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理學歷史脈絡梳理

2020-12-15 天眼新聞

《中國法理學發展史》是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資深教授李龍的新作。該書描繪了我國法理學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展現了法理學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是對我國數千年來法制探索的實踐總結和理論表達。全書以史料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評述和總結為綱要,對我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法理學進行了全面梳理,系統地闡述和解讀了法理學發展的理論和史實,對古代法理學在治國理政中的經驗進行了借鑑、繼承和升華,對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治理體系和治理經驗進行了提煉。

以理為史,填補中國法理學無學說史空白。有人說:「我國古代沒有法理學」,也有人說:「我國古代沒有理論上的法理學,但有事實上的法理學」。持第一種說法的人忽視了我國歷史的博大精深,第二種說法則不全面。事實上,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對法理有精闢的論述,而且歷朝歷代都有法理學的大家,他們既論述法的原理,又闡明法的公理。如南北朝御史中丞孔稚珪(447—501年)寫道:「匠萬物者,以繩墨為正,馭大國者,以法理為本。是以古之聖王……莫不資法理以成化,明刑賞以樹功者也」。這些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璀璨的法理學思想在該書中逐一登場,讓人從中感受到理論源流的宏偉氣魄與發展脈絡的清晰節點。

以體為本,全面論證中國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法理」,法理包含兩個相互聯繫的部分,一是法的原理,二是法的公理。我國古代法理學在這兩方面給我們很大啟示。古代先賢不僅揭示了法的原理,也揭示了法的公理。事實上,我國古代早就有了法理學,而且對法理學研究的對象極為重視。東漢時期的漢宣帝在宣布其治國理念與方略時,就公開宣布:「霸王道雜之」。他推行了儒家的仁政德禮治說飾於外,以法家刑名法術之學御於內的「共治」理念,其中,特別提到要發揮法理的作用。可見,我國古代不僅重視儒法共治的治國理念,而且注重和強調法理的引領保障功能。

以用為策,發掘中國法理學對世界法治文明的歷史貢獻。該書指出,研究我國古代治國理念與方略,「共治」的借鑑意義最大,借鑑其儒法並用的經驗,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將愛國、愛集體與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借鑑多種治國理念「共治」經驗,有助於我們結合當今實際,推行以法治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綜合治理,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在國際上,堅持和平外交政策,與世界人民一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最重要的是,「共治」能博採眾家之長,互相配合、相互作用,既發揮了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又發揮了德治的道德教化作用,發揮了人民的主體作用,將全面依法治國推向了嶄新的階段:良法善治階段。這項研究成果的提出對於我們深刻認識中國法學對於世界法治文明的貢獻具有重大意義。

以法為治,建構中國法理學的話語體系。該書認為,在構建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以其基本理念、範疇、重要判斷和論述為基礎,通過深入研究,進一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學)話語體系的核心理念,再從法治實踐中提煉一部分基本範疇和概念,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話語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合理繼承和借鑑我國古代法治文明的精華,吸收本土資源中的法治文明,併合理借鑑西方法治文明的精華,吸收某些外來的法治資源和國際法治公認的、對人民有利的話語資源及國際慣例中某些合理因素。

以學為綱,拓展中國法理學的學科體系。研究中國法理學發展史,有利於法理學學科的發展。該書認為,當前國內的法理學研究還比較薄弱,不僅對重大的基礎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及其經驗的理論總結和提升還不夠全面,由於源頭活水不足導致缺乏生機活力和時代氣息。同時,我們對中華法治文明和法律思想的挖掘不夠深入,傳承和創新乏力,致使我國法理學的民族性和「中國味」不濃,主導性概念和命題缺乏。此外,對「法理」的基本範疇、人類法治文明的普遍法理和新時代法理缺乏系統研究,因而對法治實踐和部門法學研究的法理支撐作用還不夠科學有效,法理學作為「法理之學」的學術本質尚未充分彰顯。更重要的是法理學的研究隊伍不夠強大。要盡最大努力,推進我國法理學的升級轉型,把「全面依法治國」推向更理想更高級的階段,全面提升我國法理學的自信和他信。

