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以別人為中心,從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種人是不斷修養自身取得進步。
「知人」、「勝人」、「滿足」固然很重要,但是與「自知」、「自勝」、「自強」相比卻顯得尤為不足。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以別人為目標,超越別人可以獲得成就感,殊不知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和對手就是自己。
其實當你超越別人的同時也是超越自己,如果意識不到這點,不斷的超越別人,終有一天會失去目標,陷入迷茫。因為你失去了超越的對象。
河上公說過:
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
能戰勝別人,無非是憑藉外力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天下才沒有人能夠與之相爭,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所以說,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戰勝內心的自我,才能不斷進步,實現自我價值。
《道德經》中有句話說: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精神與身體合二為一,能做到不分離嗎?聚集自身的精氣,能做到嬰兒那樣柔和嗎?剔除內心的雜念,能做到沒有一絲瑕疵嗎?
一個人要做到靈肉一體,難;做到嬰兒那般柔和,難;想要心中沒有一絲雜念,更難。
聖人的明白四達,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卻不妨礙我們以此作為個人修養的標杆,不斷映照自身,從而取得進步。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此更應該時常自我反省,從中尋找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這樣才不會失去自我和本性。
古人有句話說:
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長久。
一個人唯有不斷自我反省,才不會迷失自我,這如同被天地精氣滋養,所以能夠長久。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想戰勝敵人就要充分的了解他,對於自我這個「敵人」,同樣需要充分了解,了解自己才更容易取得勝利。
想了解自身,自省無疑就是一個捷徑。
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就,只因為他有自知之明啊,倘若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只會給自身招來災禍。
在生活中,很多人戰勝別人後沾沾自喜,從而在高傲中迷失。他們的結局往往會輸的很慘,更為甚者是失去生命。
漢高祖劉邦登基稱帝後,大擺宴席,普天同慶。
當時劉邦就問群臣:我為何能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去天下呢?諸位請說心裡話,不準騙我。
群臣都怕得罪劉邦,不敢講實話,只有王陵說:這是因為你能夠與眾人分享天下,言出必行,一言九鼎。而項羽卻不能與眾人分享天下,反而除掉了有功的人。
劉邦聽後搖搖頭,說道:
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我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正是因為他們的幫助我才能得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範曾,還不信任他,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貴為開國皇帝,固然他能夠穩坐天下與群臣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正視自身缺點。
自知之明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可以讓人時刻保持警醒,堅守本心。
當今社會充滿競爭,我們總是在與別人相爭,總以為戰勝別人就可以高枕無憂,笑到最後。實際上自身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也是我們前行中最大的障礙。所以我們需要不斷自我反省,才能達到「自知」、「自勝」、「自強」的境界,只有這樣人生才能活得自在,生活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