎真符、流金之鈴,拜位司命上真東嶽卿君,都統吳越之神靈,總帥江左山元。其弟在官,聞兄白日神仙,於是各棄官還家,求兄相見,受教仙道,得為地仙。
聖君乃命九微太真、青童君、太上大道君,選補茅固為東嶽上卿震林司命君,總統吳越死生之籍,試校群仙;茅衷為東卿司命,監泰山之眾真,總括吳越萬神,折衝眾靈。於是三茅君留治此山,流潤蒼生,德加烏獸,神驗禍福,罪惡必明,內法既融,外教坦平。爾乃風雨以時,五禾熟成,疾癘不起,暴害不行,境無災害,邑無賊兵。時人感其功德,起壇積基,立廟觀於山中。明帝永平二年,詔令修句曲茅真人廟,邑人通呼為白鵠廟。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句容市,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
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三茅真君,即「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茅盈」、「地仙上真定錄右禁衝靜德佑妙應真君茅固」、「地仙至真三官保命衝惠仁佑神應真君茅衷」三兄弟,居華陽洞天,全稱為「九天司命三茅應化天尊」。茅氏三兄弟為西漢景帝時人,茅山上清派奉為祖師。據《梁書·陶弘景傳》載:「句容之句曲山,恆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壇華陽之天,周圍一百五十裡。昔漢有鹹陽三茅君得道,來此掌山,固謂之茅山。」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亦以司命、定祿為職。據《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嶽,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
一、不做卿相而當司神之職,得授道經而留山啟慧
大茅君茅盈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歲(公元前145年),十八歲棄家辭親入恆山,在山中常讀《道德經》、《周易》等書,學修並進,參悟道法,並且採藥服餌,密修六年。後夢太玄玉女語「西城王君得道」,次日即去王君玉洞宮,學道十七載。後王君見盈謹密,令管理道經密籍,又經三載,道成。據《茅山志》記載:茅盈「至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歲(前1年),年一自四十五歲」。紫書頒發曰:「大司命君」,統領地官屬籍,試校群仙,關決生死。
二茅君茅固,字季偉,生於漢景帝後元戊戌(前143年)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始舉賢良,拜五官郎,累遷至武威太守等官職。茅衷生於後元庚子(公元前141年),少以節行著,隱華陰山。拜西成教尉上郡太守,轉西河太守等職。茅盈於元帝初元五年丁丑(公元前44年)四月三日,預示升舉,誘勸二弟追慕學仙。紫書頒發曰:於山之北下泊宮立屋舍。漢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三月六日,茅氏兄弟於具曲山面會其兄大司命君,在句曲山修道21年,道成。
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茅盈攜茅固、茅衷啟奏西城王君,為二弟啟賜仙職。於橫山朱臺揭太虛赤真人,受真變神符。上登九宮,奉金闕丹書,授茅固為「地真上仙定錄神君」,茅衷為「有司三官保命仙君」。哀帝元壽二年庚申歲(公元前1年),茅盈已居句曲山43年,時高齡145歲。王母與上元夫人駕降茅山,王母傳大司命君茅盈《玉佩金璫太宵隱書》和洞飛二景內符。上元夫人傳茅固、茅衷《三元流珠》、《丹景道精》、《隱地八術》、《太極綠景》四經。
王母手執太宵隱書,又命侍女張靈子把上天受書,即「交信之盟」,對大司命君茅盈啟手授書,向天祝曰:「天高地卑,無五嶽鎮形。元精激氣,滄澤玄青。天回九道,六和長平。太宵隱書,玉佩金璫。玉京八會,寶洞上章。登行太極,上清瑤房。洩則受考,身獲夭殃。受者慎之,敢告茅盈。」大司命君茅盈伏受隱書,宴集受事。受書畢,西王母與上元夫人乘祥雲而去,餵王君服留。同年,茅盈隨西城王君升舉赤城玉洞府。臨行曰:每年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期會,有好道者於此日來句曲,獲聖祐,啟智慧。從此,茅固、茅衷真君治句曲山。
二、歷代敕封
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
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大茅君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二茅君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衝靜德佑妙應真君」,三茅君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衝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元朝延佑三年(1316年)七月,大茅君被封為「東嶽上卿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二茅君被封為「定錄右禁至道衝靜佑妙應真君」,三茅君被封為「三官保命微妙衝慧仁佑神佑真君」。
三、白鵠翔青天,何時復來遊?
