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
01前言
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甚至夫妻之間,大都有「道不同,不相為謀」斷交事件發生,然後是,你的鼻子我的眼睛大鬧一場斷絕來往,有的相互不服氣從友人變成仇敵。但是,劃清界限,更多人選擇彼此有好說好散,有分道揚鑣,有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兩種沒得對與錯的做法,只是道不同而語,大家選擇哪一種只要在道德、法制內,都是您的自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向不同,就不可能在一起共事。後世引申把「道」到了觀念,看法,道德,學術主張,政治態度,境界等許多方面,如「人各有志,不要勉強」,「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文人論書,屠夫屠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都是具體體現了「道」的不同。
東漢的管寧,華歆,「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各自安好,互不傷害,互不詆毀。從朋友變成陌路,一個做了名臣,一個做了隱士,其間還有故事。看後不勝感慨,劃清界限,你做管寧,我做華歆,不失為一種完美之道。至少,他們要比龐涓,孫臏的結局要完美。
02先看看管寧,華歆的簡單介紹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縣人。漢末至三國初期隱士。漢末天下大亂,管寧與華歆等人到遼東避亂。他們在當地只談經典不問世事,引來了大量的避亂的同道中人,在此間發生管寧割席。後來,返回中原,多次拒絕朝廷的徵召入仕。一心隱居,著書立說,《氏姓論》是其大作。直到去世,終生未官,享年八十四歲。
華歆,字子魚,平原郡唐縣人。漢末至三國初名仕,重臣。華歆早年和管寧都是太尉陳球門徒,天下大亂時都到了遼東避亂,講學讀經不問世事,與管寧,邴原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頭。後被朝廷發現這一龍的人才,被徵召入朝入仕。一直為官,曹魏時,任太尉,晉封博平候,直到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兩人,都為,高壽,善終。
03再看看管寧,華歆的分手,管寧割席,道不同在哪裡
第一次,鋤地見金,管寧無視,華歆喜撿。按現在來看,這倒沒什麼大不了。放在那個時代,管寧認為這是大事,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不相同。講經傳學期間,大家一起勞動,種種菜,勞逸結合也是一種快樂。管寧在前邊鋤地,鋤起了一塊金子,管寧就當作沒看見,繼續鋤地,他認為這金子和地上的石塊一樣,鋤起丟在地邊。華歆見到,這是金子啊,怎麼能丟呢?得趕緊收起來才是。華歆就過去想撿起來收好,哪知道管寧不同意了,逼迫華歆拿起金子,扔得遠遠的。看來,兩人的金錢觀的確不一樣,種下了分手的火苗。
第二次,扔金子的事情過去幾天了,兩人在書齋一起讀書,聚精會神,突然,外面鑼鼓喧天,高轎大馬,人聲鼎沸,好不熱鬧。這事,也很自然,外邊熱熱鬧鬧地,裡面的人哪能靜下心。管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華歆倒好,不停地東張西望,站起身來往外瞅,還不過癮,就直接放下書,跑到書齋外邊去看熱鬧。管寧嚴厲地喊華歆回來讀書,華歆裝著沒聽見。
上次一塊金子就讓你忘記鋤地,這次外邊的熱鬧又讓你棄書,管寧覺得這樣不和自己的觀念和志向,意志,總之,心裡已經反感透頂華歆了。看完熱鬧,華歆進了書齋,繼續讀書。管寧倒好,把兩人坐的蓆子用刀割開了,你坐你的,我坐我的,以此表示兩人不在做朋友,「子非吾友也」。見到管寧如此決絕,華歆只好照辦。
事情都是小事,如此割席,是否太過分?史書沒有詳細的原因記載。不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條件,人物思想認識的情況下,也許,「道」顯得非常重要,何況管寧是齊國名相管仲之後,儒氣較多。
04分手之後,各自安好。華歆倒是念念不忘舉薦管寧。
曹丕即位初期,下詔要求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無奈,管寧以身體健康為由,婉言拒絕了入朝為官。
黃初七年五月,曹丕駕崩,皇太子曹叡即位,封華歆為博平候,增邑五百戶,與之前的累計為一千三百戶,並於同年十二月改任華歆為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
史書記載有這兩次,華歆真心實意舉薦管寧入仕,但均未入願。也許,仍然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許的確管寧志不在朝而在隱,也許不得而知。總之,分手後,兩人各奔前程,各自安好,道不同但仍各自掛念,互掛情誼。當初,管寧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勸他再娶,管寧說:「每次閱讀曾子、王駿的話,心裡常常表示讚許,哪裡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可見一斑。讓他從仕,可也是違反本意吧。
05結束語
人各有志,人各有念。道不同,不相為謀,指出的是不可以共同謀事,但是並未指出不得做朋友。龐涓,孫臏相愛相殺,同學情誼演變敵我矛盾,真是可悲可嘆。歷史及現實中,像管寧,華歆這般,割席斷交,不往來但是相互掛記,不認同各自的堅守但給予理解,大家各奔前程各自安好,還是少啊。但願,堅定自己的志向,夢想的同時,亦可學習管寧,華歆對「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實踐,人生豈不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