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聊聊老子的「不爭」之道

2020-12-05 太極與養生

很多人把老子的「無為」當成了「不為」,所以產生了很多誤解,「不為」怎麼能夠「無為而治」?難道還真有「鬼使神差」替你完成了嗎?《不學不練,永遠得不到太極功夫的好處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來看看網絡上的一個解讀「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不介入任何爭端,也就是夫唯不爭,就不會有成功或失敗之說,也就是天下莫能與之爭,圍棋高手能贏得過不會下棋之人嗎?」

《道德經》第八章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翻譯過來,就是只有不與人爭執,才沒有過錯、不會被人指責。#國學#

這些是老子的本意嗎?

我們先學習一下《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這一章講的就是「不爭之德」。看過之後,弄明白了,就知道老子是「爭」還是「不爭」了。如果通過字面意思,臆想老子的本意,會產生很多的誤解,而一旦付諸實施,又產生很多不良後果。

這一章的四個分句,層層遞進,講了「不爭之道」。

「善為士者,不武」,善於打仗的士兵,不會憑藉自己的武力去逞兇鬥狠。進一步理解,要越來越多地使用謀略去戰勝敵人,以保存自己的戰鬥力。

「善戰者,不怒」,這一句話是針對領兵作戰的將軍來說的。善於帶兵作戰的將軍,從來都不會被人激怒。進一步理解,情緒管理是善於帶兵打仗之將軍的一個標誌。

「善勝敵者,不與」,這句話是針對運籌帷幄的元帥說的。元帥運籌帷幄,靠的是「以一當十」的戰略,而將軍領兵打仗,靠的是「以十當一」的戰術。戰爭中,唯有保存自己的實力,避開敵人的鋒芒,繞開敵人的主力,採取分化、瓦解、蠶食的戰略戰術去戰勝敵人。因此「善勝敵」的統帥,不跟敵人的主力發生正面衝突。

「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指的是最高領導者。此時武力和謀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會用人。要用謙下的態度對待他人。「善用人者」,他的屬下會心甘情願地為他所用。

上面四個分句,講的就是「不爭之德」「用人之力」。老子的本意昭然,是今人所理解的「不介入任何爭端」嗎?

「不爭」:作為士兵,不憑藉武力去爭;作為將軍,不發怒去爭;作為統帥,不消耗實力去爭;作為領導,不憑藉權力去爭(善為下,就是善用人)。

只有做到這樣的「不爭」,才能實現「天下莫能與之爭」。

再看看「用人之力」,就是處在各個層次的人,都要善於使用自己的能力和利用他人的能力。層次越高的人,越要藉助於他人。從另一方面來解讀了老子的「無為」,即不自己親自去「為」,而是順應事物發展,「順其自然」,利用他人(物)去「為」。

「配天古之極」,就是我們所作所為應該與相應的階段、層次的基本法則或基本規律相匹配。

明白了老子「不爭」的含義,如果想要提升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就得順應這種方向,與它的基本要求相符。逐步達到「善」的境界,通向「大道」,通向「天人合一」的終極目標。

明白了老子的「不爭」的含義,對我們習練太極功夫是不是也有幫助?

太極拳「以柔克剛」,不與人正面較力相抗,而是順勢而為,聽化拿發,借對方之力,反施於人。

這其中,動腦筋,用智慧,因此太極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

太極拳修的是心靜,面對高手,依然心平氣和,沒有澎湃的內氣和實力,怎會有平和的心氣。

太極功夫,處處劃圓,保存實力,敵背我順而發,敵順我背則隱,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甚至到最高層次,不戰而屈人之兵,謙和待人,不求取勝。甚至化敵為友,人為我用。

妙哉,太極。

希望本文能增加善良的您對於養生的了解,如果想持續了解,可以關注此百家號。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善去善必歸,此為道。歡迎轉發、評論。

