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2020-12-10 漢澤哲思

在筆者重新整理的第五章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如今,兩章過後,通行本的第五章,在上一章「天長地久」之後,筆者認為通行本的第五章開篇「天地不仁」正好接上筆者梳理後的上一章。

而且也與筆者所調整的第四章中天道「獨立不改」呼應,詳見: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題解:

標題所在句子中,「橐」字始見於秦系簡牘,而「虛」字也晚出。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

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屈」字古文從尾從出:

「屈」字古文構形其實就是向動物一樣四腳著地翹起屁股爬出。隸變後從屍,表示身體蜷曲,偏於表示彎折,而沒有了古文那種趴下的意味,進而不好引申道德經中的「坍塌」含義(因為風箱的鼓風部分,不可能不彎折伸縮)。

本篇標題,直白的翻譯,就是(風箱)中間虛空,但卻不坍塌。來回往復越多,因為結構設計,出來的空氣越多。

天道「虛而不屈」,正如民間篤信天道循環,報應不爽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而善惡等的正反事件,也如「天地不仁」、「動而愈出」一般,所有正反事件,都會以某種形式做出反饋。

第七章 原文

通行本第七章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清華簡相應篇章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蹱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淈」字晚出,僅見於篆文,更加坐實了後半部分是篡加的事實。而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中,相當重要的內容由楊朱後學所著的「貴生」「全生」之類的內容組成。

而呂書中「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道之真,以持身」、「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等看法,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後來黃老道「清靜無為」、「持身守中」的思想。

所以,很可能的情況是,當呂不韋倒臺後,呂不韋的門客逃到楚國,將楊朱一系的很多思想,添加到《道德經》中,改頭換面,以黃老道的形式,繼續活躍在思想、政治領域。

因此,本篇最後一句,極可能是秦末漢初篡加。因為漢代初期的統治階層,大多都是沒什麼文學底蘊的人,這樣似是而非的一版《道德經》反而因為神秘難解而備受歡迎。

因此,最可能的第七章原版只是「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兩句,但「虛而不屈」一句思想貼合原版,加上反而增色不少,所以,本章文字,整理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白話翻譯

「芻」字古文未見,但從「趨」字古文看,「芻」古作「芻」:

「芻」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

無論是金文中的構件「芻」從止,還是甲骨文「芻」從又,「芻」的大致含義都是被拔除(被踐踏)的草,即荒草。

因此,筆者認為,芻狗其實就是現代語境下的野狗。古文中以芻狗特指,因為古代樹林中獵物豐富,只有荒草地獵物匱乏。

如此,本章白話翻譯如下:

天地沒有仁心,將萬物當成荒草地的野狗一般,任其艱難掙扎生存。聖人同樣沒有(也不能有)仁心,將百姓當成荒草地的野狗。天地如同風箱一樣,虛空卻不坍塌。來回往復越多,因為結構設計,出來的空氣越多。正如所有正反事件,天道都會以某種形式做出反饋。

相關焦點

  • 張朋悟道《道德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虛而不屈,這個地方其實是虛而不屈,屈做虛講,天地之間象一個風箱一樣,看著它好像是空空的,其實裡邊是不虛的,什麼都有。至少這個空空如也的空間裡面,至少是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場存在。動而愈出!什麼叫動而愈出?比如拉風箱一樣,看著風箱裡面好像什麼都沒有,拉風箱人的手一動,風就出來了,就叫動而愈出。同樣我們生活的這片天地之間,看似什麼都沒有,其實什麼都有,每個人的心一動,自然就會生出萬物,今天的量子力學就有相關說明,宇宙間存在的任何物質,都有相應頻道和頻率,只要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一動,念頭的頻率是多少,第一時間就能和相應的頻道聯繫在一起。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為什麼被篡改?除了愚民需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道德經》通行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帛書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這兩個版本之間,真正的差別只有一個字,「多言數窮」VS「多聞數窮」。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老子在道德經虛用章明確給出了答案:"空間決定一切。"空間的力量是天地生發的根源,無法阻擋,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代替。我們常說"時間是最偉大的導師。"按照老子對於宇宙的認識,空間才是最玄妙的,空間才是最偉大的導師,或者更準確地說「時空才是最偉大的導師。"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0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虛而不淈 ,動而愈出。 多聞數 窮,不若守於中。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中國人對「中」這個字情有獨鍾,儒釋道三家都把它看的很高,這個我們以後再談。老子把天地比做風箱,其中空虛,蘊藏的風卻不可窮盡。(中國人總是喜歡類比…)與其多聞數窮,不如保持空虛的狀態。(中,風箱的中心是空的,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
  • 《道德經》問答16章-竹簡本「至虛恆也」章為何只摘抄上半部分
    郭店楚墓竹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難解之謎,如「至虛恆也」章(通行本《道德經》十六章)只存有一簡,為十六章節的前半部分,從「各復其堇」後有斷章符看,似乎本身也只是摘抄了這一部分。為什麼只摘抄於此,是大有考究的,作為研究者應當拿出一個結論。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我們在學習道德經的序言部分時講過:老子道論的核心就是柔弱兩個字,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而柔弱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為,所以說老子德論的核心就是無為。無為這兩個字聯合起來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2次之多,無為的無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02次,然而在這一章中,老子把柔弱和無為一併提出,充分說明了柔弱是無為的理論依據,而無為則是柔弱的表現形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行並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
  • 若你身處逆境,請細品《道德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讀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禪解: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這一章總體上闡釋道的永恆不滅,生生不息,以進一步說明上一章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意。穀神,山谷雖然是空曠的,但是一有聲音發出就會四面八方產生回聲,像神靈一樣,比喻空洞虛無而生妙有的大道之功能。玄牝,玄奧的雌物,這裡借指萬物之母。玄牝之門,就是雌性動物的產門,借指大道化生萬物的樞機。為什麼說「綿綿若存」呢?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①不仁②,以萬物為芻狗③。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簡④,其猶橐龠⑤乎!虛而不屈⑥,動而愈出⑦。多言數窮⑧,不如守衝(中)⑨。⑥ 虛而不屈:務虛而不理虧;虛心務虛而不理虧,心虛務虛而不理虧;虛心務虛而不理虧(不合道理);心虛務虛而不理虧(不合道理);虛心(內心空明而無成見或謙虛而不自滿;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意見;虛心)務虛而不理虧(不合道理);心虛(內心空明而無成見或謙虛而不自滿;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意見;虛心)務虛而不理虧(不合道理)。
  • 道德經才是正解
    在原出處《道德經》中,它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道德經》是春秋時期,道教始祖老子的作品,它主要描述的也是關於道教思想的作品。那麼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道和德」兩個字。不僅修外行,更是修內心。而《道德經》第五章的原文著述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