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智慧,叫做平常心,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020-12-18 明風悅文友匯

人生在世,不可能都做到心如止水,尤其是我們百姓,誰沒有幾個佩服或是喜歡的人,可以是朋友、親人、明星,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比較出眾的人。我不認為這樣就一定不好,但是堅定認為必須要有度,世間萬物皆有度,一旦太過,那便不是什麼美事了。

所以,在這個充滿世俗的世界裡,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讀史可以明智,明智則可以為我等解惑。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樣一個小故事,看看面對這類事情,古人是怎麼做的?

宋朝人程顥,字伯諄,號明道先生。在他任職越州時,蔡卞(蔡京之弟,字元度)為元帥,對待程顥非常好。蔡卞十分信服一個叫張懷素的道士,所以就經常和程顥說一些關於張懷素的事情,多是誇張懷素的道術多麼的神通廣大。

我想這蔡卞肯定也是好意,想把這麼厲害的「神仙」介紹給程顥。因為這位道術通神的「神仙」的事跡也真夠唬人的,比如能夠讓飛禽走獸聽他差遣;曾經建議過孔子別那麼早殺少正卯(春秋時期);也曾數次登樓觀看劉邦和項羽在成皋兩軍對陣(楚漢爭霸時期)。反正聽了張懷素這大神的吹法,百姓們幾乎都被侃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人們都不知這張老神仙現在到底是多大歲數,反正不是世間的凡人。

不知道大家聽了張懷素的事跡有何感想,反正程顥聽了是偷笑不已。這在古代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那時候的人們對待這些「神仙」們,多是沒有什麼免疫力的。所以這程顥的偷笑顯然是根本不信這些事。

然而這蔡卞卻是將張懷素奉若神明,也不遺餘力地要將他介紹給程顥。後來有一次程顥要出行,正巧「神仙」張懷素也要出行,且正好順路。蔡卞就示意程顥稍等一下張懷素。

按理說一個朋友幾次三番地好心為你介紹,於情於理總該見上一見。但是程顥的回答很堅定,就是不見。並且把自己對這個所謂的「神仙」的看法說了出來。

程顥說:「孔子不談怪力亂神之事,因為不適合教誨弟子,張懷素的所作所為也接近神怪的跡象,州牧(州的長官)器重他,士大夫們又逢迎他,老百姓也盲目附和。其實真正有道術的人是不在意這些世俗想法的;更何況,不認識他也未必是件不幸的事。」

程顥的這番話,先用聖人孔子的言行舉例反駁,證明張懷素即使是真的道術通神,對於教誨世人也沒什麼用處。之後就發表了自己對真正有能力的道士的看法,就是「出世,靜修仙風道骨;入世,為國為民但不惹塵埃」。所以程顥不認為張懷素是個有道「行(此處讀xing指行為)」的人。最後再給出了自己的選擇,那就是不認識他張懷素未必不是好事,所以還是不等他而自己先走了。

世人都說你張懷素道術通神,但於我何用。世人都將你奉若神明,我自等閒視之。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對於你張懷素來說樂於看著世人對你頂禮膜拜,對於我程顥來說,這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人世浮華。我不會去阿諛奉承你,因為我有一顆平常心。心若平常,方能靜思,才不會盲從於世。

而能保持擁有一顆平常心,其實就是一種大智慧。換句話說,想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就要有與世無爭的思想。與世無爭也就是不爭,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要想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智慧,那我們就繼續看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大約二十年後,張懷素密謀造反,東窗事發,供出一些與他有關係的名人以藉此脫罪。此事當時牽連甚廣,很多人因為和張懷素有過接觸而被牽連,那時也有人想藉機牽連程顥,後來因為找不到一點事跡而作罷。如果不是因為程顥向來言行正直,對待張懷素之時可以平常處之,沒有漏洞可尋的話,就不免會被人陷害了。

如此正印證了程顥說的那句話,不認識他張懷素未必就是一件不幸的事。程顥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曾被奉為神明的張懷素,雖然未必是因為他知道張懷素會造反,但是他對蔡卞所說的那番對張懷素看法的話,卻說的一點沒錯。這就是智慧。

物事反常即為妖,張懷素的行為就夠反常了,所以程顥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就是大智慧,是不爭的智慧。

