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
剛才聽了大家對材料的感受,多對管仲和齊桓公讚嘆有加,有大家珠玉在前,我就不再對二人贅述,在這裡只談一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鮑叔。(指出寫作情境)
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
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名言引用,明確分論點一)顯然,一個人智慧的起點,莫過於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鮑叔在齊桓公微末之時便為其師,在齊桓公與兄長爭奪君主之位的過程中更是立下赫赫功勞,在齊桓公踐祚之後,他本可以對齊桓公任命自己為相時當仁不讓,但他深知自身的能力,明白自己能夠幫扶桓公走向君主之位,卻無力讓齊國成為霸主,若因一時富貴而擔負自己能力之外的使命,這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國家的傷害。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他想給這個國家更好的選擇。(對材料進行具體分析)
看鮑叔,讓我想起昔日看今何在《悟空傳》,被壓下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孫悟空對著晚霞感嘆:每個人都認為世界在為自己而轉動,當你最終不再這麼認為時,你便長大了。孫悟空用五百年的磨難才認清了自己,而鮑叔早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更讓我震撼的是,他不光將自己置身於鏡面,看得絲毫畢現,更將自己的好朋友管仲看了個通透,將齊桓公的氣度看了個明明白白。(過渡段,承上啟下)
後人皆知他向齊桓公舉薦了自己的幼時好友管仲,卻很少有人想像過這背後是怎樣的驚心動魄。假如他看不出齊桓公的明君氣度,在鮑叔舉薦管仲的那一刻,足以讓齊桓公因管仲的「射衣殺身」而對鮑叔心生嫌隙;假如他看不出管仲具有經天緯地之才,齊國任命管仲為相後的每一個國策都可能讓整個國家和他個人萬劫不復。(假設論證,明確「知人」的重要性)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舉薦,這其中體現出的是鮑叔將自身和國家安危一力承擔的大勇和洞徹人心的智珠在握。
有如此眼力與智慧,也難怪管仲曾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鮑叔牙之謂也。
點評:文章開篇假設其他同學發言,將話題自然引到鮑叔,且巧妙地呼應了「讀書會」、「發言稿」這種任務要求,點明具體情境,再以老子名言作為文章分論點,分別論述「自知」和「知人」的難得,並從「自知」到「知人」,讓文章呈現出層進性特點。文中既有對材料的分析,又有老子、《悟空傳》等名言的引用,讓文章古香古色。不足處在於行文較為傳統,未能聯繫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