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名」的道、「自為」的自然、「功利」的無為/哲普

2020-12-24 騰訊網

01.「常名」的道

春秋中期以降,諸侯割裂,齊桓公小白任用管仲為相,一改周代禮制舊俗,在齊國推行尚功利的治理模式,由此開啟了列國變法的潮流。這一「霸道」之治在當時飽受批判:

仲之任術立伯,假義濟欲,縱其致富強,而汲汲功利,禮義俱喪,其果有聞正心誠意之道乎! (《諸子辯》)

不過,即使是西周的禮樂,這所謂的「王道」,老子也是不屑的。也就是說他既反「禮樂」,又反「法」。

既然批駁,總要有一個靶子,即使它是個稻草人。那麼,在禮樂的老傳統和變法的新思潮裡老子盯上了什麼呢?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第三十七章)

以上,我們知道老子是提倡「無名」的,而無論是周代的禮制還是諸侯的變法,恰恰是一種「有名」。「禮」的要義之一便是「正名」,自不多說。其實,列國變法過程中其核心也是一種「名」——「刑名」:

管仲的改革即著力於「 作內政而寄軍令」將民眾按照士、農、工、商的不同職業進行編制並使之定居在不同地方。同一職業者聚居一處不僅便於交流專業技能,且便於管理。對軍隊則採取類似保甲的制度,此外尚有舉賢授官、重罰嚴誅等。這些舉措的前提都是審名、定名。

由此可見,禮、法皆出於「名」,是「 名」 的制度化表現,也表明「 名」 是禮、法的抽象形式,是建立規範、秩序的工具。而這種「有名」恰恰是老子所反對的,「 侯王」 應當遵循、效法「 無名」,在主觀上也應當無欲,即儘可能弱化自己的權力意志,不要以私志來規範、限制民眾,這樣才能收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 萬物將自賓」 「 天下將自定」。

而政治上「無名」的根據在哪呢?這就是道的「無名」: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老子》第四十一章)

那麼不應該是「無名」的道,為什麼說是「常名」的道呢?老子在此處的思辨頗為細緻。他通過「 無名」 對「名」不斷進行否定之後依然有所保留,其想肯定的是「 常名」 指向的「 常道」、「 常德」。也就是說 「 道」 使得萬物初生即被賦予內在秩序,而無需權力主體作為天命的代言人為百姓制定規範和秩序。而這一「道」也恰恰是萬物在自然、自化中體現出來的。如果說「 名」 是人為介入、對萬物進行規定的產物,那麼「 常名」 則是包括人在內的「 萬物為一」 的狀態,從而為「 秩序」 之「 道」 注入泛愛萬物、至公無私的價值內涵,把道從形而上的「無名」層面拉回到現實生活裡,即所謂「常名」的「道。[1]

02.「自為」的自然

上文也提及了「道法自然」,也就是道遵循萬物的自然。不過就這四個字在學術界卻爭議頗大,其爭議的點在對「自然」的理解上。

例如,「自」可解釋為「初始」,也可解讀為「自己」,這樣就可以從根源性和自覺性上進行兩方面的解讀。不過,我們在這裡採用另外一種區分的方式,即「自然」的隱含主體上來談:

「道法自然」——道

「輔萬物之自然」——萬物

「希言自然」——無為的「 聖人」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

而我們這裡要談的「自為」的自然便是從百姓角度講的。承上文所講,道、德是百姓天性本有的,而無論是儒家人為提倡的「禮」還是更等而下之的「刑」都是對百姓自然狀態的幹預,聖人任智,用多種方法治理百姓,百姓也用智以應對,這導致百姓走向詐巧,因而「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則雖禽獸猶不可圖之以知,而況人哉! (《 莊子集釋·胠篋注》)

因而聖人應該聖人之自然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屬於百姓的自然還給他們: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

那麼,百姓依憑自己的本性「 自化」 「 自正」 「 自富」 「 自樸」,是為百姓之自然。百姓自作自為,故是一種「 自為」的自然。

不過,聖人(執政者)不事掌控,百姓真能「 自化」 「 自正」 「 自富」 「 自樸」 嗎? 就像儒家的孟子,他主張為政之本在「 民事不可緩」,就是認為執政者在「 制民之產」上不作為,民眾必定「 放闢邪侈,無不為已」。老子這種看似無功利的自然,也許恰恰是一種更長遠的「成本-效益計算」,我們下面來談。[2]

