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告 |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

2020-12-27 騰訊網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起源於中國的先秦時代,它們代表著對中國社會的系統性思考及解決方案。歷經上千年的歷史,這兩種思潮在時代中得以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當下社會,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思想中獲取哪些靈感?儒家和法家思想又可以為世界貢獻哪些中國智慧?

針對以上問題,朱蘇力、貝淡寧(Daniel A. Bell)與白彤東,三位中國法律與哲學界的頂尖學者,將於本周五(12月11日)下午基於他們各自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新出版的英文專著展開學術對話。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長按掃描下圖二維碼即可在線參與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

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現代啟示

時 間

2020年12月11日(周五)15:00

地 點

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

主持人

汪 暉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

發言人

朱蘇力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文研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貝淡寧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白彤東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PUP內容簡介

The Constitution of Ancient China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北大法學院教授朱蘇力的The Constitution of Ancient China(《大國憲制》)從法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宏觀視角出發,以廣闊的視野闡釋了中國憲制的歷史演進,為學界理解中國長久以來的大國體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中國古代憲製作為持久存在的制度經驗,有其自己的邏輯和合理之處。朱蘇力教授從「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層次出發,描繪出中國軍事制度、官僚體系、經濟制度的歷史圖景,並力圖揭示中國千年傳承對世界制度文明獨有的貢獻。

Just Hierarchy:

