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2021-01-11 牛子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以別人為中心,從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種人是不斷修養自身取得進步。

「知人」、「勝人」、「滿足」固然很重要,但是與「自知」、「自勝」、「自強」相比卻顯得尤為不足。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以別人為目標,超越別人可以獲得成就感,殊不知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和對手就是自己。

其實當你超越別人的同時也是超越自己,如果意識不到這點,不斷的超越別人,終有一天會失去目標,陷入迷茫。因為你失去了超越的對象。

河上公說過:

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

能戰勝別人,無非是憑藉外力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天下才沒有人能夠與之相爭,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所以說,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戰勝內心的自我,才能不斷進步,實現自我價值。

《道德經》中有句話說: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精神與身體合二為一,能做到不分離嗎?聚集自身的精氣,能做到嬰兒那樣柔和嗎?剔除內心的雜念,能做到沒有一絲瑕疵嗎?

一個人要做到靈肉一體,難;做到嬰兒那般柔和,難;想要心中沒有一絲雜念,更難。

聖人的明白四達,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卻不妨礙我們以此作為個人修養的標杆,不斷映照自身,從而取得進步。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此更應該時常自我反省,從中尋找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這樣才不會失去自我和本性。

古人有句話說:

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長久。

一個人唯有不斷自我反省,才不會迷失自我,這如同被天地精氣滋養,所以能夠長久。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想戰勝敵人就要充分的了解他,對於自我這個「敵人」,同樣需要充分了解,了解自己才更容易取得勝利。

想了解自身,自省無疑就是一個捷徑。

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就,只因為他有自知之明啊,倘若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只會給自身招來災禍。

在生活中,很多人戰勝別人後沾沾自喜,從而在高傲中迷失。他們的結局往往會輸的很慘,更為甚者是失去生命。

漢高祖劉邦登基稱帝後,大擺宴席,普天同慶。

當時劉邦就問群臣:我為何能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去天下呢?諸位請說心裡話,不準騙我。

群臣都怕得罪劉邦,不敢講實話,只有王陵說:這是因為你能夠與眾人分享天下,言出必行,一言九鼎。而項羽卻不能與眾人分享天下,反而除掉了有功的人。

劉邦聽後搖搖頭,說道:

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我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正是因為他們的幫助我才能得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範曾,還不信任他,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貴為開國皇帝,固然他能夠穩坐天下與群臣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正視自身缺點。

自知之明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可以讓人時刻保持警醒,堅守本心。

當今社會充滿競爭,我們總是在與別人相爭,總以為戰勝別人就可以高枕無憂,笑到最後。實際上自身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也是我們前行中最大的障礙。所以我們需要不斷自我反省,才能達到「自知」、「自勝」、「自強」的境界,只有這樣人生才能活得自在,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指出寫作情境)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對了還有後半句,自知者明。從古至今,聰明人不少,但能做到自知的不多,並且人都有個弱點,就是有了成績就會自滿,漸漸的有自己以前的成績來混日子,不僅僅的普通人,從古至今,有多少皇帝前半生都是功蓋千秋,後半生卻頹廢不堪,甚至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難善始善終。似乎這個自知比知人更難,為什麼呢?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自知者明》
    王忠敏先生字:雲山閒人號:萬物興書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圖片來源於網絡本章專門闡述了精神修養方面的觀點,也是用道作為指導思想的。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其中有這麼一句,指出最厲害的人的特徵。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可以得知,能夠了解別人的,是睿智的。能夠了解自己的,是明白人。能戰勝別人的,他是厲害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則是強大的。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四、教學過程: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範讀課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教讀課文。朗讀課文,邊學習邊指名學生朗讀。4、明道喻理:楚漢相爭5、拓展活動:出示知行合一(1)引領學生讀文。(2)說說這種做法的正誤及判斷理由。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基本注釋:知,知道、明白。智,智慧、聰明。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人貴自知,學之愈多,愈覺知之不足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中第33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強者的特質第一點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可以跟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聯繫起來,「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子說,一個人,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別人,就能稱得上聰明,但是還不能算做是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洞悉別人,還能了解自己,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以後的人生才可能越來越順
    中年其實是個比較敏感的時期,這時候人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有些人會感覺做很多事都力不從心,這時候心態就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保持好的心態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而且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而所謂的好的心態到底是什麼呢?
  • 道德經名句起名:10個氣質清純的小孩名,太美了
    名字作為一個人的符號,要伴其一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我們一生的命運,從一個人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的興趣、愛好、志向、抱負和理想。好的名字就像一朵開在窗前的花,看似不起眼,卻構成了風景,時刻影響著欣賞者的心境。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讀完這句話後,恍然大悟
    《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在這裡,老子講述了一種很高深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通透的。知人 ,是對外,從外部來尋求對世界的認知,通過對「外人」的了解而增加經驗,讓自己變得有「智慧」,但這種「智」,因為依從於對外部的認知,所以是不固定的。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俗話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這個世界上最難看透的就是人心。但是相對來說,能夠知道別人的心思,還不是最難,能夠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最最難的。一個人如果能夠了解別人,把別人看得透透的,別人心裡想什麼,他都能猜得出來,也只能說明他有智慧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把自己都看得很清楚,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那才叫明白人,真正明道了。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有力跟強之間,畢竟還是差一點兒的。
  • 小孩名全集:10個不期而遇的《道德經》小寶寶名,個個都很瀟灑
    姓名是一種特殊的名稱,它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來專門指代和稱呼每個具體的人。好的姓名意蘊深遠,音韻優美,讓人過目不忘。一個人的名字往往會反映著兩個哲學問題,一個是「你是誰?」勝明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解釋: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3.
  • 《道德經》:人生最高境界是看透自己還是看透別人?三個故事解釋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意就是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那麼人生的最高境界到底是看透自己還是看透別人?小編給大家講幾個小故事。故事一:有一天,狐狸在翻過籬笆時,不小心腳滑了一下差點兒掉下去。萬幸的是,它抓住了一株薔薇,可是它的腳卻被薔薇的刺給扎傷了,還流了好多血。於是受傷的狐狸就埋怨薔薇說:「你這麼做太不應該了,我是向你求救啊,你怎麼反而用刺扎我的腳呢?」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