03.「功利」的無為

實際上,老子關心的聖人(執政者)「 無為」 的效果,並不主要是這種治理方式是否會對民眾有利,而在於是否會對執政者的「 長生久視」 有利。所以他對「 無為」 效果的描述,又是通過與控制性的「 為」相比較而言的: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第六十四章)

這裡對「 為」的否定與對「 無為」的肯定,完全是從效果上的「 敗」 與「 不敗」 著眼。而關注效果( utility) ,正是功利思維的基本特徵。其立意並不在保全百姓和萬物的「 自然」,而是要強調節約性統治對聖人(執政者)最有利。

老子的這一觀點或許與他的經歷有關,有傳言他做過周朝的「圖書管理員」, 就是史官一類的職務: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 《漢書·藝文志》)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那麼,周朝發生了什麼讓老子如此「圓滑」呢?

其一,戰爭

大家經常了解到的周文王推崇「 文德」,是儒家推崇的」聖人「,但這只是是在「 謀武」克商的準備階段,鑑於「 民之多變」而欲聚攏人心。事實上,周人重「剛」尚「武」,但至武王克商及成功後,中心任務始終是對殷人和少數民族「 申喻武義」,從史實來看,西周作為軍政權的特徵直至覆滅都沒有褪去。從西周早期應對內憂外患的緊迫任務看,這樣的執政方式無疑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但長期來看,控制訴求的強化定會使統治成本不斷升高,並可能因為成本的損耗令政權陷入困境在古代社會,因為控制強、成本高的統治,往往會在成本損耗接近峰值時由某些偶發事件導致崩潰。有學者便將西周的滅亡歸於幽王時期王室因為錯誤的形勢估計而挑起對申國的戰爭。

其二,內耗

與戰爭相比,在古代社會,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博弈才是損耗統治成本的決定因素。不難想見,申侯聯合少數民族推翻西周之前,幽王與王后、太子等代表的申國勢力的鬥爭已經透支了整個王室的統治資源。

這裡其實隱含了一個博弈論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短期來看,獲利絕不等於受損,沒有得到越多、失去越多的問題,但長遠來看,利害因素會發生轉化,可能會出現當下獲利越多、未來受損越多的情況。這時,功利考慮的焦點就必須從短期的收益最大轉向長期的損失最小。也就是說,面向長遠的功利考慮應以節約成本而非擴大所得為原則。控制越強則成本越高,成本越高則滅亡越快。

老子對「 無為」的倡導其核心精神就是節約統治成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第五十九章)

「嗇」——節約統治成本——「長久」,這便是老子「功利」的無為。[3]

參考文獻

[1] 周曉露.從「名」看《老子》的哲學突破[J].哲學研究,2020(03):62-69.

[2] 羅祥相.論老子「自然」思想的邏輯展開[J].哲學研究,2020(02):47-54+127-128.

[3] 李巍.德治悖論與功利思維——老子「無為」觀念的新探討[J].哲學研究,2018(12):60-68.

