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傳統的歷史脈絡和當下意義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幾年,以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為動力,前現代的西方博物學作為一種時代風尚,重新為知識界和一般閱讀者所關注。這股「博物風尚」著意於復興西方博物學中以《塞爾彭自然史》和《昆蟲記》等著作為代表的知識和人文傳統,試圖重新建構人與自然/自然物之間的有機關係,強調業餘自然趣味主導的實踐對於「科學時代」的補足。在這一潮流之下,部分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中國博物傳統中的相關內容,他們以經過淨化和簡化(剪除了拓殖歷史和進化論部分)的西方博物眼光,在中國的雜學傳統與實踐以及書寫中尋找相似的對象展開研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這類關注是對中國自身博物傳統的窄化。

事實上,中國博物傳統是中國精英文化孕育出的具有高度系統性的知識、審美和實踐的獨特傳統,不是西方博物學所能完全覆蓋的。中國博物傳統為人類文明共同體提供了一種高度發達且獨特的物質文化,也為消費主義時代的病症開出了一劑解藥。目前,西方博物學從歷史沿革、精神動力、知識系統到文章著作等各個層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總結和表述,而中國博物傳統在當代語境中則依舊晦暗不明。因此,以當下的「博物風尚」為開端而非結論,探究中國自身的博物傳統資源,對其進行發掘和轉化,將是重要的學術方向。

與西方博物學以自然物(即動、植、礦、生理)為對象不同,在中國博物傳統中,從《博物志》到近代,「博物」概念的外延逐漸從無所不包具化為「天物」(自然物)與「器物」(人造物)。無論是「博物志」的命名和記錄,還是儒家「多識之學」及「爾雅」系統的名物考據和知識傳統,抑或是明代文人私人空間中的長物、清供實踐和書寫等,人造物都與自然物享有平等的地位,如金石等承載了一定歷史信息的人造物,甚至具有更高地位。

博物學對象差異的背後,是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觀與物觀。西方博物學的根基是神學,而中國博物傳統則以歷史崇尚、經史之學、文人審美等為內在動力,具有更強的社會性。社會性極強的中國博物傳統大致可分疏為兩條脈絡,一是以儒士為主體的知識傳承和學術活動,二是以文人為主體的實踐、審美和書寫活動。這兩條脈絡在近現代都作為新文化或隱或現的重要資源被繼承和轉化。儘管在新文化和大眾文化語境中,由於學科和趣味的轉變,這兩條脈絡均成為潛流,並不佔據中心位置,但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與開放性。

首先,就儒家脈絡而言,以孔子「多識」之學為基礎,衍生出了《爾雅》一脈的訓詁之學和名物研究;同時,基於金石碑刻等文物發展出了金石之學。與西方博物學不同,中國博物傳統多以文本而非實物為載體,指向知識的傳承和學術研究,而非物質的佔有與利用。到了清代,其中多個門類自然走上了專業學術的道路。更值得關注的是,儒家博物傳統不僅局限於知識層面,更與革命實踐息息相關。晚清民初,儒家博物文化的重要內核是國族歷史記憶和情感的傳承延續。章太炎、魯迅等人都認為文物、鄉邦文獻等是民族情感綿延不絕的物質載體,其中有「國魂」存焉。對文物的訪求、相遇、摩挲和學習傳承,背後是千載之下的民族精神聯繫。

其次,文人博物傳統主要以收藏、賞鑑以及審美等活動為主,對象則往往是與讀書人的知識及審美活動關係密切的「長物」「清供」「名物」等。文人博物傳統是從宋代開始的,到晚明則蔚為大觀。這一時期,集中湧現出一大批以玩物、賞物為主題的博物閒賞類著作。由於晚明商品經濟發達,使得「物慾」而非審美成為重心。彼時,原本屬於精英文化的文人博物,因與商業相糾葛而下移,後又作為「非政治」的隱逸空間,展現出了更為豐富的面向。但同時,中國博物傳統並未消失,而是回到了以審美趣味、收藏實踐等為基礎的邊緣位置,成為一條未曾中斷的文明潛流。

儒家博物傳統背後是學術和政治的緊密聯繫,這一點在晚清民初建構民族國家背景下體現得尤為明顯。譬如,當時金石等文物作為中華文明和歷史之「魂」受到愛國知識分子的重視,他們試圖用這些承載了歷史厚度和美學的古典美術資源喚醒國人的愛國愛鄉之情,以及見賢思齊的奮進心。魯迅曾經感慨,日本只是從中國美術圖案中學習了一鱗一爪,便讓西方人覺得代表了東方美學。因此,只有發掘、轉化中國精英文化中真正有價值的審美資源,才能夠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輸出方面做出成績。而文人博物傳統更多是作為日常生活、學科基礎等文化心理資源受到重視。晚清民初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要求重新建構生活方式和規則,傳統精英文化內部的博物文化,遂成為新文化人援引的資源。博物傳統在實踐層面聯繫著社會性的日常生活。他們在個體合理生活的維度上,對於業餘的、非職業化的「爾雅注蟲魚」式博物趣味,以及聞香、喝茶、書房等中國傳統文人趣味持贊同和倡導態度,將之視為能夠取代「禮」並指導現代人生活的資源。同時,在「科學」時代,各類指向物質世界的「趣味」被視作自然知識向專業化、職業化和主流化發展的基礎與通路,中國博物傳統也因此成為各類現代學科的知識資源之一。

