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身處逆境,請細品《道德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讀後豁然開朗

2020-12-19 顧城的海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所以說有和無相互依賴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促成,長和短相互比較而存在,高和下相互包含而形成,音和聲相互協調,前與後相互依伴,這是永恆不變的客觀實際。因此,明智的人排除一切人為的努力而從事「無為」的事業;他任由世間萬物振興卻不加以幹涉,生養萬物而不佔為己有,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流傳千古。

2.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這種東西可以表述出來,但表述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也可以說出來,但說出來的亦不是永恆的「名」。我們可以稱它為「無」,因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以稱它為「有」,因為它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因此,從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夠揣摩出它的奧妙;從功利性角度,可以探尋它的蹤跡。這二者實際上出於同一源頭,只是名稱不同。它們都是玄妙至深,這也正是宇宙間一切奧妙的源頭。

3.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平等;明智的人對待對待他人也像對待芻狗一般,任他人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是一個較為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過多的言語反而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明智的人,從不會說自己有多麼仁厚,為他人做了事情,也不求他人的回報,所以明智的人不言仁,不爭仁,為他人做事,是無私的,永遠保持一種公平的態度,才能換來內心深處的寧靜。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一,指的是處患難而不憂《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由此可見,世俗之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處順境時過喜,處逆境時過憂。而真正的君子總是能做到處患難而不憂,因為他們知道困難是當下的,只要自己具備向上的精神和積極地力量,就能夠突破於當下,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困擾,糾纏於沮喪之中。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道德經》中無與有,具體的含義,可以從書中三處進行感悟
    一談道德經中的無與有的理解,容易把無理解為沒有,不存在或者無形的東西。而把有理解為存在,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具體關於有無的理解,我們可以從書中三處找到一定答案,然後在生活中感悟可以幫助理解。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道德經》第十三章:何為貴大患若身?白話講解,簡單明了!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三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三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道德經》: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經》第十三章首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提醒我們,如果還不改掉喜歡評判的思維習慣,那麼就會經常處於患得患失之中,這樣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心身健康,同時也難免會讓更多人認為自己不沉穩,從而很難獲得提升的良機,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
  • 身處逆境時,這4樣一定要戒除,留一樣都是禍患
    未來結局好壞,在於人面對逆境時的態度,所以才會有成就高低,處境好壞之別。當我們身處順境時,昔日先賢勸誡我們不要得意忘形;身處逆境時,先賢也提醒我們「敗不餒」,「知難而上」。逆境雖是傾覆弱者的波濤,但更是錘鍊強者意志的熔爐。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有這樣一句話:天若讓人滅亡,必先讓人猖狂。當你人生得意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上天故意給你留下的一個禍患根源。而這是你更應該注意。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④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懶惰。⑤渝:變汙。⑥大方無隅: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⑦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老子說,聽聞大道之後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上士去實踐了,中士半信半疑,下士諷刺譏笑,不覺中就衡量了一下自己是哪種,是不是還有譏笑別人之心?是不是還有理性未明之處?是不是真的去踐行大道了?上士者如六祖慧能,砍柴途中聽別人念頌《金剛經》而發心入道。中士者靈性未泯,聞道之善,心嚮往之;忽見世利,心又亂之。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 《周易》裡面最經典的十句話,看完受益匪淺,看看你做到了幾個?
    其中有很多十分經典的話語,直到現在人們仍舊不斷地引用,受益很多,所以大家對這部著作十分尊敬。《周易》裡面經典的十句話,看完受益匪淺,看看你做到了幾個?有人說能做到3個以上的人,那麼他離成功就不遠了1、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認為《道德經》並不是寫給弱者的,而是寫給強者的。白巖松曾經給研究生上課,他們都是來自於清華、北大、傳媒大學、人大這四所學校。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訂俯斥謊儷荷籌捅船拉「無為」的好處。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