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

2020-12-04 觀音賜福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文解:天下萬物最柔弱的莫過於水,而堅無不摧的物體沒有一種能戰勝過水的。由於沒有辦法能改變她的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水滴穿石,以柔克剛柔軟到難以捉定的緣故。這說明弱者能勝強,柔軟的能勝過剛強,而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確很少有人願意踐行。所以聖人常說:懷容國家的落後而不嫌棄,就有資格成為江山社稷主人;能夠並且願意擔當起改變國難實現興邦的人,就有資格坐在天下王位的寶座。透過表象的語言會發現隱藏在表象背後總有其相反的推動力量在左右著未來的結局,這是用道的心眼才能洞悉,隱藏在事物發展變化後面藏而不露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各個版本之間雖有差異,但總體上不影響對《道德經》精神的把握和理解。關於《道德經》的注釋,民國之前數以千計,恐怕難以精確統計。韓非子是較早專門解讀《道德經》的,其《解老》《喻老》二篇,就是對《道德經》的註解和闡釋。
  • 女寶寶名大全:道德經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乾淨好聽
    一、《道德經》中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1. 善若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惟靜惟柔,水能滋潤萬物,能曲能直。柔天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小男孩名字精選:10個《道德經》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肌膚若冰雪...
    一、《道德經》中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1. 唯賢出自《道德經》: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唯」在文中是只有,「賢」是有德有才的人。所表達的核心是本章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說破「取捨」之道!天國出自《老子·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解釋: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4.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0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給出我的釋義。
  • 正本清源的談談《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是讀國學的基礎科目。但在平臺上一覽,對於道與德的本義十分模糊、曲盡其解,以至於牽強附會、亂綴空言的名帳號還不是小數。這些胡言,對於中華文化在大眾中的形象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混淆了視聽,將立意高遠的言論醜化得俗不可耐。
  • 道德經,至柔唯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大家好,歡迎學習道德經!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對道德經的學習也接近了尾聲。今天我們來看第七十八章,以下為本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第八章一語道破天機
    要理解這《道德經》第八章,有一個關鍵詞:善。這也是這一篇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怎麼理解呢?善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名詞,比如開篇「上善若水」中的「善」,這裡可以理解為「道」。「上善」是什麼善?相當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
  • 道德經才是正解
    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首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出自於《道德經》。那麼,它原始的意思,是不是《誅仙》裡寫的那樣呢?來看一下《誅仙》中是如何引用的,這句話用在了很多地方,大都跟張小凡有牽扯。原著中這樣描述:「張小凡在黑暗中,撲在地上一動不動,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動,在黑暗裡,靜靜等待著命運的宣判。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其實「道」字是有具體指向的,即不同章的「道」代表所在章的中心思想,內涵是不同的。學《道德經》,必須先要懂《周易》,因為《道德經》是對《周易》卦的闡釋,每章的主題都來自所對應的卦。按照順序講,60章對應《漸》卦,61章對應《歸妹》卦,62章對應《豐》卦,63章對應《旅》卦,64章對應《巽》卦,第65章就要對應《兌》卦,也就是說,本章是對《兌》卦的闡釋。
  • 屬牛寶名大全:《道德經》古風俠氣的小男孩名字,自帶香氣還顏值超高
    寒勝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解釋: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2.政善出自《道德經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老子《道德經》誤解達兩千年,只可取文學價值不可取實用主義
    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淵兮,似萬物之宗,匯眾水,納群川,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居象帝之先。」【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感悟】本章老子通過講述對聖人、對官、對民的要求,講述如何治理天下。1、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增強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