東晉葛洪祖師《神仙傳》亦記三茅真君事跡,並稱有驗。言:「茅君與父母宗親辭別,登羽蓋車而去,至江南治於句曲山。山下之人,為立廟而奉事之。遠近之人,賴君之德,無水旱疾癘螟蝗之災,時人因呼此山為茅山。茅君弟名固,字季偉,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漢位至二千石。後二弟年衰,各七八十歲,棄官棄家,過江尋兄,君使服四扇散,卻老還嬰,於山下洞中修煉四十餘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節……加九錫之命,拜君為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主吳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號三茅君焉。」
三茅真君成道後,道著萬物,流潤蒼生,德加生靈,俱獲其情。百姓有求,無不感應,默佑之恩,眾口皆碑。句曲山留傳已 久的歌謠說:「茅山連金陵,江湖據下流。三神乘白鶴,各治一山頭。召雨灌旱稻,陵田亦夏柔。妻子鹹保室,使我白無憂。白鵠翔青天,何時復來遊?」
三茅真君曾經乘白鶴會集茅山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時人稱句曲山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經書稱讚是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災害不起,後人為紀念 其功德,立廟奉祠,時稱「白鶴廟」,遂改句曲山為茅君山,簡稱茅山。爾後,四方信士來此敬香,年復一年,一直延續到今,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
奉祀
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
今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於世,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曆之正月至三月,當系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高潮期。
時至今日,茅山一年一度的朝山敬神禮香道教活動,依然延續著兩千年前大茅君所說:「每年三月十八,十二月二日是相會日期」的傳統,同時三月十八也是三茅真君的聖誕日。
三茅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天人道德,仙聖真師。孝悌通於神明,恩澤被於家國。隱恆山而悟道,棲句曲以升天。主岱宗恆霍之山,職赤城華陽之洞。劫運陰陽而統斡,雷霆水澤以兼司。接二弟之英資,授登真之秘訣。鹹領神仙之籍,共膺玉冊之榮。德博幽明,仁霑普率,隨機赴感,誓願弘探。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地仙上真定錄右禁衝靜德佑妙應真君、地仙至真三官保命衝惠仁佑神應真君、九天司命三茅應化天尊。
記載
茅盈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尚書帝驗期》云:"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受書者,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 茅盈從西城王君,詣白玉龜臺,朝謁王母,求長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經,又授寶書。
①葛洪《神仙傳》卷五《茅君》云:「茅君者,名盈,字叔申,鹹陽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學道於華山,丹成,乘赤龍而升天,即秦始皇時也。」有童謠曰:「神仙得者盈初成,駕龍上天升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秦始皇聞之,以為己姓符合謠讖,當得升天,遂詔改臘為「嘉平」。」
茅君十八歲入恆山學道,積二十年,道成而歸,父母尚存,見之怒曰:「為子不孝,不親供養,而尋逐妖妄,流走四方!舉杖欲擊之。君跪謝……父怒不已,操杖擊之,杖即摧折而成數十段,父驚即止。」父問:「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君曰:「死人罪重惡積不可復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橫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
《神仙傳》記其事,並稱有驗。後茅君與父母宗親辭別,登羽蓋車而去,至江南治於句曲山。山下之人,為立廟而奉事之。遠近之人,賴君之德,無水旱疾癘螟蝗之災,時人因呼此山為茅山。
茅君弟名固,字季偉,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漢位至二千石。後二弟年衰,各七八十歲,棄官棄家,過江尋兄,君使服四扇散,卻老還嬰,於山下洞中修煉四十餘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節加九錫之命,拜君為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主吳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號三茅君焉。