最後,還是以老子《道德經》的這句話來結尾:「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說一說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中國古代思想家是偉大的,現代人們卻沒有心思去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方面是古代漢語晦澀難懂,另一方面,不少人僅僅憑字面意思去解讀古代思想家的言論,所以得出的結論也是大相逕庭,這也容易得出傳統文化是糟粕,一古腦地掃入垃圾中的做法,實在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可悲之處。結合上下文,我們來理解一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用老子的思想武裝自己的情商
    老子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及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話用在現實生活,可與情商掛鈎。老子思想大到可以平國治天下,小處也可以為人一、為人處世之道今天對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還有他在《道德經》第八章裡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又有新的理解。
  • 這次來聊聊老子的「不爭」之道
    很多人把老子的「無為」當成了「不為」,所以產生了很多誤解,「不為」怎麼能夠「無為而治」?難道還真有「鬼使神差」替你完成了嗎?《,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來看看網絡上的一個解讀「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不介入任何爭端,也就是夫唯不爭,就不會有成功或失敗之說,也就是天下莫能與之爭,圍棋高手能贏得過不會下棋之人嗎?」《道德經》第八章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翻譯過來,就是只有不與人爭執,才沒有過錯、不會被人指責。
  • 夫唯不爭,故無尤——對於《道德經》人天性問題的理解
    第三章老子談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惑,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在勸諫統治者應該順其民心,所謂的「賢」、「難得之貨」、「可欲」都會使得百姓離自己最初的本性越來越遠,強行的有為,設置各種人為的風尚準則反而會讓百姓陷入爭奪之中,國家也會進入一種無序狀態,這也正是老子在五十七章所談到的「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正所謂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有修養還是軟弱?
    惟爭時,天下莫能與之爭;惟爭時,所得天下莫能與之奪。爭時所得,天賜之也,故天下莫能奪。惟爭時所得,為爭物者費盡九牛之力而不可得,只能望其塵而仰其高,望塵不及則拜服,高攀不上則媚羨。故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小人眼中只有利,故好爭物。小人之爭,天昏地暗,故常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 老子:你要做很多不簡單的事,才能覺悟,到達簡單的境界
    很多年前,我就開始讀《道德經》,當時只覺得老子有大智慧,每次讀來,都感到豁然開朗、身心愉悅。而把老子的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今年才有的覺悟。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困難的、複雜的事情,你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龐大的事情,你要從小細節開始做起。能成大事的人,只是盡心盡力,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天應該做的事,逐漸地,就成了大事。
  • 老子名言大全
    公眾號:秦朵朵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輕易許下的諾言不是都會缺乏信用,看起來越簡單的事,做起來就是麻煩越多。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和局限性,在尋求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思維見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誠的話不回給予別人打擊你的機會,真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
  • 《老子》——處世當水般柔弱
    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柔弱」的處世哲學,道雖柔弱,卻能無窮無盡,綿延不絕,並從中引出「柔弱」的主張,在此基礎上有提出「處卑「、」不爭」的觀念,更是提倡如水一般柔弱不爭的處於世中,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眾多的哲學思想,而「柔弱」作為老子的處世哲學之一有著重要的影響。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老子的智慧:成就事業,為什麼需要做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雕像也就是說,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抑或是其它,這種智慧都能夠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或許正因為如此,《道德經》在流轉兩千多年之後,仍經久不衰。如老子講的「三寶」,即:「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認為,持而保之「三寶」,特別「不敢為天下先」,才是「能成器長」的關鍵。
  • 笛卡爾將智慧分為五個等級,哲學是最高的智慧
    在哲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的笛卡爾,對於智慧這個概念,有自己的看法,而這個觀點和他的哲學體系一脈相承,哲學家的觀點往往是以詳實的論證作為基礎的,而笛卡爾正是如此,正如他所說「哲學的原理應當是很清楚明白的,其次許多真理是可以通過這樣的原理明晰的推演出來」。
  • 抱一為天下式到底如何做?
    我們都挺崇拜聖人的,因為,他們往往頗具智慧,能解決很多我們凡人不能解的問題。前一章,我們講了老子教我們如何觀察萬事萬物?那我們到底該如何用道?老子的處世觀點和態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來看看老子說的具體做法吧: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我制定的法則也特別容易實施。但是,整個天下卻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沒有一個人願意實踐我的法則。我的言論是有根據的,我的主張是有基礎的。
  • 《道德經》名言名句欣賞,領悟老子的智慧!
    老子說,宇宙的本源,萬物的母體,我們也不知道名稱,姑且叫做「道」。這個道最初是一個點,然後分成陰陽兩個點,陰陽交合又生出第三個不同的點,然後又互相交合,產生了萬物。大家有沒有感覺這和化學上某個規律很相似?對!就是化學上說的那個不可分割的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原子」。二,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但是又有一種說法是「道士逢亂世下山救難,逢盛世隱居修道」,其實這正是道家的思想核心。老子的「無為」,本質上其實還是是「有為」,甚至是「大有作為」。「為無為,則無不為矣!」「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那些世俗繁瑣,那些功名利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統統是沒有價值的。生命的目的如果為了追求這些虛幻的東西,那就太悲催了。相反,如果能找一棵大樹「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生命才是鮮活的,才真正擁有價值。
  • 老子說道「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以小成大」的智慧太深刻
    1、道的「不自為大」成就了道的「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出自《老子》「任成第三十四章」為了理解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我們有必要聯繫一下這章的上下文。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 大格局的男人,都有這三個特徵,看你中了幾個?
    大格局的男人一般都有這三個共同特徵。1、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三個工人在砌牆,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呀?」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砌牆啊,你沒看到嗎?」第二個人樂呵呵地說:「我們在建造高樓。」第三個人笑容滿面:「我們在建設城市。」十年後,第一個人仍在砌牆,第二個人成為了一名工程師,第三個人成為了老闆。
  • 大格局的男人,都有這三個特徵,你中了嗎?
    大格局的男人一般具有以下這三個特徵:01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三名工人正在築牆,有人問他們:您在做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蓋牆,你沒看見嗎?」第二個人高興地說:「我們正在建造高層建築。」有大格局的人,做事情都有明確的目標。他們非常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02面對批評誤解,一笑而過大格局的人,都懂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高情商讓他們開闊心胸,敢於接受不同的聲音,很少去與人爭執,正如張之洞說:「不與無畏之人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