諸現代思想人物對博物傳統兩條脈絡的轉化,今天看來依舊有很強的啟發性。發掘中國博物傳統,其本質是發掘中國精英文化傳統中有價值的資源。事實上,這條脈絡始終沒有斷絕,而是作為一條充滿生機的暗流綿延在當代中國文化的表層下。如果說西方博物學試圖接續的是去人類中心主義的「後人類」問題脈絡,那麼發掘中國博物傳統的問題意識則有些差別。後者不僅為重構人與自然關係提供資源,更重要的是以人類生活為中心重構人與整個物質世界的關係。無論是重建以「人」為中心的知識系統,還是在此基礎上提倡反奢侈的生活方式與文人審美,乃至於由此重構國人與本民族文明之間的精神聯繫,都有賴於對這一視野的進一步開掘與弘揚。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芳

精彩推薦:

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評價體系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循證社會科學新發展

規劃國家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路線圖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邢鑫:重構東亞近世博物傳統——臨床之眼與博物之眼
    該論文集之於東亞博物學史研究的意義恰如《博物學文化》(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 , 1996)之於西方博物學史研究。有趣的是,雙方都將博物學理解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實踐,而不僅僅是一套專門知識體系。源於中國的東亞博物學深深紮根於不同於西方文明的知識傳統,其所運作的外部環境與內部邏輯也染上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 「遇見博物」IP攜網紅文物入駐淘寶雙十一
    Bilibili、遇見博物、非人哉、三體、陰陽師、精靈寶可夢、陳情令等知名IP聯動各大品牌紛紛亮相。消費者在淘寶首頁搜索框輸入「二次元官方集結」即可直達會場,進入次元世界盡情狂歡。  作為本次活動入圍的傳統文化IP,北京中創文旅集團「遇見博物」IP攜手維達、妖精的口袋、艾諾琪品牌參與二次元IP正版官方會場活動,為消費者帶來六款精美IP聯名產品。
  • 中國法理學歷史脈絡梳理
    《中國法理學發展史》是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資深教授李龍的新作。該書描繪了我國法理學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展現了法理學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是對我國數千年來法制探索的實踐總結和理論表達。這些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璀璨的法理學思想在該書中逐一登場,讓人從中感受到理論源流的宏偉氣魄與發展脈絡的清晰節點。以體為本,全面論證中國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法理」,法理包含兩個相互聯繫的部分,一是法的原理,二是法的公理。我國古代法理學在這兩方面給我們很大啟示。古代先賢不僅揭示了法的原理,也揭示了法的公理。
  • 劉華傑:科學文化批評與博物之學復興
    在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社會中,博物學均十分發達,沒有衰落的跡象,有各種各樣的博物學民間組織,博物類雜誌、圖書、影視作品極為豐富,博物學與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深度結合。如今我們研究科學的歷史和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也應當考慮博物學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扮演的角色。第一,博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傳統,傳統不能丟。
  • 這些歷史博物圖書在朋友圈刷屏 好在哪裡
    這些歷史博物圖書 火了朋友圈,好在哪裡 為什麼說善於「見風使舵」的中國古代縱帆船技術遠超同時期的西方橫帆船?為什麼說「馬踏飛燕」腳下踏的可能根本不是燕?帶著這些有趣的問題,近期出版的一批歷史博物圖書,在不少人朋友圈裡刷了屏。
  • 這部7斤重的《DK博物大百科》啥來頭?讓中國科普所和果殼網都強烈...
    當你看到那些已經滅絕,藏在博物館裡風乾的物種,如今還能安靜的躺在展館的某個角落,你是不是能懷著寬厚和慶幸的心情……  三、 這部大百科,是目前市面上最新、最全、最大、最權威的博物百科全書。  我們今天強烈推薦的這部《DK博物大百科》,是百科專業戶英國DK公司出品。
  •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那些神奇動物
    《中國古代神奇動物圖鑑》 五色神石 編著 孟憲龍 繪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的神奇動物都有哪些?
  • 弘文博物攜手上奇設計 金石文化進入世界設計殿堂
    近日,由弘文博物與北京上奇品牌設計有限公司攜手創意設計的寧夏紅「巖畫/吉金/年號」主題系列產品包裝設計,斬獲了義大利A』Design Award 國際設計大獎。此次獲獎作品以弘文博物所藏上古巖畫、西周青銅器、漢晉古磚等金石拓片為設計語言,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視覺衝撞和融合,更將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注入其中,贏得了賽事專業評委的高度認可。
  • 短篇小說集《十俠》出版:梳理俠義精神脈絡,挖掘其當代意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十俠》是當代著名作家邱華棟的最新歷史短篇小說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0年11月出版。《十俠》將俠客們置身於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浮現出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
