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可能都做到心如止水,尤其是我們百姓,誰沒有幾個佩服或是喜歡的人,可以是朋友、親人、明星,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比較出眾的人。我不認為這樣就一定不好,但是堅定認為必須要有度,世間萬物皆有度,一旦太過,那便不是什麼美事了。
所以,在這個充滿世俗的世界裡,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讀史可以明智,明智則可以為我等解惑。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樣一個小故事,看看面對這類事情,古人是怎麼做的?
宋朝人程顥,字伯諄,號明道先生。在他任職越州時,蔡卞(蔡京之弟,字元度)為元帥,對待程顥非常好。蔡卞十分信服一個叫張懷素的道士,所以就經常和程顥說一些關於張懷素的事情,多是誇張懷素的道術多麼的神通廣大。
我想這蔡卞肯定也是好意,想把這麼厲害的「神仙」介紹給程顥。因為這位道術通神的「神仙」的事跡也真夠唬人的,比如能夠讓飛禽走獸聽他差遣;曾經建議過孔子別那麼早殺少正卯(春秋時期);也曾數次登樓觀看劉邦和項羽在成皋兩軍對陣(楚漢爭霸時期)。反正聽了張懷素這大神的吹法,百姓們幾乎都被侃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人們都不知這張老神仙現在到底是多大歲數,反正不是世間的凡人。
不知道大家聽了張懷素的事跡有何感想,反正程顥聽了是偷笑不已。這在古代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那時候的人們對待這些「神仙」們,多是沒有什麼免疫力的。所以這程顥的偷笑顯然是根本不信這些事。
然而這蔡卞卻是將張懷素奉若神明,也不遺餘力地要將他介紹給程顥。後來有一次程顥要出行,正巧「神仙」張懷素也要出行,且正好順路。蔡卞就示意程顥稍等一下張懷素。
按理說一個朋友幾次三番地好心為你介紹,於情於理總該見上一見。但是程顥的回答很堅定,就是不見。並且把自己對這個所謂的「神仙」的看法說了出來。
程顥說:「孔子不談怪力亂神之事,因為不適合教誨弟子,張懷素的所作所為也接近神怪的跡象,州牧(州的長官)器重他,士大夫們又逢迎他,老百姓也盲目附和。其實真正有道術的人是不在意這些世俗想法的;更何況,不認識他也未必是件不幸的事。」
程顥的這番話,先用聖人孔子的言行舉例反駁,證明張懷素即使是真的道術通神,對於教誨世人也沒什麼用處。之後就發表了自己對真正有能力的道士的看法,就是「出世,靜修仙風道骨;入世,為國為民但不惹塵埃」。所以程顥不認為張懷素是個有道「行(此處讀xing指行為)」的人。最後再給出了自己的選擇,那就是不認識他張懷素未必不是好事,所以還是不等他而自己先走了。
世人都說你張懷素道術通神,但於我何用。世人都將你奉若神明,我自等閒視之。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對於你張懷素來說樂於看著世人對你頂禮膜拜,對於我程顥來說,這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人世浮華。我不會去阿諛奉承你,因為我有一顆平常心。心若平常,方能靜思,才不會盲從於世。
而能保持擁有一顆平常心,其實就是一種大智慧。換句話說,想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就要有與世無爭的思想。與世無爭也就是不爭,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要想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智慧,那我們就繼續看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大約二十年後,張懷素密謀造反,東窗事發,供出一些與他有關係的名人以藉此脫罪。此事當時牽連甚廣,很多人因為和張懷素有過接觸而被牽連,那時也有人想藉機牽連程顥,後來因為找不到一點事跡而作罷。如果不是因為程顥向來言行正直,對待張懷素之時可以平常處之,沒有漏洞可尋的話,就不免會被人陷害了。
如此正印證了程顥說的那句話,不認識他張懷素未必就是一件不幸的事。程顥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曾被奉為神明的張懷素,雖然未必是因為他知道張懷素會造反,但是他對蔡卞所說的那番對張懷素看法的話,卻說的一點沒錯。這就是智慧。
物事反常即為妖,張懷素的行為就夠反常了,所以程顥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就是大智慧,是不爭的智慧。
最後,還是以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來結尾:「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說一說你對這句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