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傳統在先秦諸子思想突破中的重大作用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禮樂傳統在先秦諸子思想突破中的重大作用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餘英時著 中華書局 2014年7月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論天人之際》是探討中國思想起源問題的一部專題研究著作。餘英時先生借用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突破」概念,在與西方文化的對照之下,通過比較文化史的路徑,以凸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軸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發展中的精神大躍動,最後導致系統性的哲學史或思想史的正式發端。餘英時先生將「軸心突破」說用在先秦諸子的起源問題上,試將中國軸心突破的展開歷程,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

  本書的綱領在於斷定三代的禮樂傳統(也可簡稱「禮」)為中國軸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歷史文化背景。先秦思想家如儒、墨、道三家的創始人都自禮樂傳統中來,而對當時「禮壞樂崩」的狀態則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們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這一傳統的構想,並且以此為始點而發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統學說。這是中國軸心突破的展現,也是中國哲學性思維的全面而有系統的發展。

  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來看,經歷了軸心突破的古文明最後出現一個超越的精神領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諸子的系統性思維取代了巫的地位,成為精神領域中的主流,這是中國軸心突破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色。然而這一取代的歷史過程是十分複雜和曲折的,本書的系統闡述讓這一脈絡清晰生動。

  餘英時先生是旅居海外的著名華人學者,師從錢穆先生,克魯格獎和唐獎兩大獎項得主。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有《士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現代儒學論》等,《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是餘先生最新的重要著作。