  • 世界知名的英國DK博物大百科!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搬回家!
    其中包括地球,礦物、巖石和化石,微生物,植物,菌物和動物幾乎孩子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種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DK博物大百科》裡面的特點和內容《DK博物大百科》權威!全面!專業!1)權威著作!史密森學會主編!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賽雷三分鐘漫畫中國史4》——在趣味中了解中國歷史脈絡
    很多人都覺得,歷史是嚴謹的、枯燥的。沒錯,歷史是一種記錄,它必須是嚴謹的,但歷史一定是枯燥的嗎?當然不是。對於我來說,歷史一直都是有趣而豐富的,這就要感謝我的初中歷史老師了。雖然我已經記不清老師的姓名,但老師卻在我心中種下了歷史的種子,無論是講解北京人,還是大唐盛世,這位五十多歲的老師每一堂課都充滿了笑聲,歷史就是這樣的有趣。所以,當我拿到《賽雷三分鐘漫畫中國史》這本書時,我就喜歡上樣的歷史書,同樣是因為它的豐富和有趣。
  • 感受「壕」的世界,館藏全球珍寶——《博物世界》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以喜歡「舊東西」為潮流,《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一夜大火,《國家寶藏》綜藝廣受好評,漢服、故宮周邊熱賣……借著這股潮流,收藏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和靈魂的博物館也重新煥發了生機。但博物館在誕生之初並不具有什麼崇高的意義,只是皇室貴胄們搜羅到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出於私慾與炫耀的目的而建。
  • 【博物嶗山】走進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帶您體驗百年老家電穿越之旅
    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城市變得更美好,為此,嶗山區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區」建設目標。館內運用當今最新聲、光、電科技,以展示家電發展歷程為脈絡,打破傳統博物館固有的參觀模式,通過場景還原、智慧生活展示,再現了百年以來最具時代特色的老家電以及當今、未來家電的智慧應用,讓參觀者通過交互式體驗回望過去、預見未來。
  • 以產品思維營銷《DK博物大百科》
    一是和天貓商家在「6·18」期間深度合作,最終選定了比較大的頭部天貓系統中盤,天貓客戶直接承接了20萬冊的銷售流量轉化,躋身榜單前三名;二是放開地麵店、傳統電商渠道的銷售,進行全渠道的大促,價格統一,注重圖書的品牌效應展示。這一策略使得流量釋放到了一個高潮,全渠道的放開轉化成了火爆的銷售量,本書的營銷也完成了初步轉化。
  •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所依存的傳統文化理念及意義
    民間工藝藝術能夠不斷流傳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種將人作為主體的思想或者可以理解成對人的一種關注。 中國民間工藝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
  • 生命的意義:活在當下,不怨不悔
    這一中國傳統美德漸漸地被現代年輕人丟棄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是人手一個手機,刷刷空間,看看直播,玩玩遊戲。晚睡晚起成了常態,若不是要上班的緣故,手機為伴,真的能在被窩裡待到天昏地暗。雞叫了天會亮,雞不叫天也會亮,天亮不亮不是雞說了算,關鍵是誰醒了。醒來的過了一天,沒醒的過了一生。每天醒來,都是新生。健康地活著,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幸福的事。
  • 「光影書畫 博物中華」—中國移動咪咕攜手書畫影視名家齊聚廈門
    11月25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正式拉開帷幕,中國移動咪咕作為本屆金雞獎官方唯一指定5G全場景技術平臺,依託5G+AR創新玩法,為本屆金雞獎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打造全場景沉浸式互動體驗。除了豐富的「雲上金雞節」線上體驗外,11月26日,中國移動咪咕攜手多家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以「光影書畫 博物中華」為主題的書畫日活動,為金雞獎再添一筆濃濃的水墨文化氣息。
  • 傳統工藝紋樣大型工具書《中國紋樣圖典》出版
    由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陸曄和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藝術系講師陸原合編的《中國紋樣圖典》三卷,近日由學苑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傳統裝飾紋樣題材類的大型圖集工具書,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學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全集•辭典卷》主編吳山為此書作序。
  • 【文萃】新中國70年電影發展的歷史脈絡
    梳理新中國70年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以改革開放為標誌性歷史節點,可以粗略地將新中國70年電影藝術的歷史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即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歷史;第二階段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即改革開放後40多年的歷史。而在這兩大階段的歷史脈絡中又包含著若干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