②《太平廣記》卷十三和《廣漢魏叢書》皆收《神仙傳》,但其《茅君傳》皆稱:"茅君者,幽州人,學道於齊",則為舛錯之文。
③《雲笈七籤》卷百零四有《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署「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陳國符先生據《真誥》卷八、九、十一諸注考證,認定此傳即晉代所出之《茅三君傳》。據《真誥》卷八註:「李中候,名遵,即撰《茅三君》者,其作者當為李遵,《雲笈七籤》傳所署之「李道」,蓋誤。又據卷十一注考證,該傳似又出自長史(指許謐--引者注,故亦於晉代出世。」
④總之,作者為上清派道士。該傳內容本葛洪《神仙傳》,但有增益。(一)增寫了三茅祖、父輩之履歷。謂:「高祖父諱蒙,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諸侯,乃師於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隱遁華山。……曾祖父諱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為舍人,稍遷車騎校尉長平恭侯。祖父諱嘉,字正倫,仕秦莊王為廣信侯,始皇即位,嘉輔帝室,以嘉為德信侯。「父」諱祚,字彥英,不仕不學,志願農巷」。
(二)增寫了茅盈從師學道事跡。謂:「盈年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盈於恆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為君師明辰逕到西城卒見王君。後二十年,從王君西至龜山見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璫之道,太極玄真之經。」
⑤《茅山志》卷二十收載上清派道士張繹於梁普通三年(522)所立之《九錫真人三茅君碑》,所記三茅事較簡約,系年稍異。
約於唐代成書的《集仙傳·大茅君》稱,漢元壽二年八月己酉,南嶽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諸青童並從王母降於盈室,頃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闕聖君分別派使者賜茅盈以衣冠、玉璽、金鈴、神芝及爵位,並告盈曰:「食四節隱芝者,位為真卿,食金闕玉芝者,位為司命,……子盡食之矣,壽齊天地,位為司命上真、東嶽上卿,統吳越之神仙,綜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車服降於其庭,傳太帝之命,賜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之文,拜盈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
又說,在此之後,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隱書》《丹景道精》等四部寶經,……事訖,西王母升天而去。⑥至此,三茅君的事跡也基本定型,此後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十六《茅盈傳》、張雨《玄品錄》卷二《三茅君傳》、《茅山志》卷五《三神紀》等,皆據上述諸傳以成篇,無大增益。
地位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號,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封大茅君為「太元妙道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為「定錄右禁衝靜真人」,小茅君為「三官保命衝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為「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君東嶽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為「定錄右禁至道衝靜德佑真君」,小茅君為「三官保命微妙衝惠仁佑真君」。
東晉興寧二年(364),楊羲、許謐、許翽託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自楊、許等人創立之後,經過王靈期的傳播,才逐漸發展起來。至南朝時,陸修靜亦傳上清經法,「總括三洞,為世宗師」。陶弘景隱居茅山,他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半,貢獻尤巨,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從他之後,上清派歷代宗師,多居茅山,故該派亦稱茅山宗。該派的傳承非常清楚,從魏華存至元代劉大彬,共有四十五代宗師。
