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老子的「無為」當成了「不為」,所以產生了很多誤解,「不為」怎麼能夠「無為而治」?難道還真有「鬼使神差」替你完成了嗎?《不學不練,永遠得不到太極功夫的好處》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來看看網絡上的一個解讀「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不介入任何爭端,也就是夫唯不爭,就不會有成功或失敗之說,也就是天下莫能與之爭,圍棋高手能贏得過不會下棋之人嗎?」
《道德經》第八章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翻譯過來,就是只有不與人爭執,才沒有過錯、不會被人指責。#國學#
這些是老子的本意嗎?
我們先學習一下《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這一章講的就是「不爭之德」。看過之後,弄明白了,就知道老子是「爭」還是「不爭」了。如果通過字面意思,臆想老子的本意,會產生很多的誤解,而一旦付諸實施,又產生很多不良後果。
這一章的四個分句,層層遞進,講了「不爭之道」。
「善為士者,不武」,善於打仗的士兵,不會憑藉自己的武力去逞兇鬥狠。進一步理解,要越來越多地使用謀略去戰勝敵人,以保存自己的戰鬥力。
「善戰者,不怒」,這一句話是針對領兵作戰的將軍來說的。善於帶兵作戰的將軍,從來都不會被人激怒。進一步理解,情緒管理是善於帶兵打仗之將軍的一個標誌。
「善勝敵者,不與」,這句話是針對運籌帷幄的元帥說的。元帥運籌帷幄,靠的是「以一當十」的戰略,而將軍領兵打仗,靠的是「以十當一」的戰術。戰爭中,唯有保存自己的實力,避開敵人的鋒芒,繞開敵人的主力,採取分化、瓦解、蠶食的戰略戰術去戰勝敵人。因此「善勝敵」的統帥,不跟敵人的主力發生正面衝突。
「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指的是最高領導者。此時武力和謀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會用人。要用謙下的態度對待他人。「善用人者」,他的屬下會心甘情願地為他所用。
上面四個分句,講的就是「不爭之德」「用人之力」。老子的本意昭然,是今人所理解的「不介入任何爭端」嗎?
「不爭」:作為士兵,不憑藉武力去爭;作為將軍,不發怒去爭;作為統帥,不消耗實力去爭;作為領導,不憑藉權力去爭(善為下,就是善用人)。
只有做到這樣的「不爭」,才能實現「天下莫能與之爭」。
再看看「用人之力」,就是處在各個層次的人,都要善於使用自己的能力和利用他人的能力。層次越高的人,越要藉助於他人。從另一方面來解讀了老子的「無為」,即不自己親自去「為」,而是順應事物發展,「順其自然」,利用他人(物)去「為」。
「配天古之極」,就是我們所作所為應該與相應的階段、層次的基本法則或基本規律相匹配。
明白了老子「不爭」的含義,如果想要提升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就得順應這種方向,與它的基本要求相符。逐步達到「善」的境界,通向「大道」,通向「天人合一」的終極目標。
明白了老子的「不爭」的含義,對我們習練太極功夫是不是也有幫助?
太極拳「以柔克剛」,不與人正面較力相抗,而是順勢而為,聽化拿發,借對方之力,反施於人。
這其中,動腦筋,用智慧,因此太極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
太極拳修的是心靜,面對高手,依然心平氣和,沒有澎湃的內氣和實力,怎會有平和的心氣。
太極功夫,處處劃圓,保存實力,敵背我順而發,敵順我背則隱,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甚至到最高層次,不戰而屈人之兵,謙和待人,不求取勝。甚至化敵為友,人為我用。
妙哉,太極。
希望本文能增加善良的您對於養生的了解,如果想持續了解,可以關注此百家號。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善去善必歸,此為道。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