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8章:2000多年來,人類懂善境,才能免災難,得安福

2020-12-22 沁心明蕊悟古今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道德經第8章」。下面,讓我們先來讀讀原文: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相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從肉眼可見,人心可感受的世俗生活角度來理解文章意思,老子交待我們為人啊,在做事時,要儘量考慮到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是和萬物相爭。聖人因為體察到了「水」之道,他常處於眾人不願待或厭惡的低處(現代的人們都怕貧窮。但請我們認識到「道」開始,學著不著去嘲笑與恐懼貧窮,但卻懂得腳踏實地生活,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居住在有善之地,心胸寬廣沉靜如淵,待人處事互助友愛善良,說話善於守信用,為政善於治理,做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順應時機。

我們看到了老子對水性水德的深刻理解,在老子眼中,最高至上的善,就像水一樣。人要是能夠理解水性在生活、修養生息、以及推及天地人事的運行,也便能從細微中體驗到「道」的運則法則和規律。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和長輩們便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品德涵養的人。怎樣才算是成為了這樣一個人?去多看看和理解「水」在個人身體,乃至生活中的應用,自然界的呈現與變化。

做為中華兩千多年的師生代表孔子便愛觀察和欣賞水,每遇到大水的時候,他就一定要去看看。他的弟子子貢曾百思不得其解,便問他為什麼?

「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而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下。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做為老子的學生,孔子在生活中深刻地理解了老子的一番話語,在做人時,不斷反省自我,處於當時春秋戰亂的時代,孔子很想融入社會,做一番有利於社會的事情。然而,國亂不止,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時,便閻王不請自己去了。

反觀,我們當今的時代,人為的時疫也總是在發生。澳大利亞大火奪走5億野生動物,我國還在抗擊病DU,非洲3600億蝗災吃了糧食......全球範圍內頻頻發生災難.....是我們在這個2020年的春節,應該靜下心來,看看自己,家人,國家,和地球了.......

我們不怕自然災難,怕的是人心為了自我利益因為無知,不懂「善惡」,而造「惡」引起的無形「菌」類,讓人類走向自我殘殺。

都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善良的人是否總是被欺負和欺騙的那一個?這個時代,做個老子五千言中「上善若水」的人,真的可以做到嗎?老子憑什麼說」上善若水「?

在2020年的春節,或許,你會更深刻地感受到能呼吸一口好空氣,有多麼重要。人能活下來真好,留得健康在,不怕沒讓你活下來的工具——金錢。是的,一個人的性命,健康,是做所有事情的根基。

在這時候,好好體味「上善若水」四字,你才會發現:最至高無上的善,是水。水滋養萬物,也滋養你的性命。人的身體因為還能行水,氣血流通,生命才得以健康延續。

由呼吸之氣,到轉化為水及血液的運行,人的身體五行「金木水火土」才能相生。在道家的身心健康休養生息的功夫中,靜坐時,感覺到一股至柔的「水」如「泉湧」自腹腔或口中生出,便是一種「善境」的體驗。一個懂得「上善若水」的人,也將得到上天的守護,讓你獲得身心的平安與健康。

2020年春,地球給了我們一個教訓,讓我們重新學會回歸自我,認識生命。那些個人生命健康的原理:由人及物,乃至整個地球,無不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共呼吸」的命運。

一個人的肺主呼吸,主行水,排濁納清。我們的地球有個天然的綠色肺氧吧,每天也在進行著有氧呼吸,排濁納清。當我們的身體內有毒入侵時,免疫排濁能力好的,懂得五臟平衡,肺的排濁能力的,會把廢物或毒排淨,或加以適量運動來排毒,再以食物補充營養。有些毒素損傷太強,損傷內臟。西方的醫術,會建議用大型觀察儀器,人們在顯微下看到某個放大的「菌」,通常會嚇得六神無主,背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趕快採取手術割器官,或吃藥滅毒。

其實,懂得人類身體構造,有一定飲食或醫療自救知識的人,在這時候則會相對安定鎮靜,學會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或淡定面對生死,或自我康愈。

回顧人類乃至地球的命運史。我們從不怕自然的災害。最怕的是,以「人心人慾」為名而帶來的自然災害。每一場災害背後,我們人類都要為此承受重大的代價。當我們學會不以損害他人利益而相爭。有了互相成全利益,「不爭」時,便會少去許多的過失和憂慮。為了自我利益而暗自損害他人的人,到頭來終將發現,自己也沒得善終。

作者:沁心明蕊

相關焦點

  • 人類將走向何處?《道德經》第八章一語道破天機
    要理解這《道德經》第八章,有一個關鍵詞:善。這也是這一篇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怎麼理解呢?善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名詞,比如開篇「上善若水」中的「善」,這裡可以理解為「道」。「上善」是什麼善?相當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我們在學習道德經的序言部分時講過:老子道論的核心就是柔弱兩個字,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而柔弱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為,所以說老子德論的核心就是無為。無為這兩個字聯合起來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2次之多,無為的無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02次,然而在這一章中,老子把柔弱和無為一併提出,充分說明了柔弱是無為的理論依據,而無為則是柔弱的表現形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行並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真善美在哪?要明白這個「道」,只能自己去體會,才能了解「無有同出而異名」的奧妙。也正因為如此,《道德經》第二章便以「真善美」的道理,加以闡述。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答:如果在「為道者」的前面加上「古之」或「古之善」,那「者」字肯定是人稱代詞;「道」也就成了一個誰也講不清的空虛的概念詞。一般將這句話釋為:古代善於運用道來治理國家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道」,沒有人解釋清楚。對「道」的模糊理解是傳抄者不斷添加字的根本原因,在其它章節中同樣如此。其實「道」字是有具體指向的,即不同章的「道」代表所在章的中心思想,內涵是不同的。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1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1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明白了「天下」意義的不同,再看這段文字就好懂了。「天下之至柔」是指大道,或者是大道產生的先天一炁,「天下之至堅」是指萬物有名以後的形質,「無有入無間」是指大道之炁無形無質進入到看似沒有縫隙的有形有質的萬物之中。這種道炁的進入,沒有誰主觀安排,是無為的,是自然的,老子以此而知大道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性。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道」和「德」,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幾千年來對老子的《道德經》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道教十分重視保持「嬰兒」「赤子」的狀態,即返本歸元通過修煉達到清淨無為之境心靈猶如嬰兒一樣,元嬰的修煉也是內丹修煉的一種方式。簡單的說元嬰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氣,化成的一個純能量體的自己。第三十八章與第三十九章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第三十八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怎樣才能壓制陰險小人?你可以試試比小人多懂順應天道
    道德經:怎樣才能壓制陰險小人?你可以試試比小人多懂順應天道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自己那麼善良,好事做了一籮筐,可苦難總是糾纏自己,從來沒有降臨過好運,而那些處處不如自己的小人,卻過的風生水起,比自己好太多?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道德經》這5句「善」字打頭的金句,充滿大智慧,值得細細品悟
    在生活中,有句話叫「人善被人欺」,可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即便如此,還是要善良。老子《道德經》是古代智慧的高度凝鍊,自然有它的道理,那麼老子為什麼要我們善良呢?還是要向自己的內心求索,在自我修養和道德修養方面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這樣就比較容易戰勝外來的各種不良誘惑,對這些誘惑有比較高的抵抗能力。善者,吾善之;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