相關焦點

  • 無為而為:把事做好,名利自然隨之而來
    站在天地的角度看問題只要有事情發生,必然產生矛盾,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就好比種莊稼,只要種上莊稼,一定有雜草,有蟲子,這是必然的,你說我怎麼能種莊稼,還不長草,不可能,除非什麼都不種,有些事為什麼要清靜無為呢,清靜了,什麼都不做了,矛盾自然也沒有了。
  • 意識的宇宙新論,自然就是無為的意識層次、意識境界!
    再分就是四界:聖界(極樂世界),天界(天人道、阿修羅道),凡界(畜生道、人道),鬼界(餓鬼道、地獄道),意識層次等級從上到下排列,即各界其意識能量或頻率的等級是從上到下排列的。再分下去就是二十八重天,十八層地獄……六道輪迴,人正好處於中間界,可升可降、可上可下,所以說「人身難得」!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們想想看,一旦這個思想佔據了上風甚至整個頭腦,那你的意識裡,就沒有自己要主動做什麼的這道程序,而全然是別人要幫我的內容作怪。要想達成別人幫自己,那就會顯出一副討好的樣子,比如討好父母、取悅朋友、恭維領導的態度和樣子。唯恐你們的關係不好,維護得不到位。
  • 《海賊王》他是山治的第二個父親,哲普的動機又是什麼?
    哲普這個角色類似於父親的角色,他是巴拉蒂飯店的老闆,這家飯店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是海賊廚師飯店。巴拉蒂的廚師類似於海賊,他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都把哲普當作自己的父親來看待。哲普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前身,紅鬍子海賊團的船長。哲普的上線也算是山治篇的一個小高潮。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海賊王】NO.26集:傳說中的All blue廚師山治與哲普的夢想
    點擊播放 GIF 1.9M哲普的腳在救山治的過程中點擊播放 GIF 2.1M山治想起哲普有著一袋比他大當他用刀刮破袋子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袋財寶,這也表明哲普已經有5天沒有吃食物了。山治也發現哲普的一隻腿給廢了。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原來大家都沒想到
    東嶽先生對「道」與「術」的論點也非常有見地。兩位觀點的理論皆與老子的「無為」同出一轍。東嶽先生認為:在背後左右人的就是「道」;人用來左右事物的就是「術」。老子認為:削弱左右事物的功能(術)就可以增強左右人(道)的力量強度,關閉左右事物的功能就是「無為」,也就是不用「術」。只有不用「術」「道」的威力才得以顯現。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談起「道與德」這個議題,就大了,道德經這本書就是是道與德,這本書概括出來就是道德二字,也夠簡了。一個道字一個德字,可折騰人了。道實在是太抽象了,都抽到啥樣的程度了,都快抽成無了,都快抽成空了,道快抽成空無才能包容一切。要談這樣抽象的一個「道」,也只能從道的特徵去認識「道」了。
  • 道家八大神咒和無為心法在內丹修煉中的運用~《橐龠集》功法篇
    無為法就是修煉者能保持心不著於物,不著於思。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無執念,不起貪嗔痴慢疑,不起欲望功利自我心。只保持如如不動清淨無為、不著不染、不空不有的無為之心。則自然不守竅而入先天竅,不守氣而自生先天氣。無為法為下手的最高心法。需要從持戒和煉己中而得。持戒則可讓心不外求,不著於物。煉己則可對俗務保持清虛之心,放下對名利慾望的執著。心清無物則自可放下萬緣,真常應物,應物而不迷。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是成語中「無為而治」這個成語的來源。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
  • 什麼才是無為跑法?終於懂了
    《道德經》的無為之道,用在跑步上也算貼切,無為而跑也算是跑步的一種自然奧妙方法。1、不做錯的事,就是對的事坦白說,跑步是人類天生本能,但真的需要後天技術學習與訓練,而在學習跑步的過程中都需要注重身體的各方面細節,避免受傷,更防止長期用錯誤的方法進行練習。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與人論及道教思想的時候,大多是以「無為」「清靜」作為修行的主旨。再深入追問,則回答曰,「無為」意指萬事萬物都順其自然發展,不要強行去作為,由此就不會受到欲望的染著,這也正是道教強調「清靜」的意義。但在許多現代思維的影響下,人們難免會對古人的言辭產生一些誤讀。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什麼是「道」呢?老子自己也很難用語言文字來形容,他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浩瀚無邊無際的宇宙一以貫之的「道」,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地道、萬物之道,萬物存亡皆繫於此道,所以說「順道者生,逆道者亡」,或順或逆都是人的輕易決擇,孰不知,一念之擇即決生死。如何順道呢?且看《道德經》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琉璃:天帝「無為」,看似縱容柏麟,卻不知「有為」,也未必美好
    《琉璃》大結局,天帝終於也出場了,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的「無為道」了。對於天界發生的事情,天帝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是他承無為道,並未加以幹涉,是以,柏麟迫害羅睺計都,他聽之任之,柏麟下界阻撓司鳳與璇璣相愛,他也絲毫不想插手,一心只關注自己的機緣。
  •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有為法和無為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什麼是有為法?有為法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虛幻的,不真實的,不是永恆的。凡夫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為法!種種的善業,修行,功夫,都是有為法,只能得人天果報,享人天福!享完就沒了。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是能成佛的真實功德。
  • 一路修行,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道家修行,不外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學道之人,先當效法大地之性。《地性好靜》修者,取其地性,靜定之象。才能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發人智見。道法自然,修者,取其道性無為之旨。虛以合道,無為自化!此真訣曰(無為)四:什麼是道法自然?此就道法而言,自然即是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