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6個關鍵詞: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九守

2020-12-14 一家爭鳴

和其他任何正規宗教一樣,道教也有著自己的教規、教義、信仰和追求,那麼,在道教的教義中,有6個「關鍵詞」,你又知道幾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第一個關鍵詞:「無為」

「無為」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徒對待社會政治和為人處世的最基本態度。「無為」,簡單來說,大概就相當於「不作為」,可是,道教為何會如此倡導「無為」呢?原來,在道教看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有其「道」,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只需順其自然就好,也就是所謂的「無為」。

第二個關鍵詞:「清靜」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靜」與「無為」往往連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是道教兩個獨立的「關鍵詞」。道教最崇尚的,當然是「道」,不過,「道」卻還有著一個「根本」,那就是「清靜」。道家認為,但凡學道之人,只有保持身心的「清靜」,才有可能得道;換句話說,「清靜」就是得道的基礎,是「道」的根本。

第三個關鍵詞:「寡慾」

「寡慾」也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道家看來,任何人都有著無窮無盡的欲望,而這,也正是人們無法「得道成仙」的關鍵之所在,所以,若想修道成真,就必須要節制各種欲望,做到「少私寡慾」。《道德經》上有這樣的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說的就是「欲」的危害。當然,道家的「寡慾」,並不等同於「絕欲」、「無欲」,而是要求人們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第四個關鍵詞:「無爭」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儘管是「無爭」的,但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於是老子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這個「無爭」,就是道家的一種行為準則。在我們今天看來,「無爭」只不過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不過,它往往也是一種大智慧。

第五個關鍵詞:「坐忘」

所謂「坐忘」,就是排除所有的私心雜念,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坐」,是姿態,「忘」,則是在此姿態下而達到的狀態。忘掉過去,忘掉現在,也忘掉未來;忘掉他,忘掉你,也忘掉我自己;忘掉喜,忘掉憂,也忘掉愁;總之,心如止水,心外無物,一切的一切,都忘掉了。若是能達到「坐忘」的境界,那麼離「得道」也就不遠了。

第六個關鍵詞:「九守」

既有「忘」,也有「守」。所謂「九守」,指的是道家子弟修持的九項內容,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九守」是道家的九項修持內容,事實上,它也是人們追求養生的九個要訣。世間萬物,千變萬化,倘若能夠做到「九守」,則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和「隨機應變」了。

以上就是道教教義中的6個「關鍵詞」,即「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和「九守」。親愛的小夥伴們,這6個「關鍵詞」,你能做到嗎?呵呵,我們當然做不到,否則,那我們豈不早就「成仙」了?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道家的「坐忘」是一種什麼境界?怎樣才能做到坐忘!
    「坐忘」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大宗師》,後被引申為道家的一種重要的修行法門,並形成了相應的「坐忘」概念。什麼是坐忘?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時最初解釋。後來司馬承禎專門著有《坐忘論》,作出了較為深入的闡述,並把坐忘分成七個階段,一、敬信;二、斷緣;三、收心;四、簡事;五、真觀;六、泰定;七、得道。總結的相當精闢。坐忘首先是一種境界,「坐」表示一種清心淨性的狀態,「忘」是一種排除雜念,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而為乃能悟道的境界。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這裡其實還有個背景,彼時劉邦已經死了,呂后和張良,包括蕭何都提倡無為而治的理念。所以你會發現,劉家雖然上面鬥的你死我活,但是對下面確實還是可以的。領導都提倡無為了,曹參會不跟上?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道教,究竟該弘揚些什麼?
    當把自我放在一個小的格局的情況下,簡單的為了清靜而修行,簡單的為了自我而修行,總歸是小道;老君常說清靜經,講的是清靜的心態,而不是隔絕世間的一切,一味的清靜。如果不能積極面對,不能真實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別清高的說自己無爭。
  • 道教最高法術之雷法
    道士修行方術稱為道術,道教的道術有很多,而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變化之術,《西遊記》中二郎真君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之術,憑此才將孫悟空擒拿。此外,道教法術還有雷法、符籙、咒術、禁術等,各有不同的作用。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只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寇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講經典科教。但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下道教的雷法。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本文摘自道教之音,作者高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與人論及道教思想的時候,大多是以「無為」「清靜」作為修行的主旨。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太上道祖「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中國人內心最高的殿堂信仰-道教
    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十二世紀左右山東、河北興起了新道教:輔極帝君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繼承了鍾呂二人的金丹法脈,並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特點,並逐漸包容合併了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和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清靜無為不是枯木修行,那不是生人之道
    其實修行大道很簡單,就是要回歸天性,順其自然,清靜無為就可以了。但美成在久,修行是需要假以時日,深根寧極而待的。但是世俗之人總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坐不住,也靜不下來,遇到一點點誘惑就急急火火趕赴去了,一生就如"猴子掰玉米",最後手裡空空如也,自己還納悶是怎麼回事。莊子指出"苶然疲意而不知其所歸,豈不大哀乎?"看來,什麼時代都不乏這樣的人啊。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道教文化包羅萬象,不僅有道教的教規戒律、齋醮科儀、修煉之術等等,同時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醫藥學等多個方面。道教在修行和處世時,有著不同的基本教義。
  • 張道陵並非「道教祖師」?多數人不知的六個道教冷知識!
    道教是我國一個頗為神秘的本土宗教 。道教學說探究宇宙、生死等奧秘,故而玄而又玄,有「玄學」之說。因此,民間對道教的了解也極為模糊。本文我們就來說一下,不為人知的道教冷知識。一、張道陵為「道教實際創始人」而非「道教祖師」對道教有一定了解的小夥伴,會覺得張道陵開創道教,那麼他就應當為道教祖師。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五十四代天師張繼宗的《崆峒問答》有言:「何謂祖師?答曰:以黃帝為祖,老子為師,故曰黃老之學。」可見,道教的祖師當為黃帝和老子二人。
  • 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是修道人斷染的根本途徑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可見,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生天得道經》指出:依憑齋戒,作是津梁。可見,生天得道之法將齋戒也提到了前面。那麼,道教究竟為何如此看重齋戒呢?《三天內解經》指出:學道首先持齋,外則不染塵垢,內則五藏清虛,降真致神,與道合居。能修長齋者,與道合真,不犯禁戒。齋,即存三守一。
  • 「探尋無為舊城」民間流傳九街十八巷的無為城,你知道多少?
    主要公共建築有1956年建成的縣人民大會堂,1959年建成的大江劇場,1980年代建的電視轉播塔和商業大廈、供銷社商場及原建於十字街的百貨商場、無為飯店、二輕局、郵電局4幢大樓。無城民間流傳九街十八巷,三井對廟堂的俚語。廟堂即老城隍廟,解放後其舊址闢為為縣政府。據說,徐庭瑤外出求學時,曾到縣城隍廟抽籤了一注「下下籤」: 前程未卜,並有災禍。
  • 九字真言,道教護身闢邪秘術!(內含詳細手印)
    「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口訣源自道教經典《抱樸子》。道家九字真言出自我國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內篇登涉》,原文書中是這樣敘述的:「入名山,以甲子開除日,以五色繒各五寸,懸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要道不煩,此之謂也。」
  • 道教最興盛的地區之一 臺灣1954年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
  • 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
    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儒、釋、道)之一。道家是指先秦時期道家思想,不屬於道教。一、道教歷史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東漢後期,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原始教團相繼成立。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漸趨完備,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 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
    道教派系林立,戒律亦隨教派之不同而略有差異,隨齋蘸儀式之不同而有所增減,並且還隨時代之不同而有所區別。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是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