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美言可市》

2020-12-14 我的畫和話
道德經第62章

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市

原典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②,尊行可以加人③。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太子,置三公④,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⑤,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⑥,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注釋

①奧:深,隱藏;庇蔭。也可理解為不被人看見的地方。②美言可以市:美妙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和敬仰。③尊行可以加人:高尚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④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即太師、太傅、太保。⑤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⑥求以得:有求即可獲得。

譯文

大道是萬物的庇蔭,是善良人的法寶,也是不善良的人的依靠。美妙的言辭能換來別人的尊重,高尚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人就算有不善的,大道又怎麼會捨棄他們呢?所以人們擁立天子,設置三公,即使在四匹駿馬之前獻上巨大的寶璧,也不如安安穩穩地進獻這個大道。古人為何重視這個大道呢?不正是說:有求即能獲得,有罪即可免除嗎?所以大道才為天下人所重視。

常持一份道德之力,保一分智慧清明。

善人是對得道人的稱呼,不善人是未得道人的稱呼,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都屬於「不善人」一類的。

得道的人以身和道,明了大道是萬物生化的奧妙所在,遊於萬物之初,他們能把握陰陽,提挈天地,大道的寶貴深有體會!

我們沒有得道,還會被煩惱左右,被妄想糾纏。這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勤勉之功和執勞之力,用聖人智慧保一分清明,用道的力量保一分警覺,常保常持,日積月累以近道,以免顛倒傾覆,苦海輪迴。就像旋轉的陀螺一樣,如果沒有持續的力量給它,陀螺就會倒掉。道對我們未得到的「不善人」來說就是保險繩、保護傘,是持續的能量源,是「不善人之所保」。

世俗的富貴沒法和大道的尊貴相比,「立太子,置三公」不若一日悟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悟道後萬法一身,同出一源,幻象歸真,功過即破,哪有罪與罰的分別。言語隨心,動靜隨性,聽其言、觀其行,心悅誠服,遇到得道的人我們感覺自己身心安住於道妙之中,道者為人所敬隨,正所謂「得道者多助」。

暫時未開悟的人通過不斷地修行,不斷地累積,最終都會開悟,不要自己放棄,老子說「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因為人人有個本心佛,我們的自性與佛無二,只不過現在沒有證見到,還在因地上而已。

相關焦點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但是老子是得道之人,他回歸了萬物的本源,遊心於萬物之初,他的智慧超越了我們認知的層面,他思想中的天下,可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天下,我們所理解的天下是我們能感知的世界的總和,可是我們的感知是非常局限和渺小的。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典上士聞道修道與修學是不一樣的,不能以修學之心修道,有很多勤於學問者,他們專研經典,考辨文字,誦讀精熟,沉於義理,甚至以己法而排斥他法,終為執著所累,不能明悟道德真意。
  • 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奧;善惡皆保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二章,先來看一下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當身邊有小人、壞人的時候,我們只需坐進此道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gng)璧以先駟(sì)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道德經解讀: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這是出自《道德經》第62章的內容,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道德經》一書傳為老子所著,但先秦無私人著述,一般認為其書類似於《論語》,不過是老師的言語輯錄罷了。《道德經》之名,應該也是後人所加,原書名《老子》,出土的竹書、帛書便可證明。對於《道德經》,各版本之間不僅有許多文字差異,字數也不盡相同。常言「《老子》五千言」,只是一個大概的統計。
  •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告訴我們要靜處觀心,冷眼觀世界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恢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這是!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感悟】本章老子通過講述對聖人、對官、對民的要求,講述如何治理天下。1、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增強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人貴自知,學之愈多,愈覺知之不足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道德經字典版」第一章,觀妙
    第一章 觀妙  ( 道「○」;德「一⊙」 ) (道章部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路,方向,途徑;法則、規律;說,講。恆:永久,永恆】。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因此在製作道德經字典版時,決定以帛書甲、乙為藍本,再行參照郭店楚墓竹簡版、河上公版以及後世流行的通行版 ,然後綜合權衡以抉擇。畢竟自己學識有限,能力有限,初心乃為自己能夠更好的學習這部曠世偉著,做一點努力。因此雖力有不逮,力不從心,但也強行為之。道德經字典版肯定有諸多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同道指正為盼!