相關焦點

  • 先秦諸子其實都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孟子·離婁上》)在春秋戰國這個亂世,先秦諸子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實問題,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對政治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並且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儘管先秦諸子的政治主張千差萬別,但他們的目的卻都是以自己的主張幹預現實社會,以期社會的發展合乎自己的願望。再進一步說,先秦諸子都渴望以自己的主張重塑社會,建立起理想中的社會秩序。
  • 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諸子思想的集大成學者——荀子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重大影響的韓非子、李斯就出自他的門下。戰國時期,齊國君王在都城臨淄附近設立稷下學宮,招徠天下遊學之人,一時之間成當時最大的學術中心,齊宣王喜好「文學遊說之士」,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聚集在學宮中,進行著述講學的工作,有些遊士還被授予大夫的爵位。
  • 楊義| 先秦諸子發生學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因此,對先秦諸子發生學的研究必須掌握三個關鍵點,第一,以《莊子》所表達的思想為例,深化對先秦諸子個體生命的認知;第二,以司馬遷《屈原列傳》和孫武《孫子兵法》為例,探究先秦諸子的知識來源;第三,通過考察《論語》的編纂過程,還原歷史文化的形成過程。
  • 錢穆:現代國學宗師,一部《先秦諸子系年》被視為「劃時代巨著」
    1935年,錢穆三十多萬字的《先秦諸子系年》一書出版,引起學術界極大轟動,被學術界視為中國史學界「劃時代的巨著」,並譽之為「釋古派」的扛鼎之作。與錢穆齊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對《先秦諸子系年》也極為讚賞,在不同場合多次稱讚其書「極精湛」, 「心得極多,至可佩服」,常將錢穆的著作與王國維的著作相提並論,雲「自王靜安後未見此等著作」,可謂推崇備至。《先秦諸子系年》在莘莘學子間,影響也很大。
  • 學習引用諸子名言,買這書就夠了
    為了幫助讀者快速精準地學習把握諸子著作的思想精華,我們編寫了一部匯集諸子名言的著作——《諸子錦言錄》。顧名思義,「諸子」即以先秦漢魏諸子著作為代表的子學著作,「錦言」即體現諸子思想精華的佳言妙語。諸子百家:《諸子錦言錄》都選了哪些書?
  • 中國文化的軸心突破
    他關注的,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歷史進程,結合「軸心時代」世界各大文明突破的現象,探討「天人合一」在先秦時期的傳衍與變化,以及人文精神如何在春秋戰國期間有所突破,發展成新型的思維系統,以至衍發了百家爭鳴。對這個涉及中國人文精神起源的問題,我一直都有興趣,可以追溯到我中學時代讀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與傅斯年的古史論著。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一項禮儀制度,興起於周代,並在後代各王朝的統治階層源遠流長,是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治理天下萬民的重要思想文化工具。面對戰國時期頻繁的混戰紛爭導致禮崩樂壞,聖賢孔子積極倡導傳統禮樂。漢朝及以後,伴隨著儒家思想成為古代官方思想主流,禮樂制度愈加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 講談社暢銷近半個世紀的經典,聽他們講「諸子的精神」
    中國傳統的經典,經過了歷代學人的不斷註解,我們也一直在前人的影響脈絡下不斷地認識經典。 先秦著作流傳了兩千多年,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對經典的解讀首先要依託嚴謹的文本,參考歷代大家的註解。這樣,才能儘量接近作品原文面貌。 近些年,在國學熱的浪潮下,對傳統經典的闡釋紛紛湧現。
  • 「諸子出於王官」說與漢家學術話語
    「稗官」不見於《周禮》及其他先秦文獻。除《漢志》外,傳世漢晉文獻提到「稗官」的只有《漢名臣奏》,故此歷來對「稗官」的理解不盡一致。(23)考證「稗官」的突破,主要依靠出土文獻。漢朝亦有三老、五更的制度,此事西漢諸帝皆有明詔,且一直延續至東漢,如明帝時「養三老、五更於闢雍」(《漢書·禮樂志》)。《墨子·兼愛》篇力主表彰敬愛他人,並反覆宣稱「兼相愛、交相利」為三代聖王遺法。(48)故此,劉歆以為「兼愛」亦屬「六經之支與流裔」的範圍,可與周代以來的養老制度相合,並彰顯漢朝大力提倡儒家孝道思想的政策。
  • —先秦哲學思想概覽
    粗略來說,先秦諸子的學術,有兩個來源:其一是從上古宗教哲學中演化而來的哲學思想,其二是各個專門的官位職守中孕育而成。前者偏重玄學方面,後者偏重政治經濟社會方面。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從中興到華為事件,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用實用主義的大棒,擊碎了部分追隨美式價值觀中國人的理想主義,對重構現代中國人的倫理與價值觀有很大促進作用,幫助了中國重拾文化自信。從百年前大清末期全體落後,在中華文明迅速衰敗中,中國人從文化不自信到失落迷茫,又引進西方科學,並在狂熱的反叛精神中,否定一切傳統文化。1820年的中國仍是天朝上國,此後二個甲子的動亂與衰弱摻和著勇敢的抗爭與叛逆,中華民族選擇了西化,並且否定了孔子儒學。
  • 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無為而治,是現在企業推崇的最高的管理理念,這一點也是來自於道家的思想。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年禮樂祭孔典禮在北京四海孔子書院舉行
    孔祥科先生說:「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儒家的行為是規範順天應人的秩序與關係,就是我們所講的禮。而祭祀大典,就是儒家禮義思維具體而微的展現。我們儒學理念價值與實踐方式都會在祭祀典禮中透過儀式與舞樂再次呈現。……期盼在我們的努力之下,中華文化更能夠發揮與創造時代價值,中華文明給當代世界人類帶來更多的貢獻,共創屬於中國人的驕傲。」
  • 高山流水遇知音:先秦藝術中,為何音樂文化能夠獨領風騷?
    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始於先秦,有著濃厚的古代浪漫主義色彩,在商朝巫樂繁榮,周朝禮樂政治化了的大背景下,音樂文化一直是先秦諸多文化中感染力最強,傳承最久的文化現象。這並不是偶然的,作為社會的上層階級,已經把音樂看成他們政治地位的炫耀,而下層人民對音樂的喜愛是從詩經風篇開始,十五個地區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2016年04月26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澤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先秦諸子對社會問題認識的切入點多半以他們的人性說作為理論的起點。
  • 黃帝與中華禮樂文明
    》等樂舞,甚至可能發明了律呂,鑄造了樂鍾,創建了比較完整的禮樂思想與禮樂體系,成為中華禮樂文明奠基人,對整個中華禮樂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王之樂不僅僅是聲音本身,還融合了先王之道、先王之聖、先王之制、先王之法、先王之行、先王之陳、先王之書、先王之命、先王之教、先王之官、先王之令、先王之業、先王之玩、先王之祀、先王之遺訓等內容,與先秦典章制度、風俗傳統、治理經驗密不可分,是早期中國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先王之樂並沒有清晰詳實的史料,自孔子時代已經難以究詰其詳。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但各種思想和宗教,都沒有儒家的影響巨大和持久。其中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善於吸收、融合各家的思想,又加上各代儒家學者的變通,使之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百科全書,儒家因此又被稱為「儒教」、「孔教」而被神聖化,在整個封建社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很顯然,不斷吸收和創新,正是儒家思想的長存之道。
  •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如何形成的?原始樸素的辯證思維
    然而,這個時代催生的不僅是一場軍事層面的鬥爭,更是一場思想領域的爭鳴,諸子百家應運而生;那麼,諸子百家到底指的是哪些流派?諸子百家中最早誕生的「道家」有哪些思想主張?據劉歆《七略》記載,諸子百家可以分門別類為十家,也就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漢朝史學家班固沿襲劉歆的說法,在其史學著述《漢書·藝文志》中提出了「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這便去除了小說家,於是剩餘的九家也就被後人概稱為「九流」。
  • 儒家思想與神話: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漢代思想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和神話有關的也是層出不窮。例如在漢代儒家思想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天命理論和神權政治;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思想和神道理論;讖諱中和神話有關聯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儒家思想與神話一、董仲舒的天命思想董仲舒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內容和特點的唯心主義目的論。天人關係是其哲學思想探討的基本問題。分析董仲舒的思想,首先要對他的「天論」進行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中,有一系列的天命鬼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