Why Social Hierarchies Matter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相關焦點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日本「近代實業之父」澀澤榮一關於「一手拿算盤,一手拿論語」的經營理念,就是儒家思想的真傳。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形成了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和為貴、以學為師、以誠為道等經典思想。張謇的在商向儒思想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無疑是儒家經典思想的繼承和光大。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中國方術正考》是中國當代考古研究、古代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名作。書中主要以考古史實為佐證,追本溯源,對中國古代方術的源流和發展,進行了深入查考。同時,也對中國文化源頭和思想史、科技發展史進行了重新思考,對中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從先秦至明清「儒法之爭」,相愛相殺2000年,無非圍繞一個字
    儒法的交替與糅合儒家和法家,都是從春秋亂世中發展起來,中間經歷過漫長的歲月。單從春秋至漢文景時代,法家的地位一直高於其他各家。原因很簡單法家最實用,效果很明顯,能夠在短時間內立竿見影,所以倍受各家諸侯的歡迎。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察當代中國,必須有個現實的立足點,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只有立足火熱社會實踐,我們才能在理論上站穩腳跟,才能深刻把握歷史規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
  • 當代視角打撈起的傳統經典正成為國漫新名片
    挖掘經典故事中能與當代人產生情感共鳴的精神內核,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這些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動畫屹立於世界美學之林的生動名片。」SMG炫動傳播有限公司(哈哈炫動衛視)總經理郭煒華說。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天為法則,相愛相利:法與道德相輔相需的法治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等級觀念、君王治國的思想意識是比較頑固的,這在歷史上和現實上,對於建立法治社會都是嚴重的障礙和阻力。墨子是主張建立法治社會的。他竭力倡導尚賢尚同的平民民主政治,這本身就萌發著法治思想。從墨子《法儀》、《天志》、《貴義》等篇中,可以直接得知墨子是傾向法治的。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孔子對「儒」曾有一個看法:「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善。」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
  • 什麼是儒醫?儒醫的精神又是什麼?
    有蘄人謝與權,世為儒醫,翛然引之視疾……」楊惟忠病重,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只得請一個儒醫出場,由此可見,儒醫應該醫術了得。二、何謂儒?與佛相對,儒是入世的人,而佛是出世的人。《周禮》對「儒」下的定義是:「儒,以道得民」。
  • 「俠」: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共同體,談談武俠精神的內在特質
    二、武俠文學作品中的儒、墨、道武俠精神特質中國武俠精神廣泛流傳,影響傳承了千年,傳播方式從說書、文字小說再到武俠電影,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一代代人,尤其以金庸武俠作品為代表成為武俠精神傳承的經典。而且在現代中國武俠精神特質仍然適用,以傳統儒、墨、道三家思想分別來詮釋武俠精神的特質。
  • 探析思想的語義譜系
    自古至今,「思想是什麼」一直是人類共同尋繹的重要論題。不過,迄今為止,人類依然沒有尋找到共同認可的內涵。思想的認知之難,不在於思想本身的理解之難,而在於思想本身的多元闡釋與界定纏繞的反身桎梏。這主要因為諸多學科從各自的立場、視角出發,試圖對思想這一總體性現象作出獨特的理解與闡釋,從而形成諸多概念方案。尤其是在知識增長、學科分化的進一步激化下,思想的內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外延得到了超乎想像的擴展。遺憾的是,這些研究彼此之間相互纏繞卻難以打破學科壁壘實現互通有無,掣肘著人們對思想形成清晰連貫的認識,反而在豐富意涵與邊界模糊的共同「揉擠」下,變得愈加「晦澀莫測」。
  • 論列寧新聞思想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價值
    關鍵詞:列寧、新聞思想、歷史貢獻、當代價值  作者簡介:鄭保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特別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把列寧的新聞思想作為指針,有效指導了解放區的新聞工作。  在列寧誕辰150周年之際,研究他的新聞思想,了解其歷史貢獻,把握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做好當前新聞工作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導語: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對於一個思想流派來說,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思想宗旨,儒、墨、道、法各派思想在其宗旨上有其共同點,例如,都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先來詳細地了解一下。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會貫通,其中又以儒家思想最為根本,鑑於文章篇幅和筆者的能力有限,又因為儒家思想於傳統文化有主導決定力量,因此本文著重探討儒家思想中關於「鬼神」和「天命」的基本態度,通過宏觀上的一個大體梳理,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對於鬼神迷信往往在背後有著實際的支撐,提出這樣一個觀念,即:要反對鬼神迷信思想,就要對中國文化有一根本的現代化發展,在傳統中注入現代性的因素
  • 2016亞洲首屆中闔八雅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將啟動
    該系列活動圍繞中闔八雅這一主題開展,內容包括拍攝製作八雅大師主題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以及其他影音作品,開展書畫筆會、慈善拍賣等活動,旨在通過傳承傳統文化重鑄時代精神。  據了解,中闔八雅緣起「中闔」,執尚中之意,行中庸之道,傳中和之法。「八雅」,撫琴聽流水,閒坐觀春秋,品「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人生之八雅,悟「雅、靜、寧、和、安、逸、儒、清」生命之大道。
  • 中國法理學歷史脈絡梳理
    這些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璀璨的法理學思想在該書中逐一登場,讓人從中感受到理論源流的宏偉氣魄與發展脈絡的清晰節點。以體為本,全面論證中國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法理」,法理包含兩個相互聯繫的部分,一是法的原理,二是法的公理。我國古代法理學在這兩方面給我們很大啟示。古代先賢不僅揭示了法的原理,也揭示了法的公理。
  • 從成語的視角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也出現了很多的哲學家和文學大家。他們的成就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斐然的。古代文人秉燭夜讀這些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整個亞洲地區國家的文化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禮節禮儀都帶有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禮樂傳統在先秦諸子思想突破中的重大作用
    原標題:禮樂傳統在先秦諸子思想突破中的重大作用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餘英時著 中華書局 2014年7月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論天人之際》是探討中國思想起源問題的一部專題研究著作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不過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雖然同屬儒家,名稱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有接近之處(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做加入了自我見解),然而二者實際上差別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離了聖人的初衷,成為了服務統治者的工具。一、孔子之儒的內核是什麼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歷史地位之偉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向來沒有異議。
  • 中華傳統法文化的史鑑價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華傳統法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主義,德法互補的治國要略,嚴以治官、寬以養民的施政方針,良法善治的法治追求,都是重構新時代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資源。我們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激活傳統法文化的優秀部分並使之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可資借鑑的法文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