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1章

2020-12-06 學海岸上的縴夫hyh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1章

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

讀道德經,善中國心。

走向世界,謳歌和平。

萬物都是源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世上的萬物莫不順應自然尊道而貴德。

道之最尊嚴德之最貴重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佔有為而不自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自然世界看似平平淡淡其實自然強大無比。

萬物都是由大道所生大道又源自一個天道,

大道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萬物使其能成長,

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及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與可貴乃是自然而然永恆如此。

道生萬物以恩德去蓄養之使它們成長發育,

大道給萬物平安穩定環境對萬物撫愛保護。

大道不強行佔有不自恃己功亦不任意主宰,

這可真是深不可測大道道理和其的德養啊!

相關焦點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第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十四章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有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如淵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詩篇51-52 天天讀聖經20200718
    從聖經而來的 照亮這世代的亮光 文 | 每日讀經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此文的朗讀音頻 詩篇第51章 1 (大衛與拔示巴同室以後,先知拿單來見他。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查看更多《道德經》內容,請關注「福乎」公眾號,搜索「道德經」或「老子」。作者簡介:陳少毅,漢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教高級職稱,高級中學教師,現在退休。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騰越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由此懂得了無所作為是有益的。不用言辭的教化,無所作為的好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其中,以楚簡本最為久遠,約在戰國末期,但殘留文字不多;帛書本大約為秦漢之間,或是漢初的作品,甲乙兩本互相參照,幾乎可得《道德經》原文。《道德經》的各個版本差異甚大,初學建議選擇通用的本子,如王弼本、帛書本,隨著對經典的學習更加深入,可以旁及其他版本。需要注意的是,不應該以某一版本為「正宗」,貶低其他版本,甚至否定其他版本。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認為《道德經》並不是寫給弱者的,而是寫給強者的。白巖松曾經給研究生上課,他們都是來自於清華、北大、傳媒大學、人大這四所學校。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大家好,我是雅風,不知不覺,道德經我們已經講了一半了,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或私信我都說視頻更新的太慢了,說真的創作不易呀,因為站在講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也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老子,對得起道德經。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
    注釋:道可道,非常道:這句是《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此中三個"道"字給後人很大的困惑,千百年來,聚訟不絕。第一個和第三個「道」字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哲學範疇;第二個「道」字是動詞,意為用言語來說明「道」。眾妙之門:指精神奧妙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由此而出的門徑。譯文:能用言語表述的大道,就不是永恆的大道。能夠叫出來的相名,就不是永恆的相名。天地萬物未形成的樣子,是天地萬物的原始。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美言可市》
    道德經第62章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市 原典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譯文 大道是萬物的庇蔭,是善良人的法寶,也是不善良的人的依靠。美妙的言辭能換來別人的尊重,高尚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人就算有不善的,大道又怎麼會捨棄他們呢?所以人們擁立天子,設置三公,即使在四匹駿馬之前獻上巨大的寶璧,也不如安安穩穩地進獻這個大道。古人為何重視這個大道呢?不正是說:有求即能獲得,有罪即可免除嗎?
  • 漫談《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老子的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玄字,意為無法言說,玄妙的意思,這裡指人的至淸至靜之心靈。人的私心雜念(貪嗔痴),各種情緒(喜怒哀思悲恐驚)就如同霧霾遮蔽了太陽的光芒,我們的心靈是個大光明體,智慧的海洋,貪嗔痴念一起,各種情緒隨之而來,智慧的光芒就被遮蔽了,無法發揮作用。通過明理明心,洗滌掉這些妄念,光明本體自現。你能做到毫無瑕疵,私慾妄念盡除嗎?
  • 道德經第38章下:從海底撈和胖東來的成功,看現代德治企業的典範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38章。上一期我們講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把有為的上仁、上義和上禮歸入下德的範疇,並且老子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為什麼把刻意標榜自己不失德的行為稱為無德呢?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這5句「善」字打頭的金句,充滿大智慧,值得細細品悟
    在生活中,有句話叫「人善被人欺」,可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即便如此,還是要善良。老子《道德經》是古代智慧的高度凝鍊,自然有它的道理,那麼老子為什麼要我們善良呢?西楚霸王 項羽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譯文】:一個善於自我修養的人,沒有什麼人能夠讓他偏離自己的道德重心。一個堅守自己道德的人,也沒有什麼人能夠讓他變成一個沒有道德的人。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恢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這是!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