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021-01-11 慧卿詩教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

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

二、重點難點:

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有了錯誤就馬上改正的品質。

三、課前準備:在家藉助拼音讀文。    

四、教學過程: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範讀課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教讀課文。

朗讀課文,邊學習邊指名學生朗讀。

4、明道喻理:楚漢相爭

5、拓展活動: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領學生讀文。

(2)說說這種做法的正誤及判斷理由。

6、自我評價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相應的評判

教學反思

學生課前準備充分,對這句話進行了預習,通過查資料知道了句子的意思,談了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都能知道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也下了決心,努力改正。本節課的目標達到了,學生形成了有錯誤就馬上改正的品質。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即使如此,絕大多數人對《道德經》這經典還是十分推崇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寫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人才算是剛強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指出寫作情境)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對了還有後半句,自知者明。從古至今,聰明人不少,但能做到自知的不多,並且人都有個弱點,就是有了成績就會自滿,漸漸的有自己以前的成績來混日子,不僅僅的普通人,從古至今,有多少皇帝前半生都是功蓋千秋,後半生卻頹廢不堪,甚至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難善始善終。似乎這個自知比知人更難,為什麼呢?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以別人為中心,從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種人是不斷修養自身取得進步。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自知者明》
    王忠敏先生字:雲山閒人號:萬物興書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圖片來源於網絡本章專門闡述了精神修養方面的觀點,也是用道作為指導思想的。
  • 第20課《雪孩子》高清備課筆記,指導孩子預習、複習不再困難!
    第20課《雪孩子》高清備課筆記《雪孩子》是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20課的課文,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它用優美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充滿童趣,而又帶一點點美麗的憂傷的故事。第20課《雪孩子》高清備課筆記第一處畫橫線的句子:他一邊喊,一邊向小白兔家奔去。這裡體現體現了雪孩子害怕小白兔有危險而非常著急的心情。
  • 第22課《狐狸分奶酪》小學二年級語文這樣學習簡單高效
    《狐狸分奶酪》是部編版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上冊第8單元第二篇課文,也是整本書的倒數第三篇課文,下面就跟著丹格教育老師的備課筆記一起來預習或複習一下這篇課文吧!《狐狸分奶酪》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狐狸分奶酪》這篇課文是根據匈牙利民間故事改編而來,譯者為劉星燦。
  • 第23課《紙船和風箏》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感受童話中的友誼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上冊第23課是童話故事《紙船和風箏》,在這課中我們將感受到童話世界裡美好的友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課文吧,看看裡面都發生了些什麼故事。第22課《狐狸分奶酪》小學二年級語文這樣學習簡單高效
  • 第21課《狐假虎威》一線老師備課筆記,預習複習均可用,建議收藏
    第21課《狐假虎威》前面我們分享了20課《雪孩子》,今天丹格教育的老師繼續分享第21課《狐假虎威》這篇課文的備課筆記,預習複習都可用第19課《霧在哪裡》二年級小學生聽得雲裡霧裡,這套筆記來幫你!第20課《雪孩子》高清備課筆記,指導孩子預習、複習不再困難!
  • 人生中的「智」與「慧」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當今也越來越流行,但是斷章取義、片面化往往會會誤入歧途。有些家長甚至讓孩子放棄正常的學習,進入一些文化學校專門學習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智與慧結合的文化。但是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將智與慧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有些傳統文化機構甚至說,讀傳統文化經典書架上的其他書籍都可以丟了。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裡面只有一個地方提到「慧」這個字,「智慧出,有大偽」,而道德經裡面的「明」更接近「慧」。「慧」更多出現在佛學的經典中。如果用當今心理學的概念強做近似的理解,智,更接近智商、智力以及知識和技能,而「慧」則更接近情商、價值觀、世界觀。
  • 自知者明:讀《九型人格》,從根本上認識自己,才能「勝己者強」
    道德經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由此可知,自知者方可勝己,勝己者才足夠剛強。所以,你是一個「自知者明,勝己者強」的人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九型人格》這本書!一是讓人們明白自己的個性,從而在工作與生活中,儘量克服自身不足,並將自己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二是讓人們清楚認識到身邊的人都有著什麼樣的性格,並明白要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使自己更好地處理身邊的人際關係。從小的方面來說,九型人格不僅可應用於自身及身邊的人際關係,還可拓展到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及子女教育等方面。
  • 二年級傳統文化第1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2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一單元「尚德修身」第二課,出處是晉朝陳壽的《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本課承接第一課的內容,強調人的德行很重要。學情分析在學習第一課的基礎上,學生已經能夠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題,在理解本課時會有連貫性,學生較容易接受。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 二年級語文識字第3課「貝」的故事,考點分析,附真題試卷及答案
    二年級語文識字第3課「貝」的故事,考點分析,附真題試卷及答案一、看拼音寫漢字①jiǎ gǔ wén ② qián bì ③ cái bǎo ④bèi ké ⑤ guān mén ⑥ piào liang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其中有這麼一句,指出最厲害的人的特徵。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可以得知,能夠了解別人的,是睿智的。能夠了解自己的,是明白人。能戰勝別人的,他是厲害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則是強大的。
  • 二年級語文第20課《蜘蛛開店》內容解析,全面,建議收藏
    二年級語文第20課《蜘蛛開店》內容解析,全面,建議收藏《蜘蛛開店》是一則十分幽默的小故事,共分為11個自然段,本文講了蜘蛛買口罩,後又改賣圍巾,再改賣襪子,最後看到長有四十二隻腳的蜈蚣後嚇得跑回了網上的故事。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16課《雷雨》易考點撥,知識點分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小學二年級語文第16課《雷雨》易考部分,家長可選擇截屏並列印給孩子做一做:小學二年級語文第16課《雷雨》易考點撥,知識點分析一、看拼音寫漢字。以上為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雷雨》易考部分,家長在家輔導孩子學習不妨參考一下,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諮詢或討論~如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或者轉發給更多的朋友~word版資料獲取步驟:1、點擊頭像進入主頁並關注;2、點擊私信發「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應該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好像就是長輩,老師教育孩子的一句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確實從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裡出來的話。從西漢馬王堆碎片,東漢「玄學」裡面出來的話。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不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