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021-01-11 漢澤哲思

·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

題解

「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

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義為「明白事理」。

「知」從矢從口,構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義近於眾口一詞,眾所周知。引申「了解」。

標題含義如下:

了解別人,那就是明白事理;但人很多時候受情緒支配,所以了解自己,並儘可能在在行動中避免情緒方面的不良影響,那就是心境通明了。

第十八章 最佳版本

《德道經》通行本第三十三章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清華簡《德道經》相關章節如下: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兩個版本基本一致,出入最大的是最後一句中「亡」與「忘」的差別。「忘」也有構件「亡」,那麼我們來梳理一下「亡」字:

甲骨文「亡」最初從刀,而「刀」字,是刀背刀柄連線成一筆,刀身用一斜橫表示,兩筆相交寬角的虛空處是刀刃(上圖紅線)。

早期甲骨文「亡」的構形,是刀刃入鞘,在「刀」字基礎上另加一豎(上圖藍線)。所以,甲骨文亡的構形是刀入鞘,引申構形本義為「隱藏」。

不過,這種構形在理解上比較抽象,於是在使用中發生「訛變」,在構形改變的基礎上賦予新的構形含義:

後期甲骨文「亡」的構形很可能是持盾防衛,金文基本繼承。但部分金文繼續「訛變」,部分金文「亡」構形變成從「入」,意為進入遮蔽處;進而被篆文「亡」繼承。

所以,古文「亡」字的本義,都是「隱匿、消失」。故而「死而不亡」其實比「死而不忘」含義更深,「亡」還能表示人們即使一時忘記,但影響力還在。

「日用而不知」才是真正的永存。如我們的古文字,大概算得上「死而不亡」。而就我們而言,那些在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都將「死而不亡」、「永垂不朽」。

因此,無論最初版本是「亡」還是「忘」,最佳版本還是取「死而不亡」為好。

第十八章最佳版就是通行本版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翻譯

對比金文「身」與「斬」字,金文「所」最初很可能是從身,戰國時分化為「所」字與「斬」字。

因此,「所」的本義為「標記」,引申「從屬,屬於」,比如「所有、各盡所能、所向無敵」

至此,本章已無其他難解字,翻譯如下:

了解別人,那就是明白事理;了解自己,並儘可能在在行動中避免情緒方面的不良影響,那就是心境通明了。

戰勝別人的是有力者;克服自身缺點的才是強大的。

知道滿足的,才是真正的富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是志向遠大者。

不失其所以立身處世基礎的能長久,即保持名聲事業的一致性。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選定人生目標後就要堅持深耕,不能被某些風潮影響而動搖。身死而所造成的影響沒有隨時間消失的,才是真正的長壽(乃至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基本注釋:知,知道、明白。智,智慧、聰明。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自知者明》
    王忠敏先生字:雲山閒人號:萬物興書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圖片來源於網絡本章專門闡述了精神修養方面的觀點,也是用道作為指導思想的。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以別人為中心,從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種人是不斷修養自身取得進步。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其中有這麼一句,指出最厲害的人的特徵。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可以得知,能夠了解別人的,是睿智的。能夠了解自己的,是明白人。能戰勝別人的,他是厲害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則是強大的。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指出寫作情境)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四、教學過程: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範讀課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教讀課文。朗讀課文,邊學習邊指名學生朗讀。4、明道喻理:楚漢相爭5、拓展活動:出示知行合一(1)引領學生讀文。(2)說說這種做法的正誤及判斷理由。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小孩名全集:10個不期而遇的《道德經》小寶寶名,個個都很瀟灑
    安必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解釋: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2.勝明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解釋: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3.
  • 道德經名句起名:10個氣質清純的小孩名,太美了
    好的名字就像一朵開在窗前的花,看似不起眼,卻構成了風景,時刻影響著欣賞者的心境。起名是指運用各種方法將人或物指定一個便於識別區分的名稱,凡人必要取名,取名必分姓與名,姓名既是人的符號,又是人們彼此相區別相聯繫的一個記號,自古以來,人們對自己的姓名都十分珍視。一、《道德經》中氣質清純的小孩名1.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對了還有後半句,自知者明。從古至今,聰明人不少,但能做到自知的不多,並且人都有個弱點,就是有了成績就會自滿,漸漸的有自己以前的成績來混日子,不僅僅的普通人,從古至今,有多少皇帝前半生都是功蓋千秋,後半生卻頹廢不堪,甚至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難善始善終。似乎這個自知比知人更難,為什麼呢?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應該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好像就是長輩,老師教育孩子的一句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確實從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裡出來的話。從西漢馬王堆碎片,東漢「玄學」裡面出來的話。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不智不明。
  • 寶寶名字大全:道德經神採奕奕的寶寶名字,帶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智行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解釋: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 小男孩名字精選:10個《道德經》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肌膚若冰雪...
    名字就像是一個標籤,或者是其給人的第一印象的表達。在中國十多億人口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跟隨著自己,每個人也都想著自己的名字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因此,名字的寓意自然顯得直白又富有個性。一、《道德經》中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1.
  • 小孩名全集:10個道德經氣質高貴的寶寶名字,太有韻味了
    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一個含義吉祥、美好、典雅的名字,可以先聲奪人,引人遐思。一、《老子》中氣質高貴的寶寶名字1. 智福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 紀星羽┃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大腦用進廢退(認知心理學知識三)
    2020.10.22筆者攝於東湖某店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夠認識別人的人是聰明的,能夠認識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克服自己的人是堅強的。哲學的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要到哪裡去?這說明人類至今對自身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曾經有好多人以為,大腦的神經細胞不可再生,所以每喝醉一次酒除了傷害內臟器官以外,還會傷害大腦的神經細胞,一旦大腦的神經細胞受損就不可再生,因此,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笨。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中第33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強者的特質第一點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可以跟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聯繫起來,「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子說,一個人,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別人,就能稱得上聰明,但是還不能算做是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洞悉別人,還能了解自己,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