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
題解
「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
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義為「明白事理」。
「知」從矢從口,構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義近於眾口一詞,眾所周知。引申「了解」。
標題含義如下:
了解別人,那就是明白事理;但人很多時候受情緒支配,所以了解自己,並儘可能在在行動中避免情緒方面的不良影響,那就是心境通明了。
第十八章 最佳版本
《德道經》通行本第三十三章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清華簡《德道經》相關章節如下: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兩個版本基本一致,出入最大的是最後一句中「亡」與「忘」的差別。「忘」也有構件「亡」,那麼我們來梳理一下「亡」字:
甲骨文「亡」最初從刀,而「刀」字,是刀背刀柄連線成一筆,刀身用一斜橫表示,兩筆相交寬角的虛空處是刀刃(上圖紅線)。
早期甲骨文「亡」的構形,是刀刃入鞘,在「刀」字基礎上另加一豎(上圖藍線)。所以,甲骨文亡的構形是刀入鞘,引申構形本義為「隱藏」。
不過,這種構形在理解上比較抽象,於是在使用中發生「訛變」,在構形改變的基礎上賦予新的構形含義:
後期甲骨文「亡」的構形很可能是持盾防衛,金文基本繼承。但部分金文繼續「訛變」,部分金文「亡」構形變成從「入」,意為進入遮蔽處;進而被篆文「亡」繼承。
所以,古文「亡」字的本義,都是「隱匿、消失」。故而「死而不亡」其實比「死而不忘」含義更深,「亡」還能表示人們即使一時忘記,但影響力還在。
「日用而不知」才是真正的永存。如我們的古文字,大概算得上「死而不亡」。而就我們而言,那些在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都將「死而不亡」、「永垂不朽」。
因此,無論最初版本是「亡」還是「忘」,最佳版本還是取「死而不亡」為好。
第十八章最佳版就是通行本版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翻譯
對比金文「身」與「斬」字,金文「所」最初很可能是從身,戰國時分化為「所」字與「斬」字。
因此,「所」的本義為「標記」,引申「從屬,屬於」,比如「所有、各盡所能、所向無敵」
至此,本章已無其他難解字,翻譯如下:
了解別人,那就是明白事理;了解自己,並儘可能在在行動中避免情緒方面的不良影響,那就是心境通明了。
戰勝別人的是有力者;克服自身缺點的才是強大的。
知道滿足的,才是真正的富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是志向遠大者。
不失其所以立身處世基礎的能長久,即保持名聲事業的一致性。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選定人生目標後就要堅持深耕,不能被某些風潮影響而動搖。身死而所造成的影響沒有隨時間消失的,才是真正的長壽(乃至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