相關焦點

  • 老子解讀:老子的愚民政策,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老子》——處世當水般柔弱
    「弱者道之用。」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柔弱」的處世哲學,道雖柔弱,卻能無窮無盡,綿延不絕,並從中引出「柔弱」的主張,在此基礎上有提出「處卑「、」不爭」的觀念,更是提倡如水一般柔弱不爭的處於世中,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老子的養生思想認為,過著樸素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不爭之人,能把養生做得最好。這是對養生最高層次的認識,也是最徹底的認識。3,用兵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老子書中所講的道,是他的宇宙觀、自然觀;所講的德是他的人文觀、社會觀。先講老子之道。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書全文常用母來代表道,這個後面再說原因。老子這個思考太牛掰了,我們接著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這句話重點不是一、二、三是什麼,重點是從一到萬這種「生」的發展形式。
  •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以水利萬物而下流的特性來佐證他的觀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 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身後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老子》中「道」,既是指世界的統一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指出「上善若水」,水最大的特性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因此,「故幾於道」,也就是水的特性是最貼近道的,下面為大家分享這句話的意思吧:一、水善利萬物二、為而不爭水善利萬物,但是水從來都和萬物不爭,這就是說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水具有極高的親和力,人如果親和力強,人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 老子的辯證法:辯證否定原理——正言若反
    大家好,老子貴柔、尚弱的辯證法在尋找事物和概念的對待關係時,蘊含著對辯證否定觀的深刻認識。這種思維方法是通過對否定方面的肯定實現對肯定的肯定,或者說是由肯定「負」的方面從而保存「正」的方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老子的「正言若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談起「道與德」這個議題,就大了,道德經這本書就是是道與德,這本書概括出來就是道德二字,也夠簡了。一個道字一個德字,可折騰人了。道實在是太抽象了,都抽到啥樣的程度了,都快抽成無了,都快抽成空了,道快抽成空無才能包容一切。要談這樣抽象的一個「道」,也只能從道的特徵去認識「道」了。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全書只有五千言,也被稱為《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書中文約義豐,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其中更是涉及到了政治、軍事、倫理、科學、宗教等多個領域。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稱之為「萬經之王」亦不為過。本文將從《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切入,從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角度看待「道」的真諦。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老子時代列國分爭,戰亂不息,如何平息戰亂,使天下恢復清靜太平是諸子學術的根本課題。老子為治平天下提供的方案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只要以無為治天下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成為百穀之王。
  •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什麼意思?一種敬畏的治國之道
    所謂非人間常俗之道,基本就屬於飛升上仙之道了,道教喜歡這個說法;所謂恆常不變之道,意思是說老子的道是變化無常的,唐玄宗提出了這個說法。但是,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你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辨別這句話是啥意思。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針對道的3種認知和實踐,老子給出3條建言,受益匪淺!道德經41
    ,老子從中歸納出了道的一些特點,並由此得到啟發,將其運用到修身、齊家、治國上面來。而本章老子又通過,對在傳道過程中遇見的3種人的分析,指出了他們對道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又進一步豐富了道的思想內涵,同時從正面或反面提出了3種認知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章,更加深刻了解道的「道隱無名」。下面請隨我來,看看。
  • 老子:你要做很多不簡單的事,才能覺悟,到達簡單的境界
    很多年前,我就開始讀《道德經》,當時只覺得老子有大智慧,每次讀來,都感到豁然開朗、身心愉悅。而把老子的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今年才有的覺悟。老子的道,就是這麼運用。當你真正去實踐,會發現老子說的一點都沒錯。很多人有遠大的抱負和夢想,但只停留在想和說,行動力卻跟不上。只是每天幻想自己要做大事,小事卻不願意做。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樣的人,就是不願意踏出簡單的第一步,所以他們一輩子都在原地徘徊,高不成,低不就,最終都沒做成什麼大事。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順應一切,故上善若水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道德經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就哲學含義的「道」而言,人們通常認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範疇,是一種形而上的本體或實體。 不過,老子對於「道」,其實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界說,只是進行了各種描述和形容。 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視為「物」。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闡述了一種深層次的世界觀,他所謂的「道」即是為客觀存在並永恆持久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後來牛頓想要用科學的公式定理來計算出來的宇宙法則。孔子感嘆黃河之水說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老子聽後說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