茅山上清派人物輩出,尤其是陶弘景最為傑出。他博學精思,「尤好五行,陰陽風角炁候,太一遁甲,星曆算術,山川地理,方國所產,及醫方香藥分劑,蟲鳥草木,考校名類,莫不該悉。」「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時輪轉循環,不須守視。」他精研地理,喜種竹栽藥,「種植花木,耕鋤山林,好卜幽奇」,「酷愛松聲,居必手植」。
鍾靈毓秀,人文薈萃
山中人文資源非常豐富,除各種有關三茅君等秦漢仙人的傳說外,山中的重要古蹟有秦始皇埋藏的兩雙玉璧,秦李斯的石刻壁文,有王莽地皇三年(22)所賜五枚銅鐘,有東漢武帝於建武七年(31)在小茅山埋藏的五十斤黃金的遺址,有漢明帝永平二年(59)令郡縣所修的句曲真人廟,還有來自海外的「天市壇石」。「此石是安息國天市山石也,所以名之為天市盤石也。」
正是因為茅山所擁有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及豐富的人文沉澱,才使其得以融洞天福地為一體。陶弘景《真誥》卷十一說:「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裡,名曰金壇華陽之天。洞墟四郭上下皆石也,上平處在土下,正當十三四裡而出上地耳。東西四十五裡,南北三十五裡,正方平。其內虛空之處一百七十丈,下處一百丈,下庶猶有原阜壟堰,上蓋正平也。其內有陰輝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內,明並日月矣。
陰輝主夜,日精主晝,形如日月之圓,飛在玄空之中。句曲之洞宮有五門,南兩便門,東西便門,北大便門,凡五便門也。虛空之內,皆有石階曲出,以承門口,令得往來上下也。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覺是洞天之中,故自謂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異,草木水澤又與外無別,飛鳥交橫,風雲蓊鬱,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謂洞天神宮,靈妙無方,不可得而議,不可得而罔也。」這段十分珍貴的漢晉史料,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句曲洞天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價值,使其充滿了宗教聖地的神聖氣氛。
茅山雖不甚高,物產卻很豐富,歷史上曾出現過白牛、白虎、白鹿、白猴等珍獸。元劉大彬《茅山志》中,記載了茅山特有的神芝奇藥三十六種,如龍仙芝,「似交龍之相負也,以葉為鱗,根如盤龍」。參成芝,「色朱,有光燁燁然,扣其柯葉,如金石聲,折而續之,亦復如故」。燕胎芝,「如葵葉而色紫,上有燕形,如欲飛升,光明洞徹」。夜光洞草,「其色青,其葉似柏,實正白似李,高三四尺,視視其實,如月光,洞照一室。一株九實,墮地須臾轉大,如徑七寸鏡盤,著地厚一二寸,夜視如牛目,動盼以視人也」。
熒火芝,《真誥》曰:「良常山有熒火芝,此物在地如熒火狀,其實似草而非也。紫華,大如豆,夜視有光,得食之心,孔明可夜書。」南燭,《清虛真人內傳》曰:「其樹似木,而葉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侯叔草,一名男續,一名惟那木之王。小許真人曰:方山大有侯叔草,異佳,葉乃大。吳越間亦呼染叔。《登真隱訣》云:三茅四平山乃不多,而樹大,其子如茱臾,八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樹亦高四五丈,而甚脆,易摧折。」
術,「出白山、蔣山、茅山者,為勝。《真誥》紫微夫人術敘,盛稱其益服餌,數方傳焉」。芍藥,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又《芍藥譜》有茅山冠子、紫樓子、茅山紅三種。黃精,「九蒸九曝,服之駐顏。隱居云:為仙經所貴。根葉花實,皆可餌服,酒散隨宜。茅山者佳」。
此外,山中還有許多名木異卉,如東晉許長史手植的「左紐檜」,陶弘景手值的「金邊玉蘭」,梁昭明太子所植的「福鄉古木」,李衛公子所植的「側柏」,展仙人遺種的「白李」,錢妙真所種的「鴛鴦樹」。其「經臺柏」,系宋一道人自陝西周至老君說經臺移植,「此檀欒翠碧,非凡木也」。可證道士們不辭千裡之勞,移植各種名貴珍異樹木,於洞天福地加以保護。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來茅山收集藥材,《本草綱目》所載藥材與茅山有關者多達380多種。時至今天,茅山的古樹仍聞名遐爾,種類頗多,形態奇特,實屬罕見,如三百多年的糙葉樹,五百年的枸骨樹。這些既是文化歷史遺產,亦是珍貴的自然資源。
宮觀遍布,高道輩出
作為道教上清派祖庭的茅山,從漢晉至明清,高道輩出,宮觀遍布。史稱「漢茅君昆季棲遁登晨於因,山因氏茅。迨晉魏元君,大暢厥緒,真風靈跡,綿綿延延,鬱為寰宇之名山,神靈之區奧也」。
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三茅真君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朝廷推崇。李氏皇朝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