中國道路和中國之治的治理體系建構與發展需要法理學史的思想支撐。立足現實,法理學一直是法治大廈的堅實根基;回望歷史,法理學經歷了不同的政治環境與歷史生態,卻始終沒有中斷過法律思想的源流;遙視未來,法理學必將也終將成為中國之治和中國道路融入世界文明、引領人類文明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價值遵循。這本豐厚的中國法理學史的思想著述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歷史,重新反思現實,重新思考建構中國之治的治理體系,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作出新貢獻。(作者:楊凱 華中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凱 來源 檢察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推動法理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頻共振
    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進程所折射的是整個中國社會大變革大發展的歷史潮流,所要確立的是同人類制度文明進程相協調而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因此,中國法理學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的本質屬性、戰略目標、功能特徵、結構體系、運行機理、價值取向、動力機制、實現路徑、模式選擇、發展方向等問題。自覺思考和回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所提出的這些嚴肅的法理問題,是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的歷史使命。
  • 中國博物傳統的歷史脈絡和當下意義
    在這一潮流之下,部分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中國博物傳統中的相關內容,他們以經過淨化和簡化(剪除了拓殖歷史和進化論部分)的西方博物眼光,在中國的雜學傳統與實踐以及書寫中尋找相似的對象展開研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這類關注是對中國自身博物傳統的窄化。事實上,中國博物傳統是中國精英文化孕育出的具有高度系統性的知識、審美和實踐的獨特傳統,不是西方博物學所能完全覆蓋的。
  • 你方唱罷我登場——梳理伊斯蘭文明的歷史脈絡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稱為人類的軸心時代,這一時期人類文明形成了中國、印度、波斯、歐洲四大文明區域。此後的世界歷史,便按照這四大區域依次展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孔雀帝國~秦漢帝國~羅馬帝國。
  • 中國實踐法理學的話語體系構想_大咖說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基於以上的內容限定,我傾向於首先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語義分析法理學做出積極評估。這階段中國法理學的成就可圈可點,繼承了改革開放前法理學作品中有用的知識和理論,其中有歷史上來自歐美、日本和蘇聯的,也有本土形成的。
  • 《賽雷三分鐘漫畫中國史4》——在趣味中了解中國歷史脈絡
    很多人都覺得,歷史是嚴謹的、枯燥的。沒錯,歷史是一種記錄,它必須是嚴謹的,但歷史一定是枯燥的嗎?當然不是。對於我來說,歷史一直都是有趣而豐富的,這就要感謝我的初中歷史老師了。雖然我已經記不清老師的姓名,但老師卻在我心中種下了歷史的種子,無論是講解北京人,還是大唐盛世,這位五十多歲的老師每一堂課都充滿了笑聲,歷史就是這樣的有趣。所以,當我拿到《賽雷三分鐘漫畫中國史》這本書時,我就喜歡上樣的歷史書,同樣是因為它的豐富和有趣。
  • 用無罪推理「拽回14條人命」的法學教授——追記新時代法理學構築...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李偉)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用無罪推理「拽回14條人命」的法學教授——追記新時代法理學構築者李龍》的報導。「人生苦短,我已老矣,坎坷一生,幾經磨難,終於迎來法治的春天!我經四十年的努力奮鬥,為法治中國貢獻甚微。
  • 2020北京事業單位招考公基知識:法理學難點之法的概念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本文整理2020北京事業單位招考公基知識:法理學難點之法的概念。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法理學是我們在學習法律部分的知識時最先接觸到的,而法的概念往往是我們開始法理學部分學習時遇到的第一個考點。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法理學為啥那麼重要?
    一提到法理學,相信很多考生都會認為不重要,甚至都會放棄這部法。法理學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的佔比確實不大,但是法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打地基」,法律本就是一個很專業的學科,法理學就是幫助你走近法律的一部法。如果學不好,那麼法律這部分掌握起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劍來759》梳理陳平安與斐然「蜃景城」交手脈絡
    在著手梳理情節脈絡之前,界定一下「蜃景城」交手的背景,有道友認為枝節太多,衝淡了情節的節奏。「劍氣長城」是陳平安的人生轉折點。在此之前,是陳平安學習、積累、成長的階段,更多的是「過客」身份,用他自己的話,就是躲著「麻煩」走。
  • 法考之法理學經典案例——瀘州二奶案
    無論大家是從事法理學的日常學習,又或是法考考試的準備,大家都會發現,現如今,對於學習備考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我認為這一點是很好的,也許學的過程比較辛苦,但是,對於我們日後的執業之路大有所益,法理學是根基,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有不少的職業律師,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依然去找老師
  • 【文萃】新中國70年電影發展的歷史脈絡
    梳理新中國70年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以改革開放為標誌性歷史節點,可以粗略地將新中國70年電影藝術的歷史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即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歷史;第二階段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即改革開放後40多年的歷史。而在這兩大階段的歷史脈絡中又包含著若干重要時期。
  • 短篇小說集《十俠》出版:梳理俠義精神脈絡,挖掘其當代意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十俠》是當代著名作家邱華棟的最新歷史短篇小說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0年11月出版。《十俠》將俠客們置身於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浮現出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
  • ...學術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中國歷史...
    紅網時刻永州12月7日訊12月2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張京華教授主持的「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項目。「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遠古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傳下來的國家,五帝時期是夏以前中國古史的最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具有歷史的科學性,需要依據歷史而加以闡明,需要重新估價真實可信的古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實事求是地論證出來。「五千年文明」「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是有歷史根據的。五帝時期的古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蹟之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
  • 告訴你天府文化歷史脈絡
    天府文創大集市活動上,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協辦的天府文創大集市「讀書 納涼 賞文創」——文博直播活動,從21日到昨日接連三場的精彩直播講座,從解讀文物的傳奇故事和歷史文化密碼,向讀者全面展示了成都的天府文化脈絡。
  • 《大秦賦》滅國大戰起 宏大敘事勾勒歷史脈絡
    網易娛樂12月25日報導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愛奇藝同步熱播。《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章,延續了這一系列的歷史厚度和劇集品質,講述戰國時代大爭背景下,秦國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的故事。
  • 法律在法理學中的作用
    為了方便大家備考,我們將對法律在法理學中的作用進行總結。觀念:引導作用,可以引導自己的行為,可以做什麼行為,不能做什麼行為,應該做什麼行為,不能做什麼行為,就是為自己提供一種行為引導,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
  • 科技賦能文化 「視覺紋理」解碼中國山水畫發展脈絡
    在近日上海圖書館舉行講座《「芯」與山水——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上,獨立藝術史學者楊崇和博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楊崇和別開生面地從時下全社會關注的「晶片」問題入手,運用科學分析的視角,從其提出的「視覺紋理」這一全新概念,重新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並對其中的再現、創新以及風格演進問題進行系統闡釋。
  • 給孩子讀的中國歷史:歷史就像看電影,讓孩子「秒懂」!
    《給孩子讀的中國歷史》(全8冊)——一部真正屬於中國孩子讀的趣味歷史,讓孩子讀讀歷史就像看電影一樣!並且作者根據兒童記憶特點,專門為6-12歲孩子量身打造,更易讀更易懂更易記。這套給孩子讀的中國歷史系列主題有8個,內容全面,符合「大語文學習」要求。
  • 新書評介: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劉卓紅等